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意見征集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意見征集

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實施意見

發布日期:2017-04-07 10:26 信息來源: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中共河北省委辦公廳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7] 號)精神,加快劃定并嚴守全省生態保護紅線,深入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實施生態空間用途管制,進一步提高全省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綠色發展,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決策部署,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和維護生態功能為主線,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維護國家及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強大的生態支撐。

   (二)基本原則。

    1、科學劃定,切實落地。落實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統籌考慮全省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開展科學評估,按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與脆弱性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并落實到國土空間,構建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2、堅守底線,嚴格保護。牢固樹立底線意識,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編制空間規劃的基礎。強化用途管制,嚴禁任意改變用途,杜絕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保護紅線的破壞。

    3、部門協調,上下聯動。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省級層面組織各市、縣做好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建立完善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制度和配套政策措施,市、縣黨委和政府落實本區域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體責任,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確保劃得實、守得住。

    (三)總體目標。2017年年底前,全省各市、縣(市、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18年底前,建立完善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配套政策措施。2019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2020年年底前,基本建立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國土生態空間得到優化和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保持穩定,生態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布局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有效實施,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生態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依托“一屏兩帶”為主體的陸地生態保障格局(燕山太行山生態屏障,壩上防風固沙林帶和濱海濕地及沿海防護林帶),采取在國家指導下、由省統一組織,市、縣(市、區)參加,上下結合,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一)明確劃定范圍。依據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制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規范》,我省生態保護紅線主要從以下生態保護區域通過科學評估劃入:

    1國家級和省級禁止開發區域。主要包括:國家公園原則上全部納入;自然保護區原則上全部納入;森林公園的生態保育區和核心景觀區;自然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區和緩沖區;濕地公園的濕地保育區和恢復重建區;飲用水源地的一級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核心區;

    2、其他未列入上述范圍,但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區。主要包括:國家一級公益林、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全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重要保護水域、重要河口、重要濕地等重要生態保護地。

    3生態功能重要區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

    在禁止開發區域和其他已明確的保護地以外,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國土規劃綱要》《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河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河北省生態功能區劃》等規(區)劃,通過科學評估,進一步識別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和生態環境極敏感脆弱區,納入生態保護紅線。主要包括水源涵養(太行山-燕山、生物多樣性維護(太行山等)、水土保持(太行山等)、防風固沙(張家口、承德壩上)、海岸生態穩定(沿海)功能區域水土流失(河湖濱岸帶等)、土地沙化敏感脆弱區域等。

    (二)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邊界。按照保護需要和我省開發利用現狀,將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結合以下幾類界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邊界:1、自然邊界,主要是依據地形地貌或生態系統完整性確定的邊界,如林線、流域分界線,以及生態系統分布界線等。2、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類保護地邊界。3、河、湖、水庫等向陸域延伸一定距離的邊界。4、全國土地調查、地理國情普查等明確的地塊邊界。

    (三)勘界立標。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基本單元將生態保護紅線邊界落地并勘界,在勘界基礎上設立統一規范的標識標牌,要求明確生態系統類型、主要生態功能,通過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用地性質與土地權屬,分別匯總縣、市紅線分布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全省“一張圖”。確保生態保護紅線落地準確、邊界清晰。

    (四)劃定程序。省委、省政府成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管理改革專題組,研究解決紅線劃定工作重大事項,省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成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聯合工作(技術)組,根據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提出的我省生態保護紅線空間格局和分布意見,在京津冀生態保護協同的前提下劃定全省各市、縣生態保護紅線。各市、縣黨委、政府要建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責任制和協調機制,明確責任部門,組織專門力量,制定工作方案,認真負責地提出本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的修改意見。形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經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技術審核后,上報國務院批準,發布實施。

    我省海洋國土空間的生態保護紅線按照文件有關精神納入全省生態保護紅線。

    三、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一)明確屬地管理責任。省委、省政府對全省生態保護紅線負總責,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體系。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監督管理,做好指導協調、預警監測、評估考核、執法監管等相關工作。各市、縣黨委和政府是嚴守本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的責任主體,切實履行好保護責任,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生態保護紅線的政策要求,共守生態保護紅線。

    (二)確立生態保護紅線優先地位。生態保護紅線作為全省國土空間開發的底線,是各級政府空間規劃編制的重要基礎。作為相關綜合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前提條件,各有關部門,各市、縣應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要求調整完善各類相關規劃。

    (三)實行嚴格管控。省政府制定《河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要求,實行嚴格管控。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各有關部門依職盡責,強化管控。各市、縣政府落實管控主體責任,進一步細化管控措施,建立目標責任制,把保護目標、任務和要求層層分解,落到實處。

    (四)建設監管平臺。環境保護廳、發改委、國土資源廳合同有關部門依托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立省級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實時監控人類干擾活動,及時發現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行為,對監控發現的問題,通報當地政府,由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能組織開展現場核查,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各市縣建立本區域監管平臺,加強能力建設,實施分層級監管,及時接收和反饋信息,核查和處理違法行為。

    (五)強化執法監督。環境保護廳要充分發揮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的作用,會同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執法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常態化執法機制,定期開展執法督查,不斷提高執法規范化水平。及時發現和依法處罰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違法行為,切實做到有案必查、違法必究。有關部門要加強與司法機關的溝通協調,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

    (六)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認真貫徹落實《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把實施生態保護紅線保護與修復,作為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的重要內容。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臺賬系統,制定實施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方案。優先保護良好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棲息地,建立和完善生態廊道,提高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分區分類開展受損生態系統修復,采取以封禁為主的自然恢復措施,輔以人工修復,改善和提升生態功能。選擇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為主導生態功能的生態保護紅線,開展保護與修復示范。有條件的地區,可逐步推進生態移民,有序推動人口適度集中安置,降低人類活動強度,減小生態壓力。按照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的原則,開展海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紅線的生態整治修復,切實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及周邊區域污染聯防聯治,重點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內入海河流綜合整治。

    ()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省財政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河北省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補償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積極爭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支持,統籌整合各級生態保護相關資金,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區轉移支付支持力度推動生態保護紅線所在地區和受益地區探索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共同分擔生態保護任務。

    (加強生態安全預警監測。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測,充分發揮地面生態系統、環境、氣象、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監測站點和衛星的生態監測能力,布設相對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監控點位,及時獲取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數據。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強化生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全面掌握生態系統構成、分布與動態變化,及時評估和預警生態風險,提高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決策科學化水平。

    (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價。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要求,認真做好生態保護紅線評價相關工作,定期組織開展評價,及時掌握全省、重點區域、縣域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狀況及動態變化,評價結果作為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布局、安排縣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和實行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依據,并向社會公布。

    (開展績效考核。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要求,根據評價結果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對各市、縣黨委和政府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十一嚴格責任追究。對違反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造成生態破壞的部門、地方、單位和有關責任人員,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規定實行責任追究。對推動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不力的,區分情節輕重,予以誡勉、責令公開道歉、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要實行終身追責,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建立由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牽頭的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協調機制,明確有關部門職責分工,強化監督執行。各市縣要加強組織協調,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形成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工作格局。

    (二)加強督促落實。各設區市、省直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要求,結合實際情況,抓緊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劃定和管理工作。省環保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有關部門對實施意見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生態保護紅線工作落實不力的,啟動追責機制。

    (三)促進共同保護。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發布生態保護紅線監控、評價、處罰和考核信息,及時準確發布生態保護紅線分布、調整、保護狀況等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發揮媒體、公益組織和志愿者作用,暢通監督舉報渠道。創新激勵機制,對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突出和舉報破壞生態保護紅線行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根據需要設置生態保護紅線管護崗位,提高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積極性。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意見征集

中共河北省委辦公廳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7] 號)精神,加快劃定并嚴守全省生態保護紅線,深入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實施生態空間用途管制,進一步提高全省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綠色發展,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決策部署,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和維護生態功能為主線,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維護國家及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強大的生態支撐。

   (二)基本原則。

    1、科學劃定,切實落地。落實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統籌考慮全省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開展科學評估,按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與脆弱性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并落實到國土空間,構建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2、堅守底線,嚴格保護。牢固樹立底線意識,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編制空間規劃的基礎。強化用途管制,嚴禁任意改變用途,杜絕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保護紅線的破壞。

    3、部門協調,上下聯動。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省級層面組織各市、縣做好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建立完善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制度和配套政策措施,市、縣黨委和政府落實本區域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體責任,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確保劃得實、守得住。

    (三)總體目標。2017年年底前,全省各市、縣(市、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18年底前,建立完善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配套政策措施。2019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2020年年底前,基本建立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國土生態空間得到優化和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保持穩定,生態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布局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有效實施,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生態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依托“一屏兩帶”為主體的陸地生態保障格局(燕山太行山生態屏障,壩上防風固沙林帶和濱海濕地及沿海防護林帶),采取在國家指導下、由省統一組織,市、縣(市、區)參加,上下結合,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一)明確劃定范圍。依據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制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規范》,我省生態保護紅線主要從以下生態保護區域通過科學評估劃入:

    1國家級和省級禁止開發區域。主要包括:國家公園原則上全部納入;自然保護區原則上全部納入;森林公園的生態保育區和核心景觀區;自然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區和緩沖區;濕地公園的濕地保育區和恢復重建區;飲用水源地的一級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核心區;

    2、其他未列入上述范圍,但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區。主要包括:國家一級公益林、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全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重要保護水域、重要河口、重要濕地等重要生態保護地。

    3生態功能重要區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

    在禁止開發區域和其他已明確的保護地以外,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國土規劃綱要》《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河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河北省生態功能區劃》等規(區)劃,通過科學評估,進一步識別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和生態環境極敏感脆弱區,納入生態保護紅線。主要包括水源涵養(太行山-燕山、生物多樣性維護(太行山等)、水土保持(太行山等)、防風固沙(張家口、承德壩上)、海岸生態穩定(沿海)功能區域水土流失(河湖濱岸帶等)、土地沙化敏感脆弱區域等。

    (二)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邊界。按照保護需要和我省開發利用現狀,將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結合以下幾類界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邊界:1、自然邊界,主要是依據地形地貌或生態系統完整性確定的邊界,如林線、流域分界線,以及生態系統分布界線等。2、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類保護地邊界。3、河、湖、水庫等向陸域延伸一定距離的邊界。4、全國土地調查、地理國情普查等明確的地塊邊界。

    (三)勘界立標。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基本單元將生態保護紅線邊界落地并勘界,在勘界基礎上設立統一規范的標識標牌,要求明確生態系統類型、主要生態功能,通過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用地性質與土地權屬,分別匯總縣、市紅線分布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全省“一張圖”。確保生態保護紅線落地準確、邊界清晰。

    (四)劃定程序。省委、省政府成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管理改革專題組,研究解決紅線劃定工作重大事項,省環境保護廳、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成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聯合工作(技術)組,根據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提出的我省生態保護紅線空間格局和分布意見,在京津冀生態保護協同的前提下劃定全省各市、縣生態保護紅線。各市、縣黨委、政府要建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責任制和協調機制,明確責任部門,組織專門力量,制定工作方案,認真負責地提出本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的修改意見。形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經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技術審核后,上報國務院批準,發布實施。

    我省海洋國土空間的生態保護紅線按照文件有關精神納入全省生態保護紅線。

    三、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一)明確屬地管理責任。省委、省政府對全省生態保護紅線負總責,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體系。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監督管理,做好指導協調、預警監測、評估考核、執法監管等相關工作。各市、縣黨委和政府是嚴守本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的責任主體,切實履行好保護責任,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生態保護紅線的政策要求,共守生態保護紅線。

    (二)確立生態保護紅線優先地位。生態保護紅線作為全省國土空間開發的底線,是各級政府空間規劃編制的重要基礎。作為相關綜合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前提條件,各有關部門,各市、縣應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要求調整完善各類相關規劃。

    (三)實行嚴格管控。省政府制定《河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要求,實行嚴格管控。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各有關部門依職盡責,強化管控。各市、縣政府落實管控主體責任,進一步細化管控措施,建立目標責任制,把保護目標、任務和要求層層分解,落到實處。

    (四)建設監管平臺。環境保護廳、發改委、國土資源廳合同有關部門依托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立省級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實時監控人類干擾活動,及時發現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行為,對監控發現的問題,通報當地政府,由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能組織開展現場核查,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各市縣建立本區域監管平臺,加強能力建設,實施分層級監管,及時接收和反饋信息,核查和處理違法行為。

    (五)強化執法監督。環境保護廳要充分發揮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的作用,會同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執法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常態化執法機制,定期開展執法督查,不斷提高執法規范化水平。及時發現和依法處罰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違法行為,切實做到有案必查、違法必究。有關部門要加強與司法機關的溝通協調,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

    (六)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認真貫徹落實《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把實施生態保護紅線保護與修復,作為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的重要內容。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臺賬系統,制定實施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方案。優先保護良好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棲息地,建立和完善生態廊道,提高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分區分類開展受損生態系統修復,采取以封禁為主的自然恢復措施,輔以人工修復,改善和提升生態功能。選擇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為主導生態功能的生態保護紅線,開展保護與修復示范。有條件的地區,可逐步推進生態移民,有序推動人口適度集中安置,降低人類活動強度,減小生態壓力。按照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的原則,開展海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紅線的生態整治修復,切實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及周邊區域污染聯防聯治,重點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內入海河流綜合整治。

    ()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省財政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河北省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補償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積極爭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支持,統籌整合各級生態保護相關資金,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區轉移支付支持力度推動生態保護紅線所在地區和受益地區探索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共同分擔生態保護任務。

    (加強生態安全預警監測。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測,充分發揮地面生態系統、環境、氣象、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監測站點和衛星的生態監測能力,布設相對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監控點位,及時獲取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數據。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強化生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全面掌握生態系統構成、分布與動態變化,及時評估和預警生態風險,提高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決策科學化水平。

    (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價。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要求,認真做好生態保護紅線評價相關工作,定期組織開展評價,及時掌握全省、重點區域、縣域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狀況及動態變化,評價結果作為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布局、安排縣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和實行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依據,并向社會公布。

    (開展績效考核。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要求,根據評價結果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對各市、縣黨委和政府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十一嚴格責任追究。對違反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造成生態破壞的部門、地方、單位和有關責任人員,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規定實行責任追究。對推動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不力的,區分情節輕重,予以誡勉、責令公開道歉、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要實行終身追責,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建立由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牽頭的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協調機制,明確有關部門職責分工,強化監督執行。各市縣要加強組織協調,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形成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工作格局。

    (二)加強督促落實。各設區市、省直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要求,結合實際情況,抓緊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劃定和管理工作。省環保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有關部門對實施意見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生態保護紅線工作落實不力的,啟動追責機制。

    (三)促進共同保護。環境保護廳、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發布生態保護紅線監控、評價、處罰和考核信息,及時準確發布生態保護紅線分布、調整、保護狀況等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發揮媒體、公益組織和志愿者作用,暢通監督舉報渠道。創新激勵機制,對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突出和舉報破壞生態保護紅線行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根據需要設置生態保護紅線管護崗位,提高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