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航拍雄安新區白洋淀旅游碼頭。在科技的助力下,白洋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水質大幅度提升。河北日報記者耿輝攝
4月17日16時,走進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數據中心,智慧監管平臺大屏幕上顯示著生態環境監測的實時數據,點開“安新縣豐收橋固定站點”鏈接,屏幕立刻顯示出水質監測參數:“氨氮0.021mg/L、高錳酸鹽指數5.150mg/L、總磷0.051mg/L……”此時,戴上VR眼鏡,人就仿佛置身于這個站點里,可以身臨其境地觀察這片水域。
“在白洋淀及入淀口,建有12個5G技術水環境質量監測點,通過5G+VR等技術手段,實時獲取站點情況,提升應急指揮調度效率等。”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介紹,目前他們正在測試AI技術分析白洋淀水質的應用,不但能反映白洋淀實時的水質現狀,還能用歷史數據和現在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監測數據如何而來我們來到雄安新區豐收橋自動監測站,站房一角的進水管道伸進孝義河中,這是白洋淀入淀河流之一。“管道通過河道中央的潛水泵取水樣,進行水質、水文、雨水、大氣、氣象等47項指標參數的自動監測。”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化驗室主任張冬生介紹。
“除了傳統的數據監測,我們還能通過‘水質指紋’比對,快速精準識別污染源,突破了水污染防治和監管領域溯源難、溯源慢的技術瓶頸,精準鎖定污染源頭。”張冬生指著一臺“在線式水污染預警溯源儀”告訴記者,針對白洋淀流域水污染防治過程中流域范圍廣、預警慢、溯源難等問題,他們引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水質指紋預警溯源技術。儀器屏幕上,指紋一樣的熒光圖譜標示著不同的污染源。
“就像刑偵中利用指紋查找犯罪嫌疑人一樣,不同污染源造成的水質圖譜也是不一樣的。”蘇州國溯科技雄安駐場運維負責人陳景華介紹,他們根據白洋淀流域重點涉水行業,建立污染源水質指紋數據庫,在線污染預警和溯源的周期僅為21分鐘,能及時發現并控制污染發展態勢,大幅提升雄安新區白洋淀入淀河流環境監測與預警能力,從而保障水質安全。
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譽為“華北之腎”。雄安新區設立后,白洋淀的修復和保護力度空前加強。目前,白洋淀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水標準,野生鳥類達279種。守護這片碧水,雄安新區應用了不少“黑科技”,AI、5G+VR、無人機、無人船、指紋溯源……“天空地淀一體化”的監測系統為生態保護插上“智慧”的翅膀。
4月17日下午,“雄安1號”監測船從白洋淀旅游碼頭出發,向北行1000米,工作人員將一艘噴有“雄安生態環境局監測船”字樣的黃色無人船放入水中,執行水下暗管監測任務。
4月17日,“雄安1號”監測船從白洋淀旅游碼頭出發,向北行1000米,工作人員將無人監測船放入水中,執行水下暗管監測任務。河北日報記者解麗達攝
“白洋淀淀泊星羅棋布,溝壕縱橫交錯,許多狹窄的河道處,大型船只無法通行,有了無人船就能輕松應對。這艘船底部有一個聲吶檢測儀,可通過聲吶測掃發現偷排污水的暗管。”張冬生站在“雄安1號”監測船的甲板上,用遙控器控制無人船的行駛方向。這艘全自動多功能無人船可實現12項指標的監測,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總磷等,水質監測的結果數值可以實時上傳到監控指揮中心。
監測有“慧眼”,采樣也是十足的“科技范兒”。4月18日,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化驗室里,檢測人員拎起智能采樣箱,正要去執行一項“坑塘水質監測”任務。“這個終端里有一張手機卡大小的‘物聯網卡’,能夠對設備進行定位,如果偏離了設定好的采樣位置,這個上鎖的采樣箱就無法打開。”張冬生介紹,采樣結束后樣品還會自動生成二維碼,保證樣品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
一旁的AI檢測室里,一瓶瓶采回來的水樣在機械臂的操作下,在流水線上快速流轉。“這是一套全自動AI水檢系統,全自動上下水樣、全自動樣品傳送、全自動進樣,精密度高,自動留痕,自動判斷數據,監測覆蓋常規理化、重金屬、有機物等10項水質指標,100多個樣品一天就能檢測完成,大大節省了人力。”張冬生說。
在科技的助力下,白洋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水質大幅度提升并穩定保持在Ⅲ類,“華北明珠”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