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6月12日滄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吹風會上獲悉,根據《滄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滄州市全力構筑陸海統籌、向海圖強的海洋空間。
今年以來,滄州市大力優化生態保護區、海洋發展區兩大海洋功能區,統籌陸海一體化保護與利用空間,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同時,統籌推動渤海新區黃驊市港產城融合創新高質量發展,保障臨港產業用地用海需求,壯大海洋經濟,打造全省沿海經濟帶重要增長極。
6月13日,在黃驊港綜合港區,來自唐山港京唐港區長達147米的“毅成2號”貨船停靠在集裝箱碼頭,高大的門機正在進行抓取集裝箱作業。集裝箱作業完成后,這艘船將駛向上海港。
美麗的渤海灣畔,黃驊港正全力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
著眼統籌陸海空間布局,滄州市持續優化沿海地區空間保護與利用,全面統籌濱海地區的生態、城鎮、港口、產業、交通等一體化發展,以渤海新區黃驊市為核心,引導先進生產要素向沿海地區集聚,統籌陸海一體化保護與利用空間。
統籌沿海臨港產業發展。加快黃驊港轉型升級,打造生態“綠色港口”,積極發展國際航運,健全區域高端服務功能,加速臨港產業聚集,推動傳統化工和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科技漁業等產業發展,打造沿海地區發展的重要引擎。
打造臨港藍色經濟核心區。依托黃驊港,以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中心,整合海洋經濟產業園、渤海新區石化產業聚集區、臨港物流產業園和黃驊港綜合保稅區的海洋經濟要素,引導海洋產業集聚、拓展和聯動。
此外,推進港口航道、防波堤、錨地等涉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黃驊港航道等級,強化通航保障能力。推進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發展,鼓勵渤海新區黃驊市、海興縣將海水淡化水作為市政新增供水納入地方水資源統一配置體系,提升沿海重點區域供水保障能力。以近岸海域為重點,推進智慧海洋工程實施。
6月11日,海興縣小山鄉蔡莊子村水產養殖戶,正向養殖池內的南美白對蝦蝦苗投喂飼料,近6萬畝養殖灘涂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
“我今年承包了2000畝灘涂,每畝投放南美白對蝦蝦苗1.2萬尾,預計每畝產蝦150斤左右,新投放的蝦苗今年8月份就可以供應市場。”蔡莊子村水產養殖戶姜鳴浩說。
近年來,海興縣大力發展特色水產業,深挖對蝦養殖潛力,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傳統養殖逐漸轉型為現代規模化養殖,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新路徑。
著眼促進陸海空間資源高效集約利用,大力盤活臨海產業園區用地。滄州市推進臨海產業園區適度集中布局,以建設用地開發強度、投資強度等指標強化對園區規模的控制。同時,處置園區閑置低效用地,推動低效產業用地“騰籠換鳥”,鼓勵將僵尸企業、低效企業用地轉型為先進制造業、生產性及高科技服務業、創業創新平臺。
統籌行業用海需求。保持現有海水養殖總規模基本穩定,重點保障圍海養殖、開放式養殖、捕撈、漁業基礎設施等用海需求。合理保障海洋油氣、海洋電力、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等產業用海。統籌配置交通運輸用海,重點保障港口建設用海需求。鼓勵相關產業兼容用海、融合發展,推動水面、水體、海床和底土利用。
發展生態高效水產健康養殖。以沿海漁業為重點兼顧內陸漁業發展,圍繞區域優勢主導水產品,強基礎、補短板、促創新,統籌推進特色水產高質量健康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在渤海新區黃驊市、海興縣發展高效型漁業產業;在渤海新區黃驊市、海興縣、南皮縣發展休閑型漁業產業。
打造滄州特色“海洋牧場”。推進滄州海洋牧場示范區規劃建設,完善水產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水產良種場和種質資源場。加大漁業資源修復力度,持續開展近海漁業增殖放流。促進大宗貝類底播區形成規模,提升凈化水域生態環境能力,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依法推進圍海養殖,積極發展生態養殖。嚴格按照規劃劃定的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行使養殖海域使用權限。重點以南排河現代漁業產業園為中心,打造中國北方水產品加工基地、水產品交易基地、海洋水產良種“育繁推”示范基地。
近日,在滄州南大港濕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現場,施工人員正在通過微地形整理、坡面生態化改造、灘面營造等針對性修復措施,恢復原生濕地面貌。
從2023年開始,南大港濕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全面展開。目前,項目已完成河道疏通15.5千米,退養還濕200公頃,生境改善3000公頃。
南大港濕地生態修復為多種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修復區域鳥類的種類、數量以及珍稀程度均有明顯提升。在今年春季鳥兒遷徙期間,上百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集群歸來,大量雁鴨類水禽在此棲息。今年以來,南大港濕地先后首次發現赤嘴潛鴨、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棉鳧以及牛背鷺,鳥類品種由268種增至271種。
滄州市大力強化海洋生態系統修復,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以海灣(灣區)為基礎管理單元,滄州沿海劃分為北部灣區和南部灣區2個灣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到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海灣全覆蓋。
強化陸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建設海岸防護林,構建以沿海基干林帶和縱深防護林帶組成的海岸帶防護林體系,實施老化基干林帶更新、困難立地基干林帶造林等工程,筑牢綠色海岸帶生態安全屏障。
恢復修復濱海濕地,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將重要濱海濕地全部納入保護范圍,提升濱海濕地保護率。統籌區域和流域用水調度,建立穩定的補給水源,保障濕地生態用水。采取岸線整治、清淤疏浚、退養還濕等措施實施濕地生態恢復修復。
綜合整治河口海灣,實施河口海灣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增強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防災減災能力。實施廖家洼排干、南排河、新石碑河河道內及港航道清淤疏浚。
加強淺海生態養護。加強水生生物與重要漁業資源養護,實施歧口濕地等生物棲息地的保護修復,促進生物資源恢復。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進一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候鳥遷徙路線和棲息地,加強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的建設管理工作。渤海新區黃驊市、海興縣將制定增殖放流海洋生物資源計劃,促進海洋生物資源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