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16:39聽新聞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見習記者 劉萌
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北省生態環境狀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6月2日,由省生態環境廳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的《2022年河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正式發布,這也是六五環境日主題宣傳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建良說,2022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11個設區市歷史上第一次全面退出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十”,白洋淀淀區水質鞏固保持Ⅲ類,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實現新跨越。
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2022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4.26,比2021年下降3.8%。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平均為270天,比2021年增加1天;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數平均為4天,比2021年減少5天。張家口、承德和秦皇島三個設區市的優良天數分別為333、326和309天,其余設區市優良天數在221~275天之間。全省PM2.5年平均濃度為36.8微克/立方米,比2021年下降5.2%,同時PM10、SO2、NO2、CO等主要污染物濃度比2021年分別下降4.3%、20%、9.7%、14.3%。
水環境質量進一步向好。2022年,全省實際監測176個地表水國、省控斷面中,達到或好于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4.1%,比2021年上升13.3個百分點,無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127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達到或好于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4.4%,比2021年上升9.8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水體。2022年,全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1.8%。
聲環境質量總體繼續保持穩定。2022年,全省11個設區市區域晝間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3.2分貝,比2021年下降1.1分貝。道路交通晝間等效聲級平均值為64.5分貝,比2021年下降1.0分貝,各設區市均為好。各類功能區晝間總點次達標率為97.01%,比2021年下降2.45個百分點;夜間為95.13%,比2021年上升0.17個百分點。
生態環境狀況穩中有升。2022年,全省生態質量指數為58.31,生態質量為二類,穩中向好,比2021年增加0.11。11個設區市中,承德、秦皇島、張家口、保定和石家莊市生態質量為二類,唐山、衡水、滄州、邢臺、邯鄲和廊坊市為三類。全省167個縣(市、區)生態質量指數分布在24.91~73.93之間,其中生態質量為一類或二類的有52個,占全省總面積的58.18%,比2021年上升0.48個百分點。
輻射環境質量總體情況良好。2022年,全省輻射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在正常漲落水平。全省環境電離輻射水平處于本底漲落范圍內,空氣、水體、土壤等介質中的放射性核素濃度處于本底水平,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與往年相比無明顯變化;環境電磁輻射水平低于國家規定的相應限值。
聚焦
問:下一步在強化京津冀水環境聯保聯治將會有哪些舉措
答: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高度不斷深化認識做好京津水源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筑牢京津水源安全屏障。一是深化跨界河流綜合治理。積極推動潮白河、灤河、永定河等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礦山開采綜合整治等,促進流域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確保京津水源上游出境斷面水質保持優良。二是深化京津冀合作。以落實新一期京冀、津冀生態補償協議為總牽引,深入開展京津冀合作,健全完善“項目共謀、技術共用、信息共享、績效共評”機制,切實發揮京津水源涵養區水環境治理、水土保持、河湖水生態修復、水資源節約保護等項目資金效益。三是深化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成果。充分借鑒密云水庫、于橋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經驗,推動建立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生態補償對京津水源上游潮河、白河、灤河、永定河全覆蓋,筑牢京津水源安全屏障。
問:在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方面將會有哪些舉措
答:一是在全流域管控和面源污染治理上下功夫。統籌科學“治”、精準“控”和長效“保”,強化風險防范,重點解決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科學制定管控方案,分區域、分步驟推進實施。二是在統籌節約用水和科學補水上下功夫。健全生態補水長效機制,動態監測、量化評估,科學確定補水線路和補水時間,精準量化補水量和泄水量,用足用好本地水、合理調配外調水。以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為重點,健全節約集約水資源利用機制。三是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下功夫。加強鳥類棲息地保護管理,研究魚—草—貝協同生態系統,提高白洋淀生態系統穩定性。將水生態評價和生物多樣性改善有機結合,助力雄安新區打造“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來典范之城。
問:2023年在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面都有哪些具體工作舉措,來實現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答:一是加快結構調整優化。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進一步提升鋼鐵產業集中度。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風能、光伏、抽水蓄能等清潔能源;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大力推進新能源車,加大重型柴油貨車新能源替代力度,提升港口岸電利用比例,從源頭上減少燃油污染排放。二是大力推動綠色轉型升級。強力推進重點行業環保績效創A,力爭三年內7個重點行業265家企業完成創A,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三是實施四個攻堅行動。扎實開展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和城市大氣污染深度治理等攻堅行動。四是健全污染過程應對機制。深化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完善“24753”工作機制,強化科學研判和協同應對,實行分區分時差異化精準防治。五是加大執法監管力度。深化非現場監管執法改革,完善現場和非現場有機結合科學監管執法模式,開展在線監控監測執法檢查,依法嚴厲打擊違法排污、數據造假行為。
責任編輯: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