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駐冀中央媒體和省級主流媒體共同評選出了“2023年河北省十大生態環境新聞”。
從這些入選的重大新聞中,記者看到,剛剛過去的一年中,河北省扎實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環保績效創A,持續改善空氣質量,鞏固設區市空氣質量“退后十”成果,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金屬排污權交易,生物多樣性“家底”日益豐厚,取得了鋼鐵環保績效A級企業數量全國第一、新能源重型貨車保有量全國第一、再添181種新記錄物種等亮眼成績。
這十條入選的生態環境新聞分別為:
一、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環保績效創A,鋼鐵A級企業數量全國第一
2023年,我省持續抓好鋼鐵、焦化、水泥等重點行業環保績效創A,以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厚植河北發展的綠色底色。全年新增環保績效A級企業45家,總數達到81家,其中鋼鐵企業36家,數量居全國第一。
重點行業企業環保績效創A工作,是河北全面綠色轉型、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改革思維和創新辦法扎實推進環保績效全面創A,我省出臺嚴格的環保績效創A標準,涉及8個方面353項具體指標,較國家A級標準增加了裝備水平、數字化智能制造和節能降碳3個方面指標,走在全國前列,發布最優實用技術指南,在出臺18條支持創A的政策措施基礎上,針對各行業特點細化制定系列個性化激勵政策。謀劃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項目56個、國家試點示范項目6個,爭取資金7.66億元,全力支持企業創A。在創A正向激勵下,重點行業企業爭當環保“優等生”。經初步測算,我省鋼鐵行業全面創A后,可減少污染物排放30%以上,為全省工業減排貢獻12%以上。
二、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設區市空氣質量“退后十”成果得到鞏固
我省堅持把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退后十”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作為打好藍天保衛戰的重中之重,克服不利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等影響,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設區市空氣質量“退后十”成果得到鞏固。
省生態環境廳細化制定“1+4”工作方案,深入實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重型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大氣污染深度治理等攻堅行動,大力推進結構優化調整、工業企業達標排放治理監管等8方面30項有效舉措,完成工業爐窯企業綜合治理任務449個,燃煤鍋爐替代整合和深度治理34臺,完成392個揮發性有機物源頭替代、1703個無組織排放管控、435個末端提升和274個深度治理項目,創建“樣板工地”3048個、“樣板道路”3965條。
三、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累計完成降碳產品項目開發26個
2021年以來,河北省持續深化降碳產品價值實現和碳資產化改革,深入推動降碳產品開發與碳資產價值轉化。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累計完成降碳產品項目開發26個,核證總規模達到近700萬噸,推動實現131.5萬噸降碳產品價值轉化7390萬元。
河北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在原有森林固碳等降碳產品方法學基礎上,從生態固碳、生活低碳、生產減碳等多方發力,初步構建起行之有效、科學規范的降碳產品價值標準化核算體系。截至2023年12月底,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相關部門印發固碳生態產品項目方法學、降碳產品方法學和碳減排量核算方法學22個。加快降碳產品項目開發,進一步豐富項目種類,新開發昌黎縣海水養殖雙殼貝類、御道口牧場管理區草原、秦皇島住宅建筑居住節能碳普惠等降碳產品項目。價值實現規模和領域持續擴大,2023年8月,舉辦了全省第四批降碳產品價值實現集中簽約儀式,掛牌降碳產品拓展到了草原、濕地、景區碳普惠等眾多領域,摘牌單位包括鋼鐵、焦化、玻璃、水泥、熱電等行業30家企業。
四、開展規劃環評優化提升行動,55個園區環評改革試點全面推進
2023年,省生態環境廳開展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優化提升行動,通過對全省295個園區現場調研摸底,組建5個幫扶指導組,對近60個園區開展“一對一、點對點”現場幫扶。通過規劃環評優化提升行動,園區規劃環評基本實現應開展盡開展、應跟蹤盡跟蹤,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與項目環評聯動銜接更加緊密高效,支撐產業發展和綠色轉型作用大幅提升。截至12月底,共完成55個產業園區、12個市級和20個重點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環評審查工作,充分發揮了規劃環評優化空間布局、推動環境質量改善、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宏觀引領作用,助推產業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3年,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若干措施》,從全鏈條加強環評制度建設、全方位推動園區環評改革試點、全過程加強環評質量管理、全周期優化環評服務保障等4方面,提出了20條具體措施,優化環評工作。在全省55個園區開展環評改革試點,推行登記表免備案、環評“打捆”審批、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審批合一”、優化總量指標審核等改革措施,全面提升環評審批質效,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五、深化排污權交易改革,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金屬排污權交易
深化排污權交易改革,河北持續創新政策制度。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金屬排污權確權,建立重金屬排污權政府儲備,發布鉛、汞、鎘、鉻、砷5項重金屬交易基準價格,探索開展了重金屬排污權交易。2023年6月26日,完成首批重金屬排污權交易2365千克、交易額1128.84萬元,服務保障17個重點項目落地實施,拉動投資108億元。10月16日,我省舉行首批排污權租賃簽約活動,將兩家企業污染減排形成的富余排污權,租賃給因生產波動需要短期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其他排污單位,這是盤活“閑置”排污權資源的又一創新之舉。
以排污單位有償取得排污權為基礎抵質押物,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開發“排污權+”融資模式,優化信貸流程、提高信貸額度、降低信貸利率。2023年7月20日,我省首筆排污權抵質押貸款成功簽約,儀式當天河北匯力瓷業有限公司獲得貸款2000萬元。推進排污權由“沉睡資產”轉化為“流動資本”,排污權抵質押貸款實現銀企對接項目10個,授信額度65.17億元,獲得融資支持8.12億元。
六、推進柴油貨車清潔化,新能源重型貨車保有量全國第一
2023年,河北有力有序開展“柴油車新能源替代行動”,推進柴油貨車清潔化。行動中,以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地區為突破口,以港口、機場、鐵路貨場、物流園區等重點場所為切入點,以環保績效創A企業清潔運輸改造為引領,我省扎實推進柴油貨車新能源替代,削減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截至2023年底,全省新能源重型貨車保有量約2萬輛,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河北是柴油貨車大省,重型柴油貨車保有量67萬輛,占全國7.5%左右,居第二位。柴油貨車新能源替代是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和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標志性戰役的重要路徑。我省制定柴油貨車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方案并組織開展柴油車新能源替代行動,力爭到2025年,全省柴油貨車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2%,新能源和國六排放標準貨車保有量不低于40%,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提供保障。
七、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新記錄物種再添181種
2023年,我省對承德市、廊坊市、秦皇島市等地72個縣域開展了生物多樣性調查,發現新記錄物種181種,其中昆蟲25種、大型真菌154種,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發現日本雨蛙,在康保縣等地記錄到沙狐。此外,還發現疑似新種6種,目前正在開展鑒定。種類的增多,標志著河北生態系統越來越好。
為摸清全省生物多樣性“家底”,自2022年起,省生態環境廳計劃利用4至5年時間,在河北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工作,這是我省有史以來最為全面的一次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2022年,我省完成了36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塞罕壩機械林場、安固里淖濕地的生物多樣性調查。2023年,完成了72個縣域的調查。2024年,計劃對65個縣域開展調查;2025年,完成剩余縣域調查;2026年,完成總體調查的數據整理和評估報告編寫等工作。
八、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積極開展美麗海灣創建
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我省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2023年,全省46條入海河流入海口斷面全部達到或優于目標要求,9條市域內國控入海河流總氮平均濃度同比顯著下降,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及龍島區域獲評第二批全國美麗海灣,旅游旺季期間北戴河區8個重點海水浴場水質穩定達到一類。
2023年,圍繞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河北持續推進入海排污口整治、入海河流水質提升、海水養殖環境整治、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美麗海灣創建等11個專項行動,謀劃部署7大類40余項工程項目,制定《海水養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地方標準,加強海水養殖環境管理,推進港口污染治理,加強入海河流總氮管控和美麗海灣建設,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動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九、“一塘一策”分類整治農村黑臭水體,長效管控機制進一步健全
2023年,省生態環境廳綜合運用人工排查、衛星遙感和無人機飛檢等方式,對農村黑臭水體開展常態化排查整治,指導各地“一塘一策”制定治理方案,因地制宜進行分類整治,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累計排查坑塘溝渠8.2萬個,共排查出農村黑臭水體957個,已完成整治777個,剩余180個正有序推進。
針對農村地區坑塘、溝渠等小微水體動態變化大的特點,我省健全常態化排查機制,每季度組織開展農村黑臭水體衛星遙感解譯識別,及時組織現場排查、核實。建立抽查抽檢機制,對前期完成整治、列入省級監管清單的黑臭水體,每季度開展水質監測,不定期抽檢,防止返黑返臭。我省將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納入對各地政府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嚴格考核問效,壓實各級責任。2024年,我省將持續推進整治,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助推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建設和美鄉村。
十、推行非現場監管執法改革,推動人海戰術向智慧治污轉變
我省深入推行生態環境領域非現場監管執法改革,通過完善“三個標準”、建立“五項制度”、搭建“兩個平臺”的“352”改革路徑,建立起“日常不擾、無據不查、輕微不罰”的非現場監管執法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省非現場執法監管已覆蓋鋼鐵、焦化等11個重點行業,基本實現線上全天候發現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推動人海戰術向智慧治污轉變,我省建設智慧環保管理、智慧環保執法2個平臺,橫向整合省直相關部門數據資源,縱向貫通省市縣三級環境管理,實現環境問題報警信息自動推送,“入企審批、申訴審核、自由裁量、處理處罰”全流程線上辦理。通過非現場平臺精準發現問題線索,現場有針對性開展核查,減少了入企檢查頻次。2023年,河北省監管平臺核實辦結2.09萬余條環境問題線索,在強化日常監管同時減少了對企業現場打擾,塑造了“查辦更準、打擾更少、服務更好、作風更硬”生態環境執法新形象。
記者|屈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