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京津冀三地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臺階,2023年達到10.4萬億元,是2013年的1.9倍
河北日報訊(記者馮陽)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提出十周年。2月22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在北京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效新聞發布會。從會上獲悉,三地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為引領,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兩翼”聯動發展,唱好京津“雙城記”,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持續突破,形成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十年來,京津冀三地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臺階,2023年達到10.4萬億元,是2013年的1.9倍,區域整體實力持續提升,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機勃勃,扎實向世界級城市群邁進。
牢牢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北京疏解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
十年來,北京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超3000家,疏解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8家市屬高校和15家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向外布局,利用拆違騰退空間實施綠化超9200公頃,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里。
通過嚴格執行北京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高精尖產業發展獲得更多空間。北京科技、商務、文化、信息等高精尖產業新設經營主體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以疏為進、以舍謀得。北京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走出一條減量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長,央企在雄安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
雄安新區設立6年多來,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1+4+26”規劃體系和“1+N”政策體系基本建立,292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500多億元。“四縱三橫”高速公路和對外骨干路網全面建成,京雄城際和雄安站建成投運。白洋淀進入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城市大腦等智能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長。
央屬標志性疏解項目壓茬推進。首批疏解央企總部建設進展順利,北京交通大學等4所高校雄安校區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院區開工建設,央企在雄安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
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加快打造。雄安高校協同創新聯盟正式設立,航天科工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運行,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揭牌運營,源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雄安注冊,天津港打造服務雄安新區便捷出海“綠色通道”。
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區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援建的“三校一院”開學開診,40余所學校、5所醫療衛生機構與雄安新區對接合作。天津一批職業院校、醫療機構持續提供優質技能培訓和醫療幫扶。
推動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率26.5%
協同創新驅動持續發力。2022年三地研發投入強度為4.28%,比2013年提高0.85個百分點,持續高于全國。2022年區域勞動生產率達到18.5萬元/人,較2013年基本實現翻倍,創新帶動產出效率持續提高。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1.2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748.7億元,年均增長率26.5%。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超1萬家,北京企業對津冀兩地企業投資總額2.3萬億元。
產業鏈群迸發強勁動力。確定“六鏈五群”產業協同新格局,繪制生物醫藥等6條重點產業鏈圖譜。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兩個產業集群獲批國家級重點產業集群,產值規模占全國20%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00多家,占全國12%。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累計注冊企業近萬家,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成為全國首個跨省市綜合保稅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實施億元以上京津項目270個、總投資2037億元。張家口27個數據中心、153萬臺服務器投入運營。河北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4.3萬家,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在推動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面,連續五年舉辦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累計簽約項目210余個,意向投資額超1500億元。
京津冀鐵路營業里程超1.1萬公里,2023年京津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較2014年下降57.3%
交通一體化“加速跑”。
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北京“雙樞紐”機場國際競爭能力顯著提升,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津冀港口群加速崛起,貨物吞吐量超19億噸。“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張高鐵、京唐城際、津興城際等開通運營。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鐵路營業里程超1.1萬公里,較2013年增長超三成;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近1.1萬公里,較2013年增長超四成。京津雄半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共享更多碧水藍天。
2023年京津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較2014年下降57.3%。京津水源上游重點流域生態補償實現全覆蓋,2022年京津冀治理區淺層地下水、深層承壓水水位較2018年分別回升2.25米、6.72米,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現“流動的河”并貫通入海。植樹造林6200多萬畝,塞罕壩機械林場被聯合國授予“地球衛士獎”“土地生命獎”。
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就業是民生之本。三地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595.6萬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2013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7.2%、6.9%和8%。
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三地攜手共進。京津2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與河北開展辦學合作,三地成立15個特色職教集團(聯盟)、24個高校聯盟。930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區域內異地就醫實現“同城化”。5000余名京津老人入住環京津周邊養老機構。
完善協同發展體制機制,自貿試驗區203項政務服務事項“同事同標”
十年來,三地自覺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錨定京津冀協同發展藍圖同心同向發力。
三地黨政代表團定期互訪學習考察,簽署多輪省市間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協商機制,研究部署三地協同主要任務,人大、政協分別開展協同立法、跨區域協商,構建“要事有統籌、任務有督辦、落實有專班”工作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三地抽調精干力量組建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在北京市集中辦公,組建15個專題工作組,銜接更加緊密、聯動更加高效、推進更加有力。
為深化市場一體化改革,三地落實京津冀營商環境“1+5”合作框架協議,第一批165項資質資格互認,自貿試驗區203項政務服務事項“同事同標”。組建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永定河流域投資公司、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投資基金等投融資主體,成立京津冀企業家聯盟,共促民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