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記者 馬朝麗
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是群眾所盼、民生所系。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是三大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十年來,京津冀三地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藍天白云從“稀客”變成“常客”。
“2013年1月,京津冀區域連續出現5次重污染過程,最嚴重的一次,PM2.5濃度日均值達460微克/立方米,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2月1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大氣環境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京津冀區域能源消耗需求量迅猛增長,導致了一些環境污染問題爆發。
為解決以PM2.5污染為特征的區域性突出大氣環境問題,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
“在原環境保護部的協調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2013年10月成立。”柴發合介紹,2015年,三地環保部門正式簽署《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以聯合立法、統一規劃等十方面為突破口,聯防聯控,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三地聯防聯控力度空前,2017年,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39.6%,超額完成“大氣十條”提出的階段性目標,有力推動了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結構優化。
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特點,為實現精準治污,2017年4月26日,國務院第170次常務會議決定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提升大氣污染治理科學化和精準化水平。“在200多家科研院所和單位協同攻關下,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污染的‘病根’。”柴發合說,當時提出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的協同治理仍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同時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柴發合注意到,在協同發展“一張圖”總體布局下,三地從產業結構調整到清潔能源替代,從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控到區域聯防聯控,從科技支撐到精準施策,全面發力藍天保衛戰。
“實踐證明,加強區域聯防聯控,符合大氣污染傳輸擴散、區域間相互影響的規律,抓住了問題要害,十分有效。”在柴發合看來,京津冀創造了國際大氣污染治理的中國范式。
柴發合表示,十年來,雖然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改善成效明顯,但排放總量依然較大,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他說:“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了藍天保衛戰的新目標,三地還需繼續努力。”
柴發合認為,要持續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同頻共振,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將結構調整、末端治理、強化監管等措施落到實處,久久為功。
“把污染總量減下來是實現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必由之路。”柴發合說,要打贏藍天保衛戰,不斷提升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三地還需突出標本兼治,共同減排,降低整個區域污染物排放強度,盡可能減輕傳輸影響。同時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環境管理精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