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解麗達 李暢 郝金鈺
夏日,是“華北明珠”白洋淀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
行走在燕南堤公園的棧道上,眼前水面寬闊、碧波蕩漾,朵朵荷花點綴于成片的荷葉間,鳥兒不時掠過水面,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畫卷。
“美麗的水鄉風光回來了!”眼前這一幕讓白洋淀邊長大的李艷山深有感觸。燕南堤位于白洋淀北部燒車淀內,他家就住在附近,過去這里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小島。
燕南堤名字取自新安北堤燕南長城遺址,是燒車淀內原有的阻水道路以三座橋梁連通,結合白洋淀清淤工程,利用底泥對地形生態化改造形成的三座相連堤島,如今已成為一處網紅打卡地。
“人在陸上走、魚在水中游、鳥在淀內飛”,燕南堤的華麗轉身,是白洋淀綜合治理工程的縮影。
“雄安新區設立以前,白洋淀入淀水量逐年減少,水域面積不斷萎縮,淀內水流不暢,沼澤化嚴重。”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管理組組長周立志告訴記者。
“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言猶在耳。雄安新區堅持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重點實施“科學補水、生態清淤、百淀連通、退耕還淀、嚴密防洪”五大工程,協同推進城鎮、農業、農村污染精細化管控,“華北之腎”功能逐步恢復。
8月6日,走進安新縣端村鎮大淀頭村,幾位游人正在村污水處理站東側的坑塘旁拍照留念。塘里荷花盛放,噴泉伴隨著歡快的音符躍動。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積滿生活污水的臭水坑。
水體治理“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白洋淀深處,分散著大大小小的村落。過去,村民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淀中,還有不少當地人在白洋淀養殖水產。經年累月,這些因素影響著白洋淀的水質。
“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控源。”周立志說,“排查入河入淀排污口,建設農村污水處理站。為了根治水里的問題,岸上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工作都得下足功夫。”
“從2019年到2022年,我們建起了46座污水處理站,實現了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處理。”雄安栗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監張維班介紹,他們公司負責端村鎮、圈頭鄉以及安新鎮共27個村的污水和垃圾處理日常運維。
按照“控源、截污、治河”系統治理思路,雄安新區先后完成四期白洋淀生態清淤,共清除污染底泥1194萬立方米,對改善淀區水質、提升水動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全面退出淀區內稻田、藕田,取締淀內水產養殖,建立蘆葦平衡收割機制,減少植物內生性污染。建設龍墻、生態隔離帶等,隔離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同時,新區完成“散亂污”企業整治和非法入河入淀排污口取締,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完成城市建成區雨污分流,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建設農村小型污水處理站400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6.5%;淀中淀邊村實行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綜合系統治理,不讓污水入淀;建立坑塘“一塘一策”,實現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強化河道綜合整治,不斷改善河湖生態質量。
這兩年,白洋淀的變化肉眼可見:水清了,魚多了,鳥兒都飛回來了。
荷紅葦綠的白洋淀里,兩只青頭潛鴨帶雛鳥出來覓食——前不久,這溫馨的一幕被安新縣的攝影愛好者張學農看到,并用手中的相機定格在照片中。
在白洋淀邊長大的張學農,十年來拍下了100多種鳥類,其中不少是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去年夏天,在淀里整整等了五天,第一次拍到青頭潛鴨。今年,又拍到了‘青頭潛鴨一家人’。”張學農說,青頭潛鴨屬于極危保護等級,被譽為“鳥中大熊貓”。
“經我們觀測,青頭潛鴨連續三年在此育雛,印證了白洋淀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的顯著提升。”安新縣自然資源局鳥類監測站巡查員趙克儉介紹,20多個巡查員、2000多名志愿者每天在白洋淀區域內巡查,宣傳保護環境和愛鳥護鳥的重要性,并觀測新的鳥種,救助受傷的鳥類。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雄安新區劃定9個鳥類棲息地,建設2個鳥島,開展增殖放流,野生鳥類達286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80種;野生魚類恢復至48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21種。
最近正式對公眾開放的安新縣白洋淀鳥類科普館,展現了白洋淀生物保護的顯著成效。青頭潛鴨、丹頂鶴、東方白鸛……展館墻上的圖片展示出淀里逐年增多的鳥類,館內通過白洋淀場景還原、多媒體數字演繹等形式,采用鳥類仿真模型、LED幕墻屏、互動觸摸屏等科技手段,再現“荷塘葦海、鳥類天堂”勝景。
堅持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雄安新區統籌引黃入冀和再生水等多種水源,有序推進白洋淀生態補水,白洋淀水位穩定保持在6.5至7米,切實發揮生態和防洪功能。
雄安新區堅持互聯互通,全力打通水動力流動脈絡,統籌實施白溝引河疏浚工程、百淀連通試點、淀區生態清淤、棗林莊閘前開卡除堼、藻苲淀水系疏通等重點工程,實現白洋淀水“活起來”“動起來”,全力打通河淀生態廊道。
下先手棋,打主動仗。雄安新區強力推進防洪工程建設,按照分區設防、重點保障的原則,不斷鞏固完善“理順水系、大包圍、小包圍、泵站強排”體系,為新區防洪安全提供保障。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新區及時啟動新蓋房樞紐分洪閘泄洪,行洪期間工程運行安全平穩,保障了建設發展防洪安全。
經過一系列治本之策,白洋淀生態環境和淀區水質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淀區水質從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并連續三年穩定保持在Ⅲ類,為1988年白洋淀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華北明珠”生機盎然,一幅“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畫卷正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