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河北雄安光大生態產業園,師生們觀看工作人員操作智能垃圾吊將生活垃圾運往焚燒爐。新華社記者 王美祺 攝
新華社石家莊10月19日電(記者王美祺、龔璟璐)草木蒼翠茂盛,池水碧波蕩漾。走進河北雄安光大生態產業園一隅,環境優美的“花園”之下竟是一座地下垃圾焚燒處理廠,排氣的煙囪也搖身一變,成為高達120米的觀光塔。
“令人震撼!”就讀于北京大學的香港學生葉偉韶是第一次來雄安。“種滿青草的屋頂從外面完全看不出是垃圾處理廠,垃圾處理也很系統、科學。”
日前,雄安新區開展首都高校“無廢城市”系列研學活動,先后邀請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約150名師生,分批走進河北雄安光大生態產業園、雄安市民服務中心規劃展覽館、悅容公園、環衛北停車場等“無廢細胞”點位,了解新區建設進展。
零填埋、會發電的地下封閉式垃圾處理廠,無害建筑垃圾建造的美麗城市公園,全面智能化數字化的環衛管理體系……在規劃初期即融入“無廢城市”理念的中國“未來之城”里,各類環保設施讓高校師生們耳目一新。
“將垃圾焚燒設施與景觀綠化相結合,化‘鄰避’為‘鄰利’,是我們的一大亮點。”雄安光大生態產業園工作人員馮朝明說,自2023年5月首車垃圾進場至今,依靠焚燒垃圾,雄安垃圾綜合處理設施工程項目總發電量已達2.2億度,上網電量1.5億度。
“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雄安新區2019年成為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2022年被正式列入“十四五”時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的城市名單。目前,中國已有31個省市自治區正在開展“無廢城市”建設。
此次研學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童昕在兩個月內第二次到訪雄安。9月初來雄安參與“無廢城市”宣傳月活動后,她想帶更多學生實地走訪,了解學科一線應用場景和發展現狀。
“雄安新區的城市規劃設計非常具有代表性,也非常前沿,為城市建設的新思想、新技術、新模式提供了平臺。”童昕說。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科介紹,新區致力于在多場景構建“無廢細胞”集群,在原有“無廢機關”“無廢學校”“無廢社區”等十大類基礎上,今年7月又印發文件新增“無廢醫院”“無廢郵政快遞網點”“無廢賽事”三個類別,力爭2030年建成“無廢雄安”。
10月12日,在容東片區環衛設施北停車場環教展示中心,工作人員為高校學生講解“無廢雄安”建設進展。新華社記者 王美祺 攝
在“未來之城”,能夠變廢為寶的不止生活垃圾。走進容東片區環衛設施北停車場環教展示中心,展廳兩側擺放著不少瓶瓶罐罐,里面是建筑垃圾經破碎篩分處理得到的再生骨料,一旁陳列著多種再生磚。
“新區是一個拆遷又重建的城市,建筑垃圾多,處理不當會占據很大空間。”容東片區環衛設施北停車場負責人尹思明介紹,“所以我們建了再生建材廠,把建筑垃圾變為步道磚、盲道磚,重新應用到生活中去。”
尹思明說,枯枝、落葉、草謝、花敗等園林廢棄物可以作為有機肥、覆蓋物,也可以制成代替煤供熱發電的物質,不僅耐燒,對空氣的污染還特別小。
這座“未來之城”也讓更多年輕人找到了未來的方向。北京大學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專業學生歐陽樂泉說,這次研學之旅堅定了她攻讀環境政策方向研究生的信心。“我期待著把理想的城市方案真正落地,讓政策‘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