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朝麗 賈楠
“看,紅尾水鴝!之前在滏陽河鐵路橋下也拍到過。”近日,邯鄲市峰峰礦區滏臨大橋下,拍鳥的攝影愛好者楊元杰興奮不已。今年,他還拍到過鴝鳥家族的北紅尾鴝。這兩種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楊元杰在峰峰礦區滏陽河畔生活了近50年,見證了滏陽河的變遷。2008年退休后,他開始拍鳥。在他的電腦里,拍攝的各類鳥兒照片已有5萬余張,其中不乏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冠魚狗、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黃嘴白鷺等。
作為滏陽河源頭的峰峰礦區,曾是全國聞名的煤炭、鋼鐵、水泥、陶瓷重要產地,粗放式發展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一開始,能拍到的多是麻雀、喜鵲,珍稀鳥類基本上沒有。”楊元杰說,近些年眼見著滏陽河水清岸綠,鳥兒也越來越多。
生態保護是系統工程,生物多樣性是“晴雨表”。鳥兒對生態環境要求高,滏陽河水域鳥類逐年增加,得益于峰峰礦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鋪陳出多元多彩的生態底色。老工礦區正變得鳥語花香。
滏陽河發源于太行山東麓峰峰礦區滏山南麓,位于滏河之源的羊角鋪水源地是邯鄲市的重要飲用水源地。該區域一度工業企業、養殖業無序發展,對水環境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峰峰礦區強力推進一二級水源地畜禽清零和工業企業搬遷工作,先后取締養殖戶143家,關停搬遷年產140萬噸的彭楠焦化、裕泰煤化工、啟源煤業公司等水源地范圍內大型耗水工業企業,取締關停“散亂污”企業427家。實施水源地生態隔離防護工程,種植4萬余株景觀樹,打造生態隔離防護林,為持續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
近年來,峰峰礦區把滏陽河生態治理列為一項首要工程,以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為目標,整治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修復水生態,為滏陽河構筑起堅實生態屏障,生物朋友圈持續擴容。
完善建設項目水環境準入清單制度。新上項目堅持先算、后審、再批流程,堅決不上耗水量大、污染重的項目。對當地大型火電企業邯峰電廠實施地下水替代工程,借助躍峰渠引用漳河水作為發電用水,每年可節約地下水約800萬噸。
嚴格實施境內涉水企業出水水質標準管控,用環境標準倒逼企業達標升級。督促境內涉水企業全部安裝水污染源自動監控和污水處理設施,對滏陽河及支流沿岸的32個城市排污口進行封堵,完善重點區域污水管網建設,持續推動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確保污水不直排入河,消除水環境安全隱患。
目前,滏陽河黑龍洞周邊,大小泉眼汩汩噴涌。山石之間,泉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滏陽河出境斷面東武仕入口斷面水質連續多年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省考斷面九號泉斷面水質連續多年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
水清了、水多了,峰峰礦區抓住時機,積極推進滏陽河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結合滏陽河河流形態蜿蜒曲折、富于變化的特點,峰峰礦區通過設立小型擋水圍堰,塑造了深潭、淺灘等不同河流生境,并通過在深潭栽植水生植物等方式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自然放養本土魚類、河蝦、螺螄等底棲動物和濕地生物物種,構筑具備完整食物鏈的生態系統。
在峰峰礦區大社鎮,有一眼名為老道泉的泉眼。20世紀90年代,由于過度開采,這兒成了采煤沉陷區。為老道泉清淤、封堵入河排污口,峰峰礦區筑水壩、擴水面、造景觀,實施采煤沉陷區治理和萬畝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將沉寂的老道泉喚醒,打造成了可以親水、近水、戲水的生態游園。
為保護好來之不易的生態環境,邯鄲市生態環境局峰峰礦區分局執法人員攜帶無人機等監管設施,每月定期對滏陽河國家濕地公園、響堂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地開展巡查工作。
經過多年保護與恢復,滏陽河國家濕地公園內樹木蔥郁,野生動植物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多。據統計,滏陽河國家濕地公園擁有維管植物共計83科235屬343種,脊椎動物共計29目62科132屬178種。
“現在想拍鳥都不用去郊外,家門口就能看到鳥雀成群的景象。”楊元杰說,在他的相機里,中華秋沙鴨、綠頭鴨、熊貓鴨等都是“常客”,為峰峰礦區的秀麗風光增添了一抹靈動景色。
邯鄲市生態環境局峰峰礦區分局負責人李海波表示,下一步將在生物多樣性基礎調查研究、保護地建設管理、重要物種保護、生態治理修復、生態監測、生態保護以及生態領域改革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進一步鞏固生物多樣性成效,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