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定州市環衛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該市進入焚燒發電環節的其他垃圾日處理量為273噸,較2023年的每天295噸減少22噸。該中心主任王健說:“減少的垃圾中,除一小部分有害垃圾外,剩余的可回收垃圾全變成可被利用的資源,這是全民參與垃圾源頭減量的結果。”
作為生活垃圾分類國家試點,定州市堅持分類施策、全民參與,進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體制,構建可回收物全鏈條閉環管理體系,營造綠色、有序的垃圾分類環境,提升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水平。
網格化管理
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7月22日12時許,環衛公司的垃圾清運車按時駛進定州市西城區街道景秀江山小區,停在一個垃圾分類存放亭前。亭子里擺放著藍、紅、黑等顏色的垃圾桶,分別對應存放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垃圾。在小區物業保潔主管高衛亞的監督下,司機把兩個黑色垃圾桶里的其他垃圾倒進垃圾清運車車廂內。隨后,高衛亞又跟隨司機前往另一個垃圾分類存放亭。
將最后一個垃圾分類存放亭里的其他垃圾裝車后,高衛亞回到物業公司辦公室,在垃圾分類臺賬上填寫了當天的其他垃圾清運記錄。“不但小區里垃圾分類入桶,清運也是專車專用,一種車只運一種垃圾。”高衛亞說,他們每天都要監督垃圾分類清運情況,并分別進行記錄。
在靠近景秀江山小區大門口的路邊,豎立著一塊垃圾分類公示牌,上面將垃圾分類管理責任單位、責任人、督導人以及垃圾分類類別、投放要求、收集時間等都寫得清清楚楚。小區物業公司經理張會軍說:“我是小區生活垃圾管理的責任人,也是街道垃圾分類工作的網格員。小區垃圾分類的宣傳組織、分類清運以及垃圾分類存放亭的保潔和維護管理都由我負責。”
定州市有大大小小的生活區229個,垃圾分類與廣大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涉及面廣,單靠政府部門組織管理,人力、物力、財力不足。該市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機制,將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納入基層治理體系,實行網格化管理,街道辦主任為總網格長,全面統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社區黨支部書記為網格長,負責本片區垃圾分類工作的落實督導;物業公司經理為網格員,負責工作的具體落實;環衛部門作為網格指導員,提供政策解讀、業務培訓等專業支持。
該市充分發揮網格長、網格員、網格指導員等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的作用,引導環衛、物業等有關企業簽訂垃圾分類承諾書,督促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依法履責。同時,積極整合環衛工人、物業人員、志愿者和“五老”等力量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培訓及志愿服務,激發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協調推進機制。據介紹,該市已引導113家物業企業簽訂垃圾分類承諾書。
智慧監管
回收利用全程可溯源
走進定州市智慧環衛指揮中心大廳,點開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管理平臺,大屏幕上的地圖便出現密密麻麻的綠點,系統顯示的綠點數量總計73個。隨便點擊一個綠點,便顯示出其所在位置和運行情況。工作人員說:“每一個綠點代表一個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箱。”
大屏幕上的數據顯示,自2023年平臺投用以來,定州市城區73個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箱總計發展會員52219位,會員每次投遞的點位、時間、種類、數量都可查詢。
平臺上還有積分商城,頁面上有香皂、洗衣粉、毛巾等各種生活用品。據介紹,居民用手機掃描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箱屏幕上的二維碼,便可注冊會員登錄平臺。每次投遞后,可用積分當場兌換智能回收箱中的物品,也可在積分商城線上兌換物品。平臺上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23年6月投用以來,該市通過智能回收箱回收垃圾480559次800余噸。
“垃圾回收利用全程可溯源。”王健說,這些智能回收箱回收上來的垃圾經過環衛企業分揀打包后,每包形成一個二維碼,然后銷售給再生資源利用企業,真正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的可溯性,便于政府監管,防止被隨意拋擲和污染環境,再生資源利用企業也可據此享受優惠政策。
“下一步,將安裝物聯網智能回收設備,實現廢品回收點的回收數據實時傳輸。”王健介紹,目前,定州市區26個廢品回收點回收的廢品經過分揀后,都是直接銷售給再生資源利用企業,每月通過微信群報送一次,數量、流向等數據不精確。今后這些回收點安裝物聯網智能回收設備后,所有廢品的來處和去向也將全程可溯源。
筆者在定州市智慧環衛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分類清運垃圾的每一臺車輛也都能在線實時監控,實現從源頭至末端的全鏈閉環管理。
疏堵結合
構建源頭減量新生態
一走進東亭鎮翟城村的歷史文化街區,筆者便看見了“無廢景區”的宣傳牌。在景區里參觀,設計精美的分類投放垃圾桶隨處可見。打開景區的《參觀須知》宣傳頁,只見上面寫有明確提示:請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到垃圾桶內。講解員石雨涵說:“原來景區就兩個大垃圾桶,垃圾直接送到焚燒發電廠。一到旅游旺季,垃圾經常會外溢,還有個別游客隨意丟棄垃圾。”
據了解,今年5月初,翟城村的歷史文化街區開始創建“無廢景區”,通過合理設置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和垃圾分類宣傳牌,將景區可回收垃圾應收盡收,落葉等垃圾送入附近的堆肥場,其他垃圾送入焚燒發電廠,從而實現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實現對環境影響最小化。同時,培訓景區的講解員,將垃圾分類和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日常講解中。
自創建“無廢景區”以來,該景區沒有了亂丟垃圾現象,固體垃圾及園林垃圾全部實現資源化利用。通過翟城村歷史文化街區的示范引領,定州的貢院、文廟、眾春園等景區目前也已開展了“無廢景區”創建。
垃圾分類、源頭減量,除了完善設施和加強管理外,更要依靠全社會的參與。該市健全志愿服務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居(村)委會、業委會等作用,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培訓及志愿服務,激發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
7月22日傍晚,走進定州市悅明園小區廣場,只見許多孩子和大人一起,在玩分類丟沙包、擲骰子識垃圾等垃圾分類游戲。孩子們玩得津津有味,在玩中學到垃圾分類知識。活動組織者、定州市青春綠動垃圾分類服務中心志愿團隊的郎元沙說:“今年4月志愿團隊成立以來,目前發展志愿者2600多人,開展進小區、進超市、進企業等垃圾分類宣傳‘十進’活動90多場,5萬多居民參與其中。”
在宣傳和示范引導的同時,該市疏堵結合,通過加大管理,大力倡導垃圾源頭減量與循環利用。在51個市直單位全部建成國家級節約型機關基礎上,將垃圾分類納入示范單位建設長效機制,發揮引領作用。指導星級飯店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勵使用消毒后的循環用品;加強快遞包裝綠色治理,推進寄遞企業包裝物回收循環利用,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95%以上,同城使用可循環包裝郵件數量占比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