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工新聞網訊(記者段華鵬)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中國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制度創新。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的“全省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情況會議”上獲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線啟動以來,我省共有400余家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其中涉及了發電、鋼鐵(含獨立軋鋼)、水泥、玻璃、石化、化工、造紙、民航8個行業。
據介紹,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落實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在促進經濟和能源低碳結構轉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確立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法律基礎。
目前全國僅有發電、鋼鐵、水泥、鋁冶煉4個行業參與到碳排放權交易中,交易產品和方式為碳排放配額現貨交易,運行機制包括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配額分配與清繳,市場交易與監管三部分。我省因沒有鋁冶煉企業,只有發電、鋼鐵、水泥三個行業參與到碳排放權交易。其中,2019—2023年度,全省90家發電企業納入配額清繳范圍,2019—2022年度配額清繳完成率100%,2023年度除1家企業涉司法凍結外,其他企業均完成配額清繳。
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省已完成對90家發電企業2024年度報告核查、復查、告知核查結果工作,正在組織開展鋼鐵、水泥企業核查。我省通過壓實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核算與報告主體責任,加強碳排放數據質量全過程監管,嚴格規范開展碳排放核查,加強配額管理,開展專項服務,努力夯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基礎。通過嚴控數據質量,對重點排放單位制定并嚴格執行排放數據質量控制方案,如實準確統計核算本單位溫室氣體排放量;通過規范組織核查,要求公開招標方式確定核查機構,依法依規開展核查工作,確保核查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通過加強配額管理,向重點排放單位發放碳排放配額,指導企業提升碳權意識,加強配額管理,適時調整、優化配額管理政策,審慎開展配額交易,確保年底前按時足額完成清繳履約;通過開展專項服務,組織行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從細化管理機制、實化數據質控、優化工藝流程、強化碳權意識等方面,采用“現場+非現場”方式,對104家重點排放單位集中開展碳減排專項服務行動,幫助企業完善碳排放管理體系、實施低碳化技術改造,提升碳市場履約能力。
同時,省生態環境廳將加大技術幫扶力度,針對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碳排放配額分配與清繳組織開展專題培訓,提升企業碳排放管理水平,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