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永洋特鋼集團,藍色廠房對應著冬季河北的藍天。澎湃新聞記者 李珣 攝
一位武安鋼鐵業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武安鋼鐵行業基本為民間資本,鋼鐵業多年來有起有伏,而去產能意味著一條生產鏈斷裂,損失以億計,最初企業想著挺一挺,等鋼價回升,但幾年間鋼價演變成“一噸鋼賺一瓶礦泉水的錢到虧兩三百元”,加之環保標準的不斷提高,在武安鋼企看來,去產能已是無法回避的大趨勢。
但壓減產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壓減產能,如果是國企那好說,如果是民企,符合行業標準的話,你憑什么關人家。”錢鵬對澎湃新聞說,令其感到有突破意義的是,武安市在2016年建起了全國首個縣級鋼鐵產能指標交易平臺。
2016年3月20日,在一場由武安市政府召開的化解鋼鐵產能部署大會上,一份方案擺在了16家鋼鐵企業代表的案頭。
根據這份方案,武安市將2016年化解鋼鐵產能的任務,對照各鋼鐵企業產能占武安全部產能的比例,分配給了16家鋼鐵企業,并建立了“縣級鋼鐵產能交易互助平臺”。
通過這一平臺,企業繳納鋼鐵產能交易互助金,并通過平臺進行產能指標交易,優勢企業通過購買產能指標保證生產完整性,中小企業可以出售產能指標得到補償,用于職工安置、結清貸款等。
“有的鋼鐵廠愿意壓,有的不愿意,有的鋼鐵廠分配到的任務要壓50萬噸,但又是100萬噸的高爐,這50萬噸就可以從想壓的鋼鐵廠那里買過來。新建的鋼鐵廠想擴張的也可以買過來,按1:1.25的比例,你要建100萬噸鋼鐵廠,需要買125萬噸的產能。產能就是這么壓下來的。”一位武安鋼鐵業人士對澎湃新聞說。
據武安市官方的數據,2016年,武安安排部署產能交易金繳納任務后,所有企業共繳納交易互助金5.14億元,共壓減煉鐵產能243萬噸,壓減煉鋼產能384萬噸,超額完成54萬噸,而2017年的壓減任務在今年8月底便已提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