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永年環保局內燈火通明,環保局工作人員正在加班加點審批環評。永年環保局供圖。
“這個環保形勢上來了”
事實上,在前述所謂“五個一批”的治理原則上,永年官方為標準件企業規劃了規范提升、淘汰取締、入園進區三大治理路徑。
其中“規范提升”主要針對的是可以辦理環保手續的企業,并設立了明確的工藝和環保整治標準,而“淘汰取締”針對的是不符合布局規劃和產業政策、工藝落后、涉酸涉煤、抗拒執法的企業,“入園進區”則是將所有表面處理行業搬遷進園,并規劃標準件園區建設,鼓勵達不到辦環評等手續條件的純加工企業入園進區。
“‘一刀切’把企業往絕路上逼是不行的。一個廠在這里幾十年,沒人管這事,突然說土地性質違法,讓企業不做了,這對企業無疑是滅頂之災。”永年區環保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相關部門對企業進行了篩選,對一些效益規模都不錯的企業只是鼓勵其搬遷到工業用地上,但并不強制,“我們開具證明,讓他們把手續補齊。”
這位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表示,整治行動涉及的企業和人群太大,“不得已找了一個結合點,政府也擔心出現上訪事件和維穩問題。”
此外,永年官方在整治過程中也鼓勵企業整合重組,做大規模,永年區環保局工作人員稱,這被稱作“鼓勵大頭,整合小頭,8畝以下的企業就不辦環評了。”
而吳彩霞的小廠便屬于規模小的企業,且距離高速公路過近,不符合防護距離的要求,因此她的工廠需要搬遷進園。
但改進之路有了,吳彩霞卻感嘆這條路不好走,“主要是成本問題。”
她對澎湃新聞說,自己前后花費十多萬元,而且企業關停后沒有了收入,“這幾個月都是在花錢,只能苦熬著。廠房是租的,一年光這個費用就6萬元,現在買不起廠房了。但以前在自己家的地上,就沒有這個租金。”
多位永年標準件企業主對澎湃新聞表示,買符合標準的設備、搬遷以及繳納因為土地性質不合法的罰款,花費以十多萬到三十萬元計,停產后產業工人不少跑到了永年以北十幾公里的邢臺沙河,人工成本也上升了百分之五十。
“一些小廠熬不住就垮掉了,之前政府還貸款扶持我們,沒想到一下變化這么大。”一位標準件企業主對澎湃新聞說。
對此,永年區環保局相關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解釋,過去地方政府確實鼓勵他們發展,但現在“這個環保形勢上來了”,情況自然有變化。
此外,永年區環保局一位干部也對澎湃新聞表示,標準件企業在此過程中確實付出了一些治理成本,但是另一方面也通過這個過程將一些無力投入環保的小廠逼出市場,改變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一些有環保手續的達標企業,別人停產的那幾個月,因為標準件每噸提價1000多元,他們每天都賺兩三萬。”這位干部說。
三個月1712家企業辦環評
企業在連連感嘆轉型成本不菲的同時,永年環保局多位工作人員也坦言稱“時間緊,壓力大。”
根據環保部發布的數據,至2017年9月底,永年全區9098家標準件企業,已按照“兩斷三清”即斷水、斷電、清原料、清設備、清場地標準取締5094家,規范生產2096家,符合提升條件正在加快手續辦理的1908家,其中1712家啟動環評編制,1590家通過審批,發放排污許可證622家;啟動重組新建項目46個,已開工37家,建成后可入駐1800余家企業。
面對這份不俗的成績單,永年環保局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笑稱“加班加點,人熬得生不如死”。
永年區環保局一位負責人對澎湃新聞感嘆,近萬家企業被要求在半年內整治改造完畢,壓力太大。
“‘散亂污’整治是對的,老百姓擁護,政府也支持,但是一定要給對方時間,這中間還要提升改造,時間太緊了。永年這1700多家標準件企業的環評,是在三個月里面做的。”上述永年區環保局負責人說。
一位永年環保局工作人員仍對三個月里每天晚上熬夜批環評的經歷記憶猶新,“晚上我們集中辦公,一個大會議室,電腦新配的,弄了差不多三個月,抽了有三十多人,每天半夜十二點點名查崗,批環評。”
在此過程中,吳彩霞等企業主也感到壓力重重,經常需要給一些老客戶打電話解釋為什么供不了貨,當地不少產業工人也選擇請假回家割麥子。
而在此前,企業雖被關停整治,但多位永年標準件企業主告訴澎湃新聞,最開始還以為這只是一陣風,停一停、罰罰款就過去了。
2017年9月,一部由永年當地人拍攝的網劇《有環評的標準件廠就是牛》的網劇在永年人的朋友圈傳播,劇中以一位標準件廠老板在2016年和2017年由求客戶發展到被客戶求為主要情節,而這家標準件廠正是一家辦過環評文件的廠。
“都盼著環評早點拿下來。”一位永年標準件企業主稱。
但在不少永年人看來,事實上種種轉型的陣痛已不可避免。
多位永年標準件企業主對澎湃新聞稱,永年標準件企業技術水平、單品利潤已被浙江、廣東等地的標準件企業拉開差距,此前在市場上也以中低端產品為主,走“薄利多銷”路線。
正因如此,永年區委書記侯有民還在2017年8月24日專程前往浙江海鹽考察,稱要學習南方高端標準件產業的發展經驗。
而事實上,永年官方也對此著實下了大力氣,永年區環保局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稱,截至2017年12月16日,永年已經審核通過了54家8畝以上的標準件企企業啟動整合重組,并引進21個高端標準件項目,總投資230多億元,產業正加快向中高端邁進。
永年“散亂污”治理取得了成果,并被環保部邀請參加“環境戰略與政策暨環保督察與經濟發展”研討會,作為典型案例闡述經驗。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對“散亂污”治理行動評論稱,初步分析表明,今年3月以后PM2.5濃度顯著下降與對“散亂污”企業的綜合整治不斷強化密切相關。
“散亂污”企業不僅擾亂了經濟,而且由于幾乎沒有任何污染控制措施,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對環境空氣質量影響很大,欠下的“環保債”讓公眾來買單了。
而“散亂污”企業的綜合整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排放負荷,而且有助于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分類施治的原則也為這些中小企業的繼續發展提供了基礎。
如今,回到商鋪繼續經營標準件的吳彩霞在感嘆種種不易的同時,卻也表示內心踏實了不少,“最起碼不怕被環保查了,之后就是踏踏實實過日子,把生意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