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丨治霾專項基金用到實處,“大氣十條”收官年這些城市交出滿意成績單(第一財經)
來源: 時間:2018-01-08
“京60”變成了“京58”
監測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20.5%,較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下降32微克/立方米,降幅達到35.5%,完成國家“大氣十條”下達的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標。
北京市環保局統計,2017年,北京市的空氣質量相比之前有了明顯改善,全年優良天數為226天,比2016年增加28天;重污染日23天,比2016年減少16天。2017年全年,北京PM2.5有9個月月均濃度為近5年同期最低水平。
此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的年均濃度同比均有改善,分別下降了70.4%、17.9%、22.2%,其中二氧化硫下降幅度最大,2017年年均濃度首次降低至個位數。
這一年,北京工程性減排措施力度空前。目前,北京城六區、南部平原地區和順義區基本“無煤化”。截至2017年,北京市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0%以上;5年共淘汰高排放老舊機動車216.7萬輛;關停6家水泥廠,調整退出印刷、鑄造、家具等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污染企業1992家,完成1.1萬家上賬“散亂污”企業分類清理整治。
北京市環保局介紹,2017年氣象條件整體有利,北風頻率較高,尤其第四季度,發生空氣重污染過程僅4次,造成重污染日5天,明顯低于前兩年水平。持續的大氣污染減排措施加上有利的大氣擴散條件,成就了2017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顯著改善。
環境保護部聯合北京市環保局在北京各城區開展機動車污染防治檢查。圖為環保執法人員正在夜查高污染車。攝影/章軻
在河北省,2017年空氣質量為5年來最好,PM2.5平均濃度下降39.8%。監測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為65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70微克/立方米下降7.1%,比2013年108微克/立方米下降39.8%,超額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確定的較2013年下降25%的目標任務。
2017年,河北省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202天,占全年總天數的55.3%,較2013年增加73天。入冬以來,河北省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一直領跑全國。
這一年,戴了多年“污染大省”帽子的河北打出了標本兼治、主攻治本的“組合拳”:統籌推進壓能、減煤、治企、降塵、控車、增綠等重點任務。氣代煤、電代煤完成改造253.7萬戶,“禁煤區”基本實現散煤“清零”;淘汰燃煤鍋爐3.6萬臺5.5萬蒸噸,各市建成區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實現“清零”。壓減煉鋼產能2754萬噸、煉鐵2132萬噸、水泥261.5萬噸、玻璃500萬重量箱、焦炭808.8萬噸、煤炭1068萬噸,均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這一年,河北省全省港口停止接收公路運輸集疏港煤炭,集中開展成品油市場和重型柴油車專項整治,傳輸通道城市加油站(點)全部供應國六車用汽柴油。整治改造“散亂污”企業38785家,整合搬遷898家,關停取締68747家。同時,搬遷改造主城區重污染企業,搬遷44家,完成重點行業企業VOCs治理1737家。治理建筑工地5170個,完成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修復綠化255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太行山綠化等工程,新增造林綠化面積741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176.4%。
截至目前,天津市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有關情況尚未對外公布。據天津市環保局微信公眾號“天津環保”介紹,僅入秋以來,天津市PM2.5平均濃度比上年同期改善43%,重污染天數比上年同期下降57%。
財政百億支持、院士支撐
2017年,“2+26”城市收獲滿滿的幸福藍天,除了“人努力,天幫忙”外,更離不開中央財政專項基金的支持和專家團隊的技術支撐。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承諾,國家將設立大氣污染成因研究專項基金,不惜重金組織最優秀的相關科學家攻關,抓緊把霧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來,使治理霧霾更加有效。
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巡視員兼副司長尤艷馨介紹,2017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60億元,支持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13個省(區、市)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保障燃煤鍋爐整治、散煤替代、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機動車污染治理等,其中60億元專項用于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
尤艷馨介紹,“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272億元,為改善重點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環保部此前介紹,2013年以來,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還帶動了地方投入1000多億元。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產業基金”有關要求,目前,財政部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用市場化的方式支持包括環保產業在內的綠色產業發展。
去年4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對大氣重污染成因和治理展開攻關。會議確定由環保部牽頭,開展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的集中攻關,匯聚跨部門科研資源,組織優秀科研團隊,聚焦重點、創新機制,形成業務統一平臺。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顆粒物監測實驗室。攝影/章軻
同年9月,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宣告成立,10余位院士領銜,以“短、平、快”的方式和以需求為導向,直接服務環境管理。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第一副主任、攻關總體專家組組長郝吉明院士介紹,攻關工作要將四個方面的問題說清楚,包括源清單、源解析、傳輸通道和綜合管控措施。開展大氣污染機理研究和綜合立體觀測,盡快補齊動態精細化排放清單的行業和污染物缺項,制定重點行業強化管控技術方案,構建集重污染天氣應對、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于一體的大氣污染防治綜合科學決策支持平臺。
攻關聯合中心的駐點研究不僅要制定“2+26”城市“一市一策”大氣污染控制方案,還要及時開展重污染過程監測分析,為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提供有效支撐。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在山東省德州市,攻關聯合中心的駐點研究工作組與德州市政府建立了會商機制,每天下午由德州市環保局主持會商會議,已經形成了固定機制。
會商會上,相關專家分析空氣質量、診斷污染成因、跟蹤減排措施、預判污染來源,并形成成因專報。專報在下午6點前報送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報給德州市市長和4位副市長,并抄送山東省環保廳、德州市環保局、德州市氣象局。
德州市市長陳飛介紹,德州市政府已經和跟蹤研究工作組形成默契,對于需要市政府支持和關注的內容,專報上都會使用加粗字體,一目了然。工作組在德州市開展源解析、源清單調查,排摸德州市主要大氣污染問題,提出了“治塵”“限車”等措施建議。
今年1月3日,山東省環保廳發布的2017年全省空氣質量情況顯示,德州市摘得三項冠軍,其中,“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全省增加天數最多的是德州市,同比增加58天;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改善幅度最大的是德州市,同比下降16.3%;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最大的是濟寧市和德州市,為11.5%。
(來源:第一財經 記者:章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