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污染防治攻堅,河北未來三年這樣干
來源: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 時間:2018-08-22
到2020年,全省設區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28%以上,較2017年下降15%以上,達到55微克/立方米,全省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率達到63%以上……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針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明確了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重點任務。
本報記者 劉嵐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煤治理和燃煤鍋爐整治
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下降10%左右,8個傳輸通道城市的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強化劣質散煤管控,到2020年底,全省散煤煤質網點抽檢覆蓋率達到100%。
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深入實施工業企業排放全面達標行動,對超標排放的企業嚴懲重罰。到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15年下降20%。在燃煤電廠全部實現超低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實施有色煙羽治理,使排放績效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調整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結構
2018-2020年,全省壓減退出鋼鐵、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焦炭、火電產能分別為4000萬噸左右、3000萬噸、2300萬重量箱、500萬噸、1000萬噸、150萬千瓦。
2020年底前,設區市主城區或縣城及周邊具備條件的鋼鐵企業基本完成退城搬遷,沒有搬遷意愿或不具備搬遷價值和條件的,要逐步關?;蜣D型轉產;鼓勵焦化、鑄造、玻璃企業全部退出主城區,沙河市主城區內平板玻璃生產線全部退出。
整治“散亂污”企業
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及集群,2018年底全面完成整治工作,到2019年開展排查整治追責問責專項行動,實現“散亂污”企業徹底“清零”。
機動車(船)污染防治攻堅戰
2018年9月底前,全省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油和車用柴油;自2019年1月1日起,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軌”。加快推進城市建成區新增或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使用新能源車或清潔能源汽車,傳輸通道城市2020年達到80%,其中石家莊市城市建成區公交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汽車。
揚塵污染綜合治理
持續開展城市建筑施工揚塵整治,全面達到建筑工地周邊圍擋、物料堆放覆蓋、土方開挖濕法作業、路面硬化、出入車輛清洗、渣土車輛密閉運輸“六個百分之百”要求,實現視頻監控和PM10在線監測并聯網。
秸稈和垃圾露天焚燒專項治理
在全省平原地區安裝視頻監控和紅外報警系統,實現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監管。嚴禁露天焚燒垃圾和工業下腳料,開展國省干道、鐵路沿線、城鎮周邊以及其他重點區域、敏感區域垃圾集中整治行動。
國土綠化攻堅行動
2018-2020年,全省完成營造林1667萬畝。在雄安新區營造城市森林30萬畝,在保定、廊坊、滄州三市相關縣完成京津保生態過渡帶造林綠化100萬畝。
應對重污染天氣
加強預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2018年底前,省級預報中心具備7天空氣質量預報能力并精確到各城市。到2020年,全省平均重污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25%。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水源地保護攻堅戰
到2020年,質量極差的地下水比例控制在5%以內。到2020年,單一水源供水的地級城市必須建設備用水源或應急水源,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達95%,縣城達到90%。
城鎮污水和黑臭水體專項治理
到2019年,全省所有重點鎮具備污水處理能力,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0%。2018年底前,各市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80%,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黑臭水體整治任務。
工業污水限期達標整治
2018年底前,全省重點涉水排污單位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現有省級涉水工業集聚區全部完成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不能按期完成的,撤銷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等資格。到2019年,全面實現工業廢水和集聚區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
2020年,90%的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具備條件的村莊建成集中或分散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廁所糞污得到全面治理,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
河流湖庫流域綜合治理
以灤河、白河、黎河等28條水質較好的河流(段)為重點,維護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并持續改善。圍繞洨河、府河等58條重污染河流(段),強化入河排污口整治、河道垃圾清理等措施,推進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強化37個不達標水體所在控制單元環境治理,2020年全部按期達標。
地下水超采治理
到2020年,關停南水北調受水區集中供水范圍內的自備井1528眼,退減地下水超采量51億立方米。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
重點整治南排河、宣惠河、飲馬河、石碑河、廖家洼河等12條直接入海河流。全面整治入海污染源,到2020年,沿海城市直排海污染源全部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全省入海河流基本消滅劣Ⅴ類水體。
雄安新區及白洋淀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
到2020年,白洋淀全流域實現氮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主要入淀河流氮污染物指標明顯下降,其他指標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加大唐河污水庫及雄安新區內黑臭水體、納污坑塘等水體整治力度,有序推進淀區生態搬遷和污染治理。到2020年,白洋淀湖心區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Ⅳ類標準。
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
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
2018年底前,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列入名錄且未經治理修復或治理修復不符合相關標準的地塊不得作為住宅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用地,堅決杜絕“毒地”開發。
土壤環境重點污染源整治
組織開展涉重金屬重點行業污染源排查整治,對治理整改后仍不能穩定達標的企業,依法責令停產、關閉。確保2020年底前全省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2%以上。
健全垃圾處理處置體系
到2020年,實現所有設區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全覆蓋,石家莊市建成區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其他設區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3%以上。
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力爭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到2020年,全省醫療廢物集中收集和集中處置率達到100%。
建設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
推動雄安新區國家級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和石家莊市欒城區、辛集市省級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
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
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完善監測監管機制,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與評估考核。
露天礦山綜合整治
到2020年底,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以2015年河北省礦山環境調查成果為基數)綜合治理率達50%以上。
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管理
加快建立健全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制度,對生態嚴重退化區域實行封禁管理,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擴大輪作休耕范圍。
查處破壞生態行為
2018年底前,縣級及以上政府全面排查違法違規擠占生態空間、破壞自然遺跡等行為,制定治理和修復計劃并向社會公開。
防范生態環境風險
針對環境污染、突發環境事件、生態系統退化等風險隱患,建立政府、企業環境社會風險化解機制,著力提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