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環保夜查在行動
來源: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 時間:2018-12-03
本報記者 宋美倩 通訊員 王海波
11月21日零點,河北省武安市一片寂靜。當千家萬戶正沉浸在甜美的睡夢中,武安市委書記魏雪生帶領環保夜查人員直奔鋼鐵企業和建筑施工現場,對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工作進行夜間突擊暗訪。
這是武安市每天進行環保夜查的一個普通場景。
武安市是傳統老工業和基礎原材料基地,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鋼鐵、焦化、建材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三高產業”為主導的縣域經濟。武安全市18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14家鋼鐵企業、8家焦化企業、4家電力企業、2家水泥企業,這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少見。武安大氣污染防治任務異常艱巨。
地處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的武安市,抓大氣污染防治的關鍵是工業,重點在鋼鐵、焦化、水泥、電力4大行業。為此,他們抓大氣污染防治更加精準化、精細化、科學化,不搞“一刀切”。
通過對大氣環境監測各項指標的認真研究分析,他們發現,每晚9時至凌晨6時的污染物濃度比晝間要高20%到30%,這反映出對部分企業、工地、車輛等的夜間環境管理不到位。為嚴厲打擊企業利用夜間時段逃避監管進行偷排偷放等環境違法行為,武安市成立了由環保、安監、住建等部門組成的環保“夜查軍”。
魏雪生表示:“開展夜查,就是要通過領導帶頭上陣,帶動干部強化責任擔當、轉變工作作風,推動部門嚴格執法、嚴格管理,達到傳遞環保壓力、減少違法排放、消除污染峰值的目的,營造全天候、全行業、全地域嚴格管理的濃厚氛圍,維護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嚴肅性。”
對夜查的次數和時間,武安市作出嚴格要求:9名相關市級領導每人每周不少于2次,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和鄉鎮黨政主要領導每周不少于2次。武安市環保分局各中隊和鄉鎮環保所保持常態化夜查。夜查時間范圍為晚11時至次日凌晨6時。今年8月份以來,武安9名相關市級領導已經夜查180多次。雖然辛苦,但讓這些環保“守夜人”欣慰的是,夜查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們在夜查中發現,一些鋼鐵企業在大氣污染防治差別化管控期間,存在停限產措施執行不到位現象。目前已經對11家鋼鐵企業采取了差別電價懲罰措施,共罰繳電費1720萬元,同時對相關企業進行了全市通報批評。”武安市環保分局局長張建軍說。夜查以來,全市共發現各類問題311個,其中305個已經整改到位。
去年武安市的PM2.5年平均濃度為74微克/立方米,今年的目標是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之內。截至11月19日,武安市AQI(空氣質量指數)為7.97,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1.7%;PM2.5平均濃度為6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7%。
“現在感覺空氣質量好多了。前兩年秋冬季節總是霧蒙蒙的,現在常常能看到藍天白云。”武安市華西新都小區居民王建波說,他晚飯后經常去附近的體育場散步,“以前空氣質量不好時,很多人會戴著口罩,現在基本沒有戴口罩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