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2018年河北空氣質量六年來最好
來源: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 時間:2019-01-07
全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 超年度目標9個百分點
本報記者 劉嵐
1月5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2018年,河北全省PM2.5平均濃度56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6.26,比2017年同比分別下降14%、12%;全省平均優良天數為208天,同比增加6天;全省平均重污染天數為17天,同比減少12天,空氣質量為六年來最好。
成績:
PM2.5降幅超年度目標9個百分點
2018年,我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降幅超出省政府年初確定的“PM2.5平均濃度達到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的年度目標9個百分點。11個設區市全部完成2018年度PM2.5下降率目標任務。張家口和承德市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保定市改善幅度最大,同比下降20.2%。
2018年,河北省其他空氣污染物指標同比改善也均較明顯。
從全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來看,11個設區市由差到好依次為:石家莊、邢臺、唐山、邯鄲、保定、滄州、衡水、廊坊、秦皇島、承德、張家口。其中,衡水市綜合指數改善幅度最大,同比下降18.4%。
減排:
重點任務均超額完成目標
2018年,河北的空氣質量為啥能成為六年來最好?據悉,2018年以來,我省以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交辦問題整改落實為契機,堅持工程減排與管理減排并重,推進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從重點工作進展看,我省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統籌推進壓能、減煤、治企、降塵、控車等重點工作,各項重點任務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管控:
對十個領域實施精準差異管控
我省還制發《嚴格禁止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一刀切”的指導意見》和《河北省重點行業秋冬季差異化錯峰生產績效評價指導意見》,明確對十個領域實施更加精準的管控措施,實行“一市一策、一業一策”。
對8個傳輸通道城市(含定州、辛集市)5730家生產企業進行排放績效評價,分為A、B、C、D四類,實施差異化錯峰生產,各類污染物減排量占工業企業排放總量30%左右。其中實現超低排放、產品優質高端的A類企業免于錯峰生產。生態環境部在全國轉發推廣河北做法。
此外,重污染天氣預警發布準確率和重污染天氣過程捕捉率均達90%以上。
問責:
去年62個縣(市、區)被公開約談
我省建立量化考核問責工作體系,2018年共對62個縣(市、區)進行了公開約談,對8個縣(市、區)實施區域限批,追責問責(紀律處分或組織處理)縣級責任領導干部55人。
建立督察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率先在全國開展省級環保督察后,又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回頭看”全覆蓋;開展大氣環境執法專項行動,發現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堅持預防式、體檢式、服務式“三式執法”,在嚴格執法同時,更多服務于企業。
我省還建立城市及縣(市、區)空氣質量通報排名和獎懲問責機制,分別獎懲8設區市和辛集市、85個縣(市、區),共獎扣資金4340萬元。
創新:
率先實現環保所全覆蓋
我省還突出改革創新,強化科技支撐。在全省2293個鄉(鎮)、街道全部設立環保所,配備人員11262名,成為全國首個實現環保所全覆蓋的省份。
建設全省生態環境監管大平臺,與生態環境部合作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大氣環境狀況,建成空氣質量多模式預報預警平臺;安裝秸稈禁燒視頻監控和紅外報警系統4363個,基本實現省內區域全覆蓋;安裝1985個鄉鎮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實現鄉鎮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全覆蓋;在省級以上開發區建設213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在港口(作業區)建成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5個,推進大氣環境精細化管理。
展望:
2019年著力打好六大攻堅戰
2018年,各項重點任務的順利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大氣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
據了解,2019年,省生態環境廳將堅持目標導向、質量導向、問題導向,緊盯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在堅守陣地、鞏固成果基礎上,繼續加大工作力度,著力打好去產能和退城搬遷、散煤整治和清潔替代、機動車污染防治、揚塵面源污染綜合整治、工業污染深度治理、重污染天氣應對攻堅戰等六大攻堅戰。
同時,繼續堅持“三式”環境執法,嚴格實行“散亂污”追責問責制度,推行“萬名環保干部進萬企”等活動,用心服務企業,爭取更多的藍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