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精準摸排防控污染
來源: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 時間:2019-06-04
□見習記者 曹思寧 記者 米彥澤
4月份,新華區在石家莊市的空氣質量綜合排名中,由3月份的倒數第三變成了正數第七,上升了13位。
近日,記者來到河北藍川科技有限公司,找尋其助力新華區空氣質量排名實現逆襲的答案。
精準描摹環境畫像
讓大氣模樣看得見
5月14日下午,新華區公共服務可視物聯網大數據中心大廳內,藍川科技工作人員殷宏濤目不轉睛盯著寬14.5米的電子屏幕。坐在屏幕前監控新華區的各項環境數據,是殷宏濤每日雷打不動的工作。
“在新華區共設立了4個走航雷達,雷達采集到的大氣污染數據都會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現在屏幕上。”殷宏濤一面向記者介紹,一面點開了屏幕左側“環境保護”的菜單欄,一張新華區的3D實景空氣指數分布圖躍然于眼前。
綠色指數代表空氣質量為優良,紅色指數則代表污染超標,需要及時查明污染原因并進行管控。
當點開西北水源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的實景地圖時,殷宏濤發現有一處位置的空氣質量指數(AQI)超過150,顯示為紅色,空氣污染濃度重于市區。這個監測點位于河北經貿大學北校區,是藍川科技的重點監測對象。殷宏濤立刻點擊圖片右下方的“風向”,頓時,這張原本靜態的3D實景圖“動”了起來。
“結合氣象信息提供的風向預測,我們將風力風向進行了直觀的模擬演示,能可視化地呈現污染物生成、擴散、變化過程,從而精確判斷污染源方位。”殷宏濤將光標鎖定在了紅色指數學府支路西處,并撥通了電話。
“河北經貿大學學府支路西處發現污染源,請重點區域專班人員15分鐘內趕往現場進行排查。”10分鐘后,殷宏濤接到專班人員回電,污染源為商戶焚燒垃圾,已進行了處理。
與西北水源國控點一樣,新華區其他公共區域都有工作人員24小時值守,發現污染源后會在15分鐘內趕到現場進行污染源排查。
利用可視化物聯網與無人機3D模型等技術,能對環境進行畫像并實現精準描摹,讓污染源無處藏身。自2018年9月起,藍川科技累計排查西北水源國控點周邊范圍內污染點130余處,污染源整改率達60%以上。
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環境數據,結合AI人工智能得出科學的環境治理方案,藍川科技正在讓難以捉摸的環境問題變得可感可控。
高壓微霧除霾降塵
讓污染物落下來
“最容易在揚塵天氣造成二次污染的,不是路面上的塵土,而是道路兩旁的樹木。”在學府路上,藍川科技董事長付衛濤指著一棵樹對記者說,大量塵土被吸附在樹葉表面,有風天氣就會造成二次污染。
降低這種污染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清洗葉面上的浮塵。可樹冠最高達20米,什么設備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不遠處,一輛中型除塵車在公交新村站北側5米外的非機動車道上緩緩駛過。等公交車的人有的在玩手機,有的在聊天,除塵車駛過時,他們并沒有躲避。
“除塵車不會給行人帶來困擾。”付衛濤介紹,使用了微霧系統降塵技術的除塵車可將水增壓到4~7MPa,水霧可垂直向上噴射20米左右,不會掃射到周邊區域,水霧顆粒直徑小于5微米,當水霧顆粒遇到懸浮的塵埃時就會逐漸凝結降落。一輛中型除塵車儲水量1.8噸,1小時可完成10公里的樹冠清洗。
目前,藍川科技的30輛除塵車已應用在新華區,每臺除塵車上都安裝有定位系統,車輛的作業情況可全天候顯示在可視化物聯網屏幕上,方便總部指揮調度。
新華區大氣辦統計,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三四月份新華區沙塵天氣減少了10天,空氣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付衛濤說,盡管不能控制沙塵天氣,但除塵車可以更有效地降塵,新華區空氣質量排名逆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藍川科技也從技術上為環境治理貢獻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