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 跟著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員現場采樣——?一年19萬個數據“全手工監測”
來源: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 時間:2020-02-11
□河北日報記者 賈 楠
“新軍,小心點兒,看著腳下!”
1月17日上午9時,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在位于辛集市和衡水市交界處附近的邵村排干渠,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員劉新軍一手提著采水器,一手提著水桶,正沿著橫跨排干渠的輸水管道一步一步地往渠中心挪動。
當天,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派出2個小組對辛集市的斷面水質進行每月一次的采樣監測。劉新軍和同事王鵬分到一組,除了邵村排干渠,他們當天還要完成3個點位的采樣工作。
輸水管直徑不到1米,距離水面大約2米高,上面還蓋著一層積雪,人踩上去隨時都有滑入水中的危險。劉新軍小心翼翼地在前面走著,身子不時左右搖晃,跟在后面的王鵬不斷地提醒他注意安全。
走到排干渠中心位置,劉新軍蹲下身,把系著繩索的采水器投放進水中,然后緩緩拉動繩索,采取水樣上來,倒入一旁同事手中的水桶里。兩個人站起身,沿著原路緩緩返回到岸邊。
“站在上面確實有些滑,心里也有點兒撲騰,但為了保證水樣的代表性,必須要采到渠中心位置的水。”剛剛松了一口氣的劉新軍指著不遠處的一座橋說,以前,采這個斷面的水樣,都是站在那個橋上采,那時候橋還沒有維修加固,大貨車在身邊穿梭而過,橋面都會震動,可比現在驚險多了。
“水樣打上來了,趕緊裝瓶吧。”記者催促道。盡管跟著出來采樣前,已經做足了準備,帽子、棉靴、羽絨服“全副武裝”,但此時零攝氏度以下的低溫,仍然把記者凍得瑟瑟發抖,手腳冰涼。
“打上來的水樣還不能直接采用,要先靜置半小時,才能裝入樣品瓶中。”劉新軍解釋。
“那咱們回車里等吧。”記者提議。
“那可不行,還有好多準備工作要做呢。”劉新軍說。在這“凍著”的半小時里,他和同事一刻也沒閑著,準備分裝的樣品瓶,貼上標簽,用水質快速監測儀進行簡單的現場監測,記錄下數據……
一個多小時后,水樣采集完成,兩人的手都已經凍得通紅。他們起身,跺了跺已經被凍麻的腳,把所有“裝備”裝上車,準備趕往下一個采樣監測點——辛集南水北調水廠,采集地表水。
“今天所有點位全部采集完,估計要到下午5時以后了。”劉新軍說,采樣結束后,還要趕回實驗室用儀器進行監測。“有些水樣監測指標的時限比較短,必須馬上完成分析,否則樣品就白采了。”
不只是水監測,記者了解到,劉新軍和他的同事們每天還要對大氣、土壤、降塵以及工業污染源等進行監測。遇到一些突發性的監測任務,比如說哪里水質異常,或是接到了市民的舉報,都需要隨時趕到現場。每個監測點的地理位置不同,采樣的“險要”程度也就不同。爬高塔、下河道、鉆橋洞,及時高效采集準確的環境數據,已經是他們工作的日常。
“對監測數據來說,質量就是生命線。如果把環境管理比作一座大廈,那么環境監測就是大廈的‘頂梁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趙樂說,僅去年一年,我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共報出環境質量手工分析監測數據19萬個,全年審核水質自動監測數據500萬個、大氣自動監測數據1800萬個、重點污染源監測數據280萬個,為全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真實、準確、全面的數據支撐。
在去下一個監測點的路上,劉新軍告訴記者,每次看到朋友圈有人曬藍天白云、草長鶯飛,他的內心就有無限的滿足,因為這是對他們工作的最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