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讓綠色發展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
來源:河北日報 時間:2022-08-29
8.29第1版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生命的象征,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遼寧考察時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擲地有聲的話語,再一次深刻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綠廊綠道、街心花園等生態景觀成為城市標配,軌道交通、騎行、步行等低碳方式成為人們的出行首選,近郊游、生態游、露營游等休閑娛樂形式成為新時尚……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拓展了人們的生活場景,給更多人帶來快樂體驗。河北大地上一幅幅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秀美畫卷,讓人們更加深切地理解: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它所帶來的是一抹清新、和諧的綠色,更是汩汩流淌的幸福源泉。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獲得感的不斷增強,來自生態福利的持續釋放。白洋淀悠悠的碧、塞罕壩無邊的綠、城市天空如洗的藍,青頭潛鴨、白鵜鶘、遺鷗等不斷“歸來”的珍稀物種,都在生動反映著河北的生態之變、生態之美。數據顯示,如今河北所有設區市都已退出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后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達到77%,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6%提高到35.3%,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成效逐步顯現,地下水位持續回升,白洋淀淀區整體水質達到Ⅲ類,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一張張“綠色答卷”,寫滿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個個鮮活數字,躍動著人們日益充實的綠色獲得感、生態幸福感。
生態環境獲得感不斷延展,見證著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高原荒漠,到“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再到森林旅游引來八方游客,綠化苗木銷往全國各地,森林碳匯上市“變現”——塞罕壩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圖景,為綠色發展理念作出生動詮釋。“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兩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把握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系,才能找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走上“雙贏”之路。同時,發展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越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在綠水青山中找出路、向生態環境要效益,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綠色不僅在山川大地鋪陳,更在人們心中延展。生態環境獲得感的充盈,來自越來越多的綠色實踐。遵守規定,做好垃圾分類;合理設定空調溫度,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堅持簡約適度,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人人有責,人人可為。每個人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就能不斷匯聚起生態環境保護的磅礴力量,讓我們的獲得感更加豐厚、更可持續。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當綠色發展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當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廣泛地參與綠色行動,綠色必能成為最亮麗的發展底色,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必能讓我們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