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塞罕壩賣“碳”,這樣的森林不一般
來源:長城網 時間:2022-08-24
8.24
8月23日,河北省生態環境廳舉辦塞罕壩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暨金融機構授信簽約儀式,12家企業購買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等8家單位的降碳產品,實現價值轉化2460.59萬元。
塞罕壩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暨金融機構授信簽約儀式現場。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 供圖
這并不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次進行碳匯交易。
2018年8月,塞罕壩機械林場在北京環境交易所與北京蘭諾世紀科技有限公司達成了首筆造林碳匯交易,交易量3.6萬噸。
截至今年1月,林場首批簽發造林碳匯核證減排量18.275萬噸,已完成銷售16.2756萬噸,實現收入314萬元。
什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
與減排相比,固碳具有成本低、易施行、兼具其他生態效益等顯著特點。
塞罕壩機械林場。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與草原、濕地以及農田、荒漠等生態系統的固碳效果相比,森林吸收固定的碳大部分儲存在林木生物質中,具有儲存時間長、年均累積速率大等明顯優勢,哪怕林木轉化成木產品也同樣能夠儲碳。
有媒體曾對不同降碳方式做過成本對比:
造林/再造林技術去除二氧化碳的成本10美元/噸至50美元/噸;
生物質能源+二氧化碳(Bioenergy with CO2 capture and storage)捕獲和儲存技術去除二氧化碳的成本100美元/噸至200美元/噸;
直接空氣捕捉技術最昂貴,去除二氧化碳的單噸成本達數百美元或更高。
塞罕壩機械林場。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所以,從各方面對照中可以看出,通過森林來實現降碳,是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
對鋼鐵、水泥等碳排放大戶而言,通過買“碳”來抵消工業排放,確保實際碳排放量不會超過限定排放總量,無疑是一種最優的選擇。
也因此,12家企業選擇用2460.59萬元購買降碳產品。
換“賣方”視角,按照碳匯交易市場行情和價格走勢,塞罕壩機械林場首批造林碳匯和森林經營碳匯項目全部完成交易后,可以給塞罕壩機械林場帶來上億元的收入。
塞罕壩機械林場。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路欽淋 攝
不少人把這種方式形容為“點‘碳’成金”“靠‘呼吸’也能掙錢”。
這樣分析之后,記者心中有幾點“雙碳”感觸:
其一,思想觀念要轉變。
以往在很多人觀念中,只有把樹砍了做成木制品、燒成炭才會產生收益,只有讓牛羊等牲畜吃掉樹葉才會有價值。
現在讓樹木生長并吸收著二氧化碳同樣能獲得收入,對于不少林農來講,要轉變思想觀念,讓林木生長變得更可持續。
塞罕壩機械林場。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路欽淋攝
我們身邊已經有了這樣的例子。2014年12月,千松壩林場碳匯林的碳配額掛牌上市,到2020年4月,林場已完成碳匯交易9.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交易金額共計359萬元;而千松壩林場所在的豐寧大灘鎮二道河子村,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取得收益37萬多元。
轉變了觀念的人們將碳排放權交易帶來的收益投放到森林村莊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上,這又形成了良性循環,能夠在更好地保護當地森林資源的同時,帶來更多更大的收益。
其二,有量更要提質。
一些地方森林面積有限,但林木蓄積量有很大提升空間。
記者看到過一組數據:我國現實林分中,每公頃蓄積量未達到林地生產潛力20%的占43%,達到林地生產潛力20%至50%的占26%,達到林地生產潛力50%以上的只占31%。
這意味著,我們在看到森林面積等“量”因素后,還應該注重森林的“質”,提升林木蓄積量是提“質”的重要且可行的途徑。
這背后有科學研究數據支持:林木每增長1立方米蓄積量,可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出1.62噸氧氣。
圖為塞罕壩風光。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彭文君 攝
記者前不久到塞罕壩機械林場采訪,看到一組數據,從1962年到2020年底,林場森林面積從24萬畝增加到115萬畝,林木總蓄積量由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36萬立方米,增長了30多倍。
即使這樣,塞罕壩機械林場提出了新目標,其中一項為到2030年,林場森林面積達到120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1600萬立方米。這意味著,在不到十年時間里,塞罕壩機械林場要以增加4.35%的森林面積帶來54.44%的森林蓄積量的增加。
這樣巨大的提升空間如何實現關鍵還是要提升“質”。
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木蓄積量每公頃為135.2立方米,是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塞罕壩機械林場還有這樣大的林木蓄積量的潛力,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其三,森林需要經營。
森林和人一樣,樹木也有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森林按照年齡可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
其中,幼、中齡林的固碳速率相對較快,而成、過熟林固碳能力逐步下滑。到了生命周期末端,樹木最終會成為碳源,造成碳的釋放。
就此而言,需要加強對中幼齡林的撫育和培育,促進林木生長,同時伐除殘次木、枯立木、病腐木等影響樹種生長的林木。
林場中多種多樣的樹種。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馬寧 攝
記者曾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千層板分場采訪,在這里看到一些工人在高大的落葉松下開展林冠下造林。有工作人員介紹,與前些年相比,現在種植的樹種更多了,有花楸、元寶楓、白樺、紫葉稠李等闊葉樹種。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通過開展闊葉樹種栽植試驗,已完成2萬畝混交林建設,并計劃在20年內完成40萬畝,進一步增強防蟲、防火能力和生物多樣性,形成更健康、可持續的森林生態系統。
這就需要通過對森林科學、有序的經營,持續提高森林固碳量和固碳能力,延長二氧化碳在森林中的固定時間,最大限度地貯存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