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時客戶端:鳥類19目52科166種!河北省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來源:冀時客戶端 時間:2022-09-30
2022年9月29日
冀時客戶端報道 (河北臺 蘇杭)為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要求,提高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確保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決定自2022年至2024年,利用三年時間,在全省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工作。
在今年的調查中,我省抽調90多位專業人員組建起21個調查組赴各地開展工作。截至8月底,各類群累計調查時間276天,累計調查樣線/樣方/樣點數量共計1131條(個),調查樣線累計長度為1325公里,布設紅外相機79臺,行程4.4萬多公里,拍攝生態系統和各類物種照片6萬余張,收集植物、昆蟲、大型真菌等標本(樣本)2000余份。根據調查數據初步統計,分別得到了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和爬行類、昆蟲、維管植物、水生生物、大型真菌等眾多數據。
(一)鳥類調查成果:完成36個自然保護區和塞罕壩機械林場、安固里淖繁殖季鳥類調查。調查到鳥類19目52科166種,包括7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48種河北省重點保護鳥類。其中,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查共記錄鳥類44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種,省級重點保護鳥類11種;青崖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查記錄鳥類39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種,省級重點保護鳥類10種;三峰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調查記錄鳥類36種,包括省級重點保護鳥類10種;嶂石巖省級自然保護區調查記錄鳥類35種,包括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鳥類各1種,省級重點保護鳥類11種。
(二)哺乳動物調查成果:采用樣線法、樣方法(籠捕法、鋏日法)完成26個自然保護區哺乳動物調查,調查哺乳動物數量5目8科17種,包括東北刺猬、巖松鼠、側紋巖松鼠、花鼠、狗獾、野豬、狍、草兔等,其中省級重點保護物種有7種(東北刺猬、黃鼬、狗獾、豬獾、狍、隱紋花松鼠、巖松鼠),中國特有種2種(巖松鼠、中華姬鼠)。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發現了狍子、豬獾、草兔等大型哺乳動物,在其他保護區內發現了巖松鼠、花鼠等嚙齒動物。
(三)兩棲和爬行類調查成果:完成15個自然保護區的兩棲和爬行動物調查。兩棲動物調查記錄物種數量1目4科6種,包括中國林蛙、黑斑側褶蛙、澤陸蛙等,其中IUCN收錄的近危(NT)種1種(黑斑側褶蛙)。爬行動物調查記錄物種數量2目5科13種,包括寧波滑蜥、中介蝮、短尾蝮、無蹼壁虎等,其中IUCN收錄的易危(VU)種1種(無蹼壁虎),中國特有種1種(無蹼壁虎)。
(四)昆蟲調查成果:完成36個自然保護區的昆蟲調查,調查樣線、燈誘點和陷阱點共計119條(個)。調查發現昆蟲120余種,已鑒定約60種,包括低斑蜻、冰清絹蝶、小紅珠絹蝶等,其中低斑蜻是IUCN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冰清絹蝶和小紅珠絹蝶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種類。結合歷史數據,至少已發現7個中國或河北省新記錄種,但物種種類有待進一步確認。
(五)維管植物調查成果:完成36個自然保護區和塞罕壩機械林場、安固里淖維管植物調查,調查到維管植物126科525屬850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甘草、黃檗、大花杓蘭,以及瀕危植物輪葉貝母、緣毛太行花等,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核桃楸、領春木、漆樹、黨參等。
(六)水生生物調查成果:完成13個自然保護區的水生生物春季調查,共調查樣方48個。初步調查魚類有40種,包括冷水性魚類細鱗鮭、拉氏鱥、凌源鮈、北方泥鰍、花斑花鰍、北方須鰍、董氏須鰍、中華多刺魚、瓦氏雅羅魚、馬口魚等,海洋性魚類海鱸魚、海鲇魚、虎頭鮟、梭魚、燕鲅魚、河鲀等,以及中華鳑鲏、翹嘴鲌、鯉魚、鯽魚、大鱗副泥鰍、麥穗魚、?條、子陵吻鰕虎魚、黃黝、棒花魚、黃顙魚、鲇魚、池沼公魚、烏鱧、圓尾斗魚等。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查到魚類15種,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中記載的魚類多2種。大型底棲動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樣品正在鑒定中。
(七)大型真菌調查成果:完成8個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系統調查,26個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踏查。累計發現大型真菌數量200余種,隸屬于27科、64屬。其中白蘑科數量最多,白蘑科的屬數占總數的18.75%,遠高于其他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