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二十大時光·北京藍圖 | 京津冀三地,同心共發展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時間:2022-10-17
2022年10月17日客戶端
(記者 李松林 潘之望 鄧偉)而今邁步從頭越。過去十年,北京交出了一張張非凡而完美的答卷。從今天起,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新要求,再繪北京發展新藍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
過去十年,北京堅定不移從北京發展轉向首都發展,從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從城市管理轉向超大城市治理。首都功能顯著增強、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突破。未來,北京將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
藍圖
疏解承接
“十三五”時期,全市累計淘汰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2154家,完成1.2萬家“散亂污”企業分類整治和動態清零,集中疏解任務基本完成。同時,“兩翼”發揮重要承接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對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雄安新區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
未來,疏解非首都功能將取得更大成效,“一核”輻射帶動作用將持續增強,“兩翼”齊飛新格局將更加明顯。
交通聯動
京津冀三地積極推動建設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交通網絡。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2021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萬人次。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鐵路運營里程達1.07萬公里,其中高鐵占比超2成。京張高鐵、京雄城際等建成通車。區域公路網更完善,京昆、京臺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公路里程合計達到24.4萬公里,較2013年增長15.6%。
未來五年,將全面提升交通互聯互通水平,讓“軌道上的京津冀”更加暢通。強化海陸空港聯動發展,構建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
支持雄安
雄安新區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截至2022年3月,在雄安新區本級注冊的北京投資來源企業達3600多家,占比超過8成。16家市屬國企主動參與、支持服務雄安新區建設,中國星網集團、中國中化集團和中國華能集團成為首批落戶雄安的央企,100余家央企在雄安設立分支機構。
未來五年,將堅持河北雄安新區需要什么就主動支持什么,推動符合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河北雄安新區疏解轉移,協助辦好“三校一院”,共建中關村科技園。
天藍地綠
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取得成效。三地深化協作,相鄰的22個區市縣簽署生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津冀兩地簽訂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區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三地PM2.5平均濃度均實現2013年以來8連降。2021年,北京、天津、河北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13年分別累計下降50.0%、40.6%和40.0%。
展望未來,將深化京津冀大氣、水和固體廢物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及生態環境共建,使京津冀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水平進一步提升。
共建共享
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扎實推進。通過學校聯盟、結對幫扶、開辦分校等多種方式開展跨區域教育合作,組建16個京津冀高校創新發展聯盟,2014—2021年,津冀來京集中培訓師資超5萬人次。截至2021年11月,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總數達到485家,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結果機構達到239家。省市級層面開設實體辦事窗口,推動事項“跨省通辦”。
未來,將繼續加強公共服務配套,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期待
宋洪碩(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商戶,原北京新發地市場商戶)
“協同發展好政策,讓我們心里更踏實”
我是宋洪碩,河北保定人,今年54歲。最近20多年,我一直在北京從事蔬菜農產品批發生意。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于2020年結束了“北漂”生活,回到位于老家的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做生意,主要經營冬瓜、南瓜、季節性蔬菜等等。我的感覺是,最近幾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越來越快。不管過去還是未來,做生意就得跟著政策走。
20多年前,我開始“北漂”接觸蔬菜農產品生意。最初,自己在城里蹬三輪車賣菜,后來慢慢開始上零售市場、后來又去到新發地批發市場……經過20多年打拼,我成為了蔬菜農產品的一級批發商,曾經還獲得北京新發地市場的“冬瓜大王”。這么多年,我在北京起步、發展,成立公司,積累了生意和人脈資源,也傾注了我對北京的感情。然而,每次回老家,我都看到老家的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好,我心里就想,即使一直在北京,自己始終都是“北漂”,不妨趁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好政策,回老家做生意。
經過與家人商量權衡,2020年我從北京回到老家,來到運營了多年的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為什么選擇來這里因為我老家的這個農產品交易中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產業疏解中的首個落地項目,也是京津冀地區最大的“菜籃子”工程。做我們這一行,選擇這里最合適不過。于是,我把12名員工和公司都“搬”了過來,并且在高碑店購置了兩套住房。如今,我的經營用地有約450平方米,此外還有周轉倉庫和打磨車間等。剛來第一年要適應,生意起步比較慢,后來逐漸就把客戶“養”起來了。與北京相比,在高碑店我可以不租住房了,公司的人工成本也降低了約50%。
現在交通發達,我每天的出貨量中,依舊有50%到70%的貨發往北京。2021年,我純掙了約四五十萬元,在高碑店的銷量已跟在北京的最好時差不多了。但讓我覺得很好的一點是,回到老家后,不管工作還是生活,我都更感到舒服了,壓力也沒以前那么大了。而且,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的后勤保障做得很好,有什么事兒打電話就給解決,包括孩子入學、插班、協調幼兒園等等,他們都給我們幫助,這讓商戶們心里踏實。
展望未來,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緊跟黨和國家的大勢。政策往哪里走,我們做生意的就別落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對于處在京津冀地區的我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作為商戶我要跟著政策,多增強蔬菜農產品的品種和品質,繼續做大做強,服務好廣大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