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我省將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來源:燕趙都市報 時間:2023-02-13
2023年2月13日第2版頭條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 楊佳薇 何晨曦
日前,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六部門聯合印發《河北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制定了我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主要目標,并將從五個方面加強實施。
加強源頭防控:到2025年力爭光伏發電裝機總規模達6000萬千瓦
《方案》提出,將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和用途管制要求,將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納入“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分區管控體系。依法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
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健全以環評制度為主體的環境準入體系,優化生態環境影響相關評價方法和準入要求,推進規劃環評審查和項目環評審批聯動,加快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嚴禁違規新增鋼鐵、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合理控制煤化工、煤制油氣產能規模。
統籌能源安全和綠色低碳發展,推動能源供給體系清潔化低碳化和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打造冀北清潔能源基地和唐山、滄州、沿太行山光伏發電應用基地,壓茬推進張家口、承德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項目建設。合理控制煤電規模,重點削減散煤等非電用煤,嚴禁新建自備燃煤機組,推動自備燃煤機組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鼓勵自備電廠轉為公用電廠。到2025年,力爭全省光伏發電裝機總規模達到6000萬千瓦,風電裝機總規模達到4600萬千瓦,煤炭消費量較2020年下降10%左右;“十五五”時期煤炭消費占比持續降低。
突出重點領域:到2025年鋼鐵企業全部達到環保績效A級水平
《方案》提出,將加快工業領域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綜合利用全流程綠色發展。引導未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和能效基準水平的鋼鐵企業,對照標桿水平實施改造升級,到2025年全省鋼鐵企業全部達到環保績效A級水平,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力爭達到30%。
立足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建設,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到2025年,沿海港口大宗貨物綠色低碳集疏運比例達到85%以上。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推進雄安新區近零能耗建筑核心示范區建設,到2025年,全省累計建設近零能耗建筑面積約1350萬平方米以上,城鎮竣工綠色建筑占當年竣工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100%,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50%以上。
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協同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節能減排與污染治理,到2025年,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3%以上,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達到43%以上。
優化環境治理: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方案》提出,將鞏固拓展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退后十”成果,統籌加強減污降碳協同控制,開展重點行業資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對標行動,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推進移動源大氣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協同治理。
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形成雄安新區率先突破、各市梯次發展的“無廢城市”集群。加快承德國家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以及唐山、邯鄲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實現大宗工業固廢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禁止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添汞產品的非法生產,從源頭減少含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固體廢物產生。
開展模式創新:創新不同類型城市減污降碳推進機制
《方案》提出,將支持大氣污染重點傳輸通道城市開展區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加快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推進傳統產業提升改造,構建綠色低碳工業體系。
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以及溫室氣體減排,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推進示范創建目標、路徑、措施、效果協同,創新不同類型城市減污降碳推進機制。推動開展城市二氧化碳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試點示范,力爭2030年前所有設區市實現“雙達”。
強化支撐保障:加快完善碳排放核查核算標準
《方案》提出,將開展煙氣超低排放與碳減排協同技術創新,開展水土保持措施碳匯效應研究。加快重點領域綠色低碳共性技術示范、制造、系統集成和產業化。
完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制定火電、石灰、磚瓦、耐火材料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加快完善地區、行業、企業、產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標準。落實低碳產品標識制度。
在環境影響評價中逐步開展碳排放評價,探索增加減污降碳協同度評價內容。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核查核算體系,開展地區、行業、企業、產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
目標
到2025年,全省減污降碳
協同推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方案》提出,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科學把握污染防治和氣候治理的整體性,以結構調整、布局優化為關鍵,以優化治理路徑為重點,以政策協同、機制創新為手段,完善法規標準,強化科技支撐,全面提高環境治理綜合效能,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
到2025年,全省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結構優化調整和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減污降碳協同度有效提升。
13%以上
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達到國家要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13%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達到國家要求。
77%以上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7%以上。
36.5%
森林覆蓋率達到36.5%,森林蓄積量達到1.95億立方米。
到2030年,全省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提升,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碳達峰與空氣質量改善協同推進取得顯著成效;水、土壤、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領域協同治理水平顯著提高。
19%以上
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9%以上。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2.20億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達到38%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2.2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