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媒體播報

整理/河北日報記者 馬朝麗

為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淀,2021年2月我省出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這是2023年4月28日拍攝的雄安新區白洋淀。(本報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 田明攝

河北日報記者 霍相博

區域協同立法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背景下的一種立法形式。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區域協同立法如何破局

2020年1月,京津冀三省市人大率先從機動車污染防治上破題,分別通過了同一文本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京津冀首部全面協同法規誕生,將三地機動車污染聯防聯治納入法治化軌道。

如今,京津冀協同立法已駛入快車道,不斷織密織牢法規網絡,構建起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

從無到有,填補相關法規缺失空白

2月19日,在邯鄲市永年區內一處建筑工地上,邯鄲市生態環境局永年分局局長張建召正組織對工地內非道路移動機械開展例行檢查。

走近一臺挖掘機,張建召首先確認了挖掘機的標牌信息,隨后使用便攜式不透光煙度計對該挖掘機的尾氣污染物進行檢測,仔細判斷其尾氣排放是否達標。

“隨后一段時間,我們還將對轄區內所有工地的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檢查。”張建召說。

像這樣的例行檢查放在幾年前,很難辦到。張建召說,此前轄區內有多少臺非道路移動機械、分別是什么類型、什么排放階段都摸不準確,進行全面監管更是難上加難。

非道路移動機械主要指用于非道路上的、裝配有發動機的移動機械和可運輸作業設備,包括挖掘機、裝載機、叉車等工程機械,以及工業鉆探設備、港口碼頭地勤設備等。

一段時間里,由于缺乏強制登記管理,京津冀三地非道路移動機械無牌照、無底數、無人管,“任性”排放給大氣污染防治帶來不少挑戰。

如何破解監管難題,遏制“任性”排放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京津冀三省市人大不斷探索建立協同立法機制,并在2019年將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列為京津冀重點協同立法項目。

“立足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功能定位,條例強化了與北京、天津污染防治的區域協同,提出探索共建信息共享、新車抽查抽檢、非道路移動機械登記管理制度等,填補了全國和我省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空白。”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辦公室主任張培林介紹。

依據條例,協同監管、聯合執法成為破解跨區域環境治理難題的重要抓手。

針對共同面臨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問題,條例實施后,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天津市、河北省廊坊市、北京市開展首次聯合執法檢查。京津冀三省市生態環境部門也加大對重點路口和主要道路重型柴油車的人工檢查力度,并逐步建立起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常態化機制。

在強有力的法治推動下,我省持續倒逼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淘汰更新,重型貨車保有量結構也不斷優化。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編碼登記國三排放標準非道路移動機械15.5萬臺、國四排放標準非道路移動機械0.78萬臺、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1.3萬臺,全省新能源重型貨車保有量已突破2萬輛。

與此同時,我省空氣質量也不斷取得突破:2022年,全省所有設區市首次全年退出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后十”;2023年,全省設區市空氣質量“退后十”成果得到鞏固。

合作共贏,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

今年的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出,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推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管理立法。

2月18日,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工作人員就相關立法工作進行了深入研究討論,此前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制定出臺的親歷者——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二處副處長柴麗飛也在其中。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區’之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之際著手推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管理立法,責任重大。”柴麗飛認為,多年的協同立法經歷,為大家做好本次立法工作增添了不少信心。

協同立法,合作是關鍵,需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

2014年,三省市人大商定采取三方輪流召集的方式,召開京津冀人大立法協同工作機制會議,到2023年已經召開了10次,在確定協同立法項目、協調立法重大利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讓京津冀協同立法從立項、起草到修改、通過各環節,同心同向、步調一致三省市人大還先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確保協同立法工作更加有規可循。其中,《京津冀人大立法項目協同辦法》對需協同的重點領域、內容、原則、方式、機制、程序提出了更加明確具體、更具操作性的要求。

“在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立法過程中,我們與京津兩市人大常委會進行了全程溝通和完整對接,僅法工委聯席會議就舉行了11次,在立法宗旨、規范內容、法律責任等方面謀求共識、相互補益、實施聯動。”柴麗飛說。

一個文本,三家通過。從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分別出臺的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不難看出,與此前只是在相關章節等方面互通有無不同,該條例最大程度地推進了內容協同和文本協同。

與此同時,條例也切實考慮到三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行政執法能力建設等因素,對共建新車抽檢抽查協同機制等內容進行了合理調整,盡最大努力求取協同立法“最大公約數”。

“如今,三省市人大在制定各自的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之前,會分別向其他兩家人大征求意見。在相關法規設立協同專章或協同條目時,三省市人大也會根據情況開展協商座談。”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劉漢春介紹,就立法項目開展廣泛而緊密的交流,已經成為京津冀三省市人大的共識。

縱深拓展,構建環境保護法治體系

在京津冀首部全面協同法規的保障下,三地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藍天白云。但協同立法帶來的不僅僅是藍天白云。

利用春節長假,長期在江蘇工作的保定市民解先生特意去白洋淀逛了逛,“聽說白洋淀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前不久又發現了好幾種野生鳥類,幾年沒回來沒想到變化這么大。”

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是雄安新區建設發展的永恒課題。為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淀,2021年2月我省出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一體推進補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澇等治理工程。

“白洋淀所處的大清河流域跨越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對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開展協同立法,并非易事。”劉漢春坦言。

充分吸取原有協同立法經驗,省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河北為主、京津晉三省市支持”的立法模式,加強與京津晉密切協同,并針對內源污染等防治痛點難點作出規定,積極探索生態清淤、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治理新路徑,協力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法治護航下,白洋淀實現華麗轉身:淀區水質穩定保持Ⅲ類,野生鳥類的種類和數量增加,重現淀水清澈、鷗鳥翔集的美麗畫卷。

協同出題目,立法做文章,攜手治污染。近年來,我省持續推進與京津人大立法協同,努力構建起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

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對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協作工作作出規定,建立健全與京津等地定期會商、聯動執法、信息共享等機制;

修訂水污染防治條例,專設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一章,規定了建立水污染防治上下游聯動協作和管理機制等;

出臺河湖保護和治理條例,對三地聯席會商、信息共享和聯防共治機制進行規范,實現由單一河道治理向流域之治、生態之治轉變……

持續向縱深拓展,不斷織密織牢法規網絡,京津冀三地已形成涉及大氣、水、土壤、自然生態等各方面的生態環境領域法規體系。

電腦版回到頂部
版權所有:河北省生態環境廳 冀ICP備10208358號-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