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媒體播報

來源: 河北經濟日報  

2024-04-23 16:43:42

  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李元華

  這幾天,邯鄲市叢臺區的老鄉們享受到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帶來的環境改善。截至3月底,叢臺區61個行政村全部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從“污水靠蒸發”變成“綠水繞農家”。

  農村“治水”,事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事關鄉村振興“顏值”。近年來,河北省生態環境部門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涌現出一批行之有效的模式、經驗。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累計完成24680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達50%。

  扮靚鄉村 垃圾坑華麗“轉身”

  街道整潔、花園繞房、處處春意盎然,這是記者走進晉州市東里莊鎮馬家莊村的第一印象,行至村莊西南角,一片濕地上郁郁蔥蔥生長著的蘆葦更增添了幾分景致。

馮世敬展示經過污水處理后的“凈水”。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攝

  “想不到吧,這片濕地其實是一座生活污水處理站,采用功能型人工濕地技術,模擬自然濕地功能,村民們將洗漱、做飯的生活污水通過污水管道聚集到這里,經過過濾、沉淀后,利用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和礦物填料固定的工藝,去除污染物,出水達標排放。”

  晉州市農村污水處理站運維員工馮世敬一邊舉起手中兩個量杯,一邊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著污水處理站的神奇之處:“生活污水在這里轉上一圈,就可以從我右手中的‘廢水’變成左手中的‘凈水’。達標后的出水可用于村里灑水抑塵、澆灌綠植。”

  據了解,晉州市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坑塘改造相結合,通過功能型人工濕地技術,實現“污水不出村,出村無污水”的治理目標,達到了“一個污水處理場站,一個鄉村濕地公園”的治理效果,有條件的村莊還依托濕地污水處理場站建設村民健身廣場。

宋計拴介紹人工濕地給村里帶來的變化。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元華 攝

  “以前這里是垃圾坑,一到夏天臭氣難聞,村民都會繞路走,而現在這里成了休閑公園,一到晚上孩子們蹦蹦跳跳,村民唱歌跳舞,旁邊的清水池里還投放了魚苗,一些村民在池邊釣魚,特別熱鬧。”68歲的宋計拴在村里生活了一輩子,他對這片人工濕地給村里帶來的變化贊不絕口。

  截至目前,晉州市通過人工濕地模式已完成34個村莊共40座污水處理站的建設,鋪設管道166公里,惠及10萬多人。

  “濕地污水處理技術是利用自然的方法解決生態問題,將污水處理設施與環境整治相結合,讓治理成效轉變為村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石家莊市生態環境局晉州市分局副局長彭玉宗說。

原來的垃圾坑建成了村民休閑健身的公園。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元華 攝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日前,河北省召開的“持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提出,全力抓好土壤、地下水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提升農村環境整治成效,將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與景觀公園、小微濕地建設等有機結合,立足于用,以用促管,推動農村坑塘的資源化利用,全面改善農村環境面貌。

  因地制宜 “廢水”就地變“肥水”

  4月16日午后,承德市隆化縣東風村村民陳鳳倉端著半盆洗菜水,潑到了自己院內的園子里。

  “我這可不是亂潑亂倒、不講衛生啊,縣里來的老師說啦,這洗菜水、洗臉水,只要處理好、用對地方,都有大用途。你看我這半盆洗菜水,不就給剛冒頭的花苗澆水了,這也是節約了。”陳鳳倉笑嘻嘻地說。

  陳鳳倉家就只有他們老兩口,2023年他家改造了衛生旱廁,加裝了氣封坐便器,實現了坐便功能,吸污車定期將糞污清掏抽運至縣里的人居糞污處理中心進行發酵處理,制成液體有機肥。

陳鳳倉把洗菜水灑到院里,給花苗澆水。

  與陳鳳倉家幾戶之隔的村民聶國利家則是另一種污水處理模式。改廁時,聶國利選擇了黑灰水協同處置,無害化三格化糞池末端與污水凈化槽相連接,一體無害化處理。

  兩種模式,讓農戶廁所的“黑水”和餐廚洗滌的“灰水”都實現了資源化利用,把“廢水”變成了“肥水”。

  明明是鄰居,為何這兩家的污水處理模式不同

  “隆化縣地處山區、地域面積廣闊,村莊人口密度小、分布松散。立足實際,我們采取的是黑灰分治、單戶處理模式。”隆化縣人居辦副主任張曉靜介紹,縣人居辦抽到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住建等部門業務骨干,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環境整治過程中,深入一村一戶實地走訪,根據村民家庭人數、院落面積、生活習慣等情況,“量身定制”污水的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方式,力爭做到不改變村民生活習慣的同時,最大限度提升污水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的效果。

  截至2023年底,隆化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55.46%,污水無害化設施處理能力覆蓋率達到100%。

承德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查看污水治理設備。

  承德市生態環境局為解決山區村莊分布零散、可收集灰水量少難度大、鋪設管網成本高、運維費用高等問題,持續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模式探索,在改廁糞污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探索開展“小三園+”土壤滲濾系統試驗,達到生態化、資源化的處理效果,實現灰水低成本、簡便處置后的資源化利用。建設和運維的財政投資少,貼近村民生活習慣,得到鄉鎮干部和村民的認可。

  “最近我們接到一個好消息,生態環境部正式批復,同意承德市開展北方山區農村生活灰水資源化利用試點,承德市成為全國首個獲得試點批復的地級市。”承德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科負責人姜靜笑著說。

吸糞車在村里作業。

  不僅是承德,近年來,河北省各地都在不斷探索農村污水治理新模式、新路徑,邱縣“廁污一體化”治理模式、灤州市“MBR 膜一體化”污水處理模式、固安縣“管網全量收集+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治理模式……全省堅持資源化利用優先,量力而行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不搞“形象工程”、不搞短期行為,不斷提升治理的科學性、針對性。

  “三分建七分管” 長效監管不放松

  衡水市故城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京杭大運河、清涼江、江江河從境內流過。

  縣域農村未進行生活污水治理前,老百姓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大街小巷污水橫流,形成黑臭水體,同時也對京杭大運河等重要水體帶來污染隱患。

  “現在我們村可大變樣了,很多農戶家中都安著一個‘微型處理站’,村民的污水處理意識也越來越高,再也沒人把污水隨便潑灑了。”故城縣房莊鎮董學村黨支部書記蘇彥杰對記者說。

  蘇彥杰口中的“微型處理站”是故城縣在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過程中探索的“灰水就地利用/黑水轉運+資源化利用”分質處理新模式。

村民正在安裝污水收集裝置。

  農戶先把洗菜、洗衣所產生的“灰水”收集起來,再通過自流裝置,經隔油沉淀后,清水用來澆菜澆花或者沖洗廁所,這樣污水在村民家中就形成閉環,而剩余的黑水再由吸污車就近運送至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集中處置。

  但建設污水處理設備只是開始,如何建立長效運行機制,不讓建成的治污設施“曬太陽”更為關鍵。

  “我們建立了以縣政府為責任主體、鄉鎮政府為落實主體、村級組織為管理主體、農戶為受益主體、第三方機構為服務主體的‘五位一體’運營管護體系,將污水處理廠站及運輸車輛委托第三方機構統一運維,運維費用列入縣財政年度預算。同時建立監控體系,建設運輸車輛統一監管平臺,并與運輸車GPS聯網,實現運輸全程監控,落實水質監測制度,對集中處理站出水,還實施定期自行監測和監督性監測相結合的檢查監測制度,確保農村生活污水穩定有效處理。”衡水市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靳永超說。

故城縣鄭口鎮污糞水處理站。

  堅持“建管并重”,讓故城縣在2023年底前完成了232個村莊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惠及村民14.1萬人,平均每年節約水資源近26萬噸。

  “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河北省注重建章立制、長效監管,制定《河北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維護管理辦法(試行)》,壓實屬地治理責任,加強設施運行維護與管理,引導教育村民養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崔立昌介紹。

  據了解,到2025年,河北省將環境敏感區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全覆蓋,農村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全面建立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長效運維管理機制,農村廁所糞污處理率達到100%。

電腦版回到頂部
版權所有:河北省生態環境廳 冀ICP備10208358號-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