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客戶端:建設美麗河北,我是行動者
來源:河北日報客戶端 時間:2024-06-12
守護自然之美 投身綠色制造 收獲生態(tài)紅利
建設美麗河北,我是行動者
5月30日,河鋼集團張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氫冶金作業(yè)區(qū)工長張巖(左一)正在巡檢氫冶金設備。河北日報通訊員李光明攝
今年六五環(huán)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在你心目中,美麗中國應是什么樣
我們找到了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普通人,傾聽他們的故事。從他們的行動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河北,也瞭望到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觀鳥護鳥,“新朋友”越來越多
6月4日,衡水濱湖新區(qū)資源保護局濕地生態(tài)監(jiān)測科科長張余廣拍攝的夜鷺。(圖片由本人提供)
5月31日5時多,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睡眼惺忪中,衡水濱湖新區(qū)資源保護局濕地生態(tài)監(jiān)測科科長張余廣拿起手機按下接聽鍵。
“我在衡水湖西湖發(fā)現一只覓食的白鶴……”電話中,傳來攝影愛好者王錦平興奮的聲音。張余廣睡意全無,從床上蹦下來,迅速趕往監(jiān)測點。
白鶴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春季北遷時會在衡水湖短暫停歇,但在夏季出現卻是首次。
此后經過連續(xù)四天監(jiān)測,張余廣發(fā)現這只鶴還未成年。他推測,小鶴應該是長途遷徙中沒有跟上成鳥,看中了衡水湖的良好生態(tài),停下來補充能量。
自2003年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成立以來,衡水市統(tǒng)籌推進湖區(qū)村莊搬遷、環(huán)境整治、生態(tài)補水、濕地修復等工程,對衡水湖濕地進行系統(tǒng)保護與恢復。生態(tài)逐年向好,衡水湖成了“鳥類天堂”。
張余廣研究生所學專業(yè)是生態(tài)學,上學期間曾多次到衡水湖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并愛上了這里。2018年,他上班后一直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脖子上掛著相機,手里拿著望遠鏡,是張余廣監(jiān)測鳥類的標配。厚厚的觀鳥記錄,是張余廣幾年工作的收獲。
監(jiān)測能更好掌握鳥類習性,讓保護工作更科學。鳥類繁殖期設立季節(jié)性核心區(qū)并實行封閉式管理,生態(tài)補水時間也錯開鳥類產蛋期;白鷺等涉禽不擅長游泳,特意為它們營造淺水區(qū);種植沉水植物,實施增殖放流,為鳥兒儲備充足的食物……
京津冀最美濕地,來了多少“新朋友”,張余廣如數家珍:2017年白尾海雕來了,2020年遺鷗來了,2022年白頭鶴來了。“這些都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他說。
保護區(qū)成立21年來,鳥類新增48種。目前衡水湖共觀測到鳥類334種,占全省總數的68.7%。
從高爐到氫基豎爐
6月1日,河鋼集團張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張宣科技”)氫冶金作業(yè)區(qū)中控室。作業(yè)區(qū)工長張巖在電腦上改動了一項參數,不必到現場,就能看到參數矯正后的氫基豎爐運行情況。
“原來不敢想象,煉鐵能這么清潔。”張巖說。
張宣科技前身是河鋼集團宣鋼公司。2006年,張巖進入了這家擁有百年歷史的鋼企,逐漸成長為一名高爐工長。
高爐,傳統(tǒng)鋼鐵生產的重要設備。用高爐煉鐵,鐵水再冶煉成鋼。
高爐工作的現場溫度高、粉塵大,人還要在環(huán)境溫度超過50℃的現場,穿著阻熱、阻燃的防護服,從裝滿1600℃鋼水的“大罐子”里面取樣。張巖忘不了那時工作環(huán)境的艱苦。
2021年9月,高爐停了。
張巖心里一下子空了。大學學了4年冶金,又圍著高爐干了15年,以后呢他和企業(yè)一樣,苦苦思索今后的出路。
一天,已經被調整到行政崗位的張巖接到上級電話:“要上氫冶金了,高爐變成氫基豎爐,你來不來”
“我馬上到。”張巖毫不猶豫。
上百份全英文的技術資料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張宣科技是國內氫冶金領域第一個“吃螃蟹者”,引進的是外方技術和設備。
張巖和同事甘當“小學生”,逐漸吃透了理論。隨著氫基豎爐一點點長高,信心也建立起來。
2022年12月,張宣科技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線貫通,邁出了由“碳冶金”向“氫冶金”轉變的關鍵一步。
可進口設備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經常在試生產階段無計劃停機。為此,張巖邊干邊研究。“這就像解數學題,一步步接近最終答案。”他說。
2023年5月,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實現連續(xù)生產。與傳統(tǒng)長流程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萬噸,減排比例在70%以上。
新崗位上,張巖不再迷茫:“現在,寶馬集團也是我們的合作方,張宣科技的‘綠鋼’打出了名堂。”
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6月7日,在井陘縣天長鎮(zhèn)梨巖村的“右見·果然”民宿,游客正悠閑地讀書。河北日報記者馮陽攝
6月7日,當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照進來,位于井陘縣天長鎮(zhèn)梨巖村的“右見·果然”民宿開始蘇醒。
游客薇薇走出石窯,在院子里聽鳥鳴啾啾,看蝶舞翩翩,好不愜意。她說:“這間石窯竟然有上百年歷史,古人太有智慧了。‘一秒穿越’,感覺太棒了。”
聽著游客的夸贊,民宿主人高建忠笑著說:“歡迎你常來。”
這家藏在大山之中的民宿,多為石窯屋舍,且最大程度保留了傳統(tǒng)建筑風貌和鄉(xiāng)村氣息。在石頭路上每走一步,似乎就能觸動一頁歷史。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里幾年前還只是閑置的農房。
2019年,高建忠決定在老家梨巖村開一家民宿。他的理由很充分:這里海拔400多米,夏季涼爽;距離石家莊市區(qū)50公里,交通便捷;更重要的是,太行山區(qū)石窯建筑頗具特色,能帶給游客良好體驗感。
說干就干。他請來蘇州知名設計師,投入大筆資金,開始了改造。
高建忠曾經營了十幾年煤炭生意。2012年,在環(huán)保壓力下,他被迫轉型,進入了農業(yè)領域。幾年下來,漫山的果園讓他嘗到了甜頭,也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家鄉(xiāng)的好生態(tài)孕育了好果子,好風景也能變成“好錢景”。
2021年“五一”假期,民宿試營業(yè),當即客滿。那一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高建忠心中一下子具象化了。
吸引人的是民宿,留住人的則是“民宿+”。
就地取材的農家菜,能放映電影的露營地,700多畝可供采摘的果園……高建忠逐步豐富民宿的服務內容,將流量變成“留量”,把“頭回客”變成“回頭客”。
臨近中午,民宿內的餐廳里香氣撲鼻。屋外,幸福的味道伴著陣陣清風,飄向遠山。(河北日報記者 馮陽 馬朝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