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媒體播報

這是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御道口鎮附近的風電場(2024年7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梁子棟攝)

新華社記者

8月15日,我們迎來2024年全國生態日。今年的主題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在祖國大地上生根、開花。

萬里河山,生機盎然。綠色發展正在提速,綠色版圖持續擴展,億萬人民共同描繪的美麗中國新畫卷徐徐鋪展。

護綠增藍

祖國生態畫卷更加美好

遠處青山疊翠、綠植茂盛,近處草地上鋪著光伏板,幾只蜻蜓在輕盈飛舞……很難想象,這個公園似的地方,曾是填埋了江西省南昌市生活垃圾多達24年的“渣山”。

坐落于此的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之前是敞開式填埋作業,垃圾裸露、蚊蠅滋生、臭氣逸散。

2021年,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完成終期封場。當地對垃圾堆體全面覆土覆膜,投資打造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并建設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曾讓居民煩心的垃圾“渣山”,正源源不斷產生經濟和環境效益。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

在各地各部門不懈努力下,我們的家園正變得越來越美。

擦亮藍天。今年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8%,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

共護家園。2023年,我國完成造林、種草改良1.25億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萬畝,實現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40年“雙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

面對長江生態環境的嚴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痛心地形容,母親河“病了,病得不輕了”。

2016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幾年來,總書記主持召開了4次以長江經濟帶發展為主題的座談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貫穿始終。

近年來,位于長江岸邊的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推進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大力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現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制造、合成生物等優勢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經濟“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提升。

如今,長江干流水質向好,江豚追逐嬉戲,母親河正在逐步恢復生機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國在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同時,正不斷繪就更加美好的生態畫卷。

深化改革

重塑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10多年前,陜西富平石川河國家濕地公園還是個“荒灘溝”。由于上游水庫建設,灌區引水增加,石川河富平段水量驟減,河道垃圾也多。從2014年起,當地對石川河開展系統治理,新建堤防并治理河道。如今,河濱景觀公園已成為老百姓休閑娛樂的幸福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億萬人民向污染宣戰,著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為換回藍天常在,淘汰“散亂污”企業,實施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推動貨物運輸“公轉鐵”,提高機動車油品排放標準……打出產業、能源、交通結構轉型的“組合拳”。為守護碧水長流,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眾多河湖實現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為留住鳥語花香,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升城鄉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能力,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新時代以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系統性重塑。生態文明載入了黨章和憲法,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及30余部生態環境法律法規,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相繼出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轉變發展思路,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逐漸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更加協調,綠色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在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的同時,經濟總量從2012年53.9萬億元躍升至2023年超過126萬億元。

加快轉型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這幾天,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團結街道雙山埡口的早熟蘋果迎來豐收,紅彤彤的蘋果掛在枝頭。“大家一定想不到,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座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吧”云南妹子期麗作為直播平臺上的“家鄉推薦官”,行走在果園里,正向觀眾講述家鄉昔日礦山變“金山”的故事。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神州大地上,“風”“光”無限好。

一塊塊光伏板隨山地走勢連綿起伏,光伏板下青草日漸茂盛,羊群悠閑漫步其間……板上發電、板下牧羊,是光伏基地也是牧場。這個位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中國綠發尼勒克縣400萬千瓦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以“牧光互補”模式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國家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部署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樹立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的鮮明導向。

全國各地,美麗中國建設的腳步正在加快:在青海,以“生態為綱”的省級地方性法規《青海省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8月1日起施行;在浙江,7月24日施行的《杭州市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污染整治提升實施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市區全覆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以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以赴加強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環境。

面向未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美麗中國建設將不斷邁出新的步伐,不斷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據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

電腦版回到頂部
版權所有:河北省生態環境廳 冀ICP備10208358號-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