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春到雄安—生態如畫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5-04-01
本報記者 康曉博 郝金鈺 李暢 劉光昱
春日的陽光灑在白洋淀寬闊的水面上,一群骨頂雞拍動翅膀掠過水面,留下一串漣漪。遠處的“千年秀林”中,油松、國槐、白蠟等樹木迎風挺立,常青與新綠融為一體。
綠色,是雄安的生態底色,是這座城市的靈魂。8年來,雄安新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理念融入每一寸土地。
從白洋淀的碧波蕩漾,到“千年秀林”的郁郁蔥蔥;從綠色建筑的智慧設計,到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在雄安大地上,每一棵樹、每一片水、每一座建筑,都在講述著一個關于綠色與未來的故事。
“千年秀林”長成城市“綠肺”
先植綠,后建城。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起筆。
2017年,“千年秀林”工程在白洋淀畔啟動,一場“綠色革命”在雄安新區拉開帷幕。
“‘千年秀林’是新區‘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網絡的重要部分;是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美麗家園的重要工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生態事業部副協調人劉志軍說。
基于這樣的目標,“千年秀林”在建設過程中始終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原則,選擇長壽、珍貴、健康、美觀、鄉土樹種為主體,堅持使用原生冠苗造林,通過自然隨機散布、曲線栽植和多種混交方式,因地制宜打造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
建設過程中也面臨一系列挑戰。比如,土壤鹽堿化問題對樹木生長產生不良影響,部分樹種難以適應;北方的干旱、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新植樹木的存活與成長。
面對挑戰,建設人員毫不氣餒,想方設法解決困難。“針對土壤鹽堿化問題,我們一方面進行深耕,另一方面則選擇白蠟等抗鹽堿性強的樹種,尤其在低洼區域,我們選用具有一定耐澇性的樹種。”劉志軍告訴記者,他們還與林業科研院校合作,定向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科學推進植樹造林。
8年來,“千年秀林”建設取得重要成果,累計完成造林47萬多畝,新區的森林覆蓋率從11%提升到35%。
目前,“千年秀林”工程大規模植樹造林工作已基本完成,進入后期養護環節。“在養護工作中,我們也有不少創新,比如研發了‘智慧秀林’系統進行管理和預防森林火災,采用人工和無人機相結合的方式防治有害生物等,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讓養護工作更高效。”劉志軍說。
生機勃勃的“千年秀林”,還具有經濟效益。
“‘千年秀林’為生態旅游業的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園林事業部部長武芳芳說,“千年秀林”已經成為雄安本地居民休閑放松的好去處,也成為外地游客來雄安的熱門打卡地之一。接下來,他們計劃對林木密度進行調整,根據不同樹種的生長環境需求,適度移除發育不良的苗木,不斷優化整體環境,進一步提升“千年秀林”的經濟效益。
“華北明珠”重放光彩
“華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態治理,是雄安新區壯闊生態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區設立前,白洋淀環境污染嚴重,水域面積不斷萎縮,一些淀域垃圾遍布、漁網縱橫,水質整體處于Ⅳ類以下。“華北明珠”黯然無光。
王家寨村位于白洋淀中,四面環水,不通陸路。回憶起新區設立前白洋淀的情況,王家寨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語氣沉重:“那時淀邊堆滿了生活垃圾,村民的生活污水也排進淀里,水質渾濁不堪。我小時候常見的鱖魚、武昌魚以及鳑鲏魚都不見了。”
雄安新區設立后,把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實施科學補水、生態清淤、百淀連通、退耕還淀、嚴密防洪五大工程,全力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保護。
經過努力,白洋淀的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水質連續四年保持在Ⅲ類標準,水位穩定在7米左右,穩居全國良好湖泊行列;魚類恢復至48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21種;野生鳥類增加至295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8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54種。“華北明珠”重放光彩,再現昔日“荷塘葦海、鳥類天堂”勝景。
在白洋淀生態治理過程中,王家寨村下大力氣清理淀邊堆積的生活垃圾,同時把污水收集管網鋪到了每家每戶。生活垃圾不再亂扔,村里有了垃圾清運車,實現了垃圾日產日清;生活污水不再亂排,經過污水處理站處理后,通過鋪設在淀底的管道直接輸送到淀區外的公園里,用于綠化灌溉。
更重要的是,村民們真正樹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用實際行動愛護白洋淀。
“我們自愿組成了環保巡查小隊,每天都去淀里打撈可能對水質產生影響的漂浮物。村民們都說,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態環境,好好保護白洋淀。”王軍說。
生態紅利催生“美麗經濟”。如今的王家寨村,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村里建起了紅色文化展覽館,完善民宿、游船等設施,豐富美食菜單,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
望月島是王家寨村的一個附島,通過水上棧道與王家寨村主島相連,島上共有19座民宿小院。一到夏季,這些民宿小院分散在滿淀的荷紅葦綠中,島上風景秀美、環境清幽。
踏上望月島,島上的一家民宿小院正在裝修升級,以滿足更多高端游客的需求。
“我們這個院子有5個房間,之前每個房間都隔成了三間,衛生間得共用。”望月島15號院經營者國運良說,現在他們正在進行改造,把5個房間的隔擋都拆除,還要在院子里配上臺球、桌游、卡拉OK等設施,為游客創造更好的居住和娛樂環境。
“相信我們今年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收入會越來越高。”國運良說。
生活處處有綠色
8年來,雄安新區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發展城市典范,創新實施綠色化、低碳化發展體制機制,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雄安樣本”越來越生動鮮活。
公園和綠地,是居民主要的日常休閑場所,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態休閑空間。
悅容公園、金湖公園、中央綠谷、郊野公園……8年來,雄安全力營造綠色生態宜居宜業空間,讓市民暢享“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的美好生活。
從北京搬到雄安的疏解人員王蕾一家,特別喜愛綠色雄安的田園生活。早上去小區附近的口袋公園跑步鍛煉,晚上陪著兒子在綠地里邊散步邊看星星,周末全家人去悅容公園散步,給兒子講公園里的蘇式建筑和山水美學。“我們在雄安真正找到了‘向往的生活’。”王蕾說。
在雄安,生活處處有綠色。
建筑是綠色低碳的。在啟動區,中國華能總部大廈巍然矗立,該建筑的總供能面積達8.8萬平方米,供熱系統全部使用可再生清潔能源,其中淺層地熱占80%。
占地19.8萬平方米的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是新區首個全電智慧零碳園區。在園區的地下,有一個10噸重的灰色“大塊頭”,它是園區的地源熱泵,也是整個園區空調系統的主機。這個“大塊頭”通過提取地下土壤熱量來進行熱源交換,冬天跟土壤“借”熱向園區供暖,夏天再把室內熱量送回地下,使室溫保持在26℃左右。相比傳統空調機房,這種方式可降碳40%以上。
交通是綠色便捷的。作為我國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之一,雄安新區從建設之初便致力于打造“不堵車的城市”、綠色出行城市。在這里,人出行,有便捷低碳的公共交通;貨上路,有智能高效的無人送貨車;道路上,有智慧燈桿監控車流量,數字道路“大腦”調節紅綠燈、設置“綠波帶”,提高通行效率。到2035年,新區起步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將達到90%、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將達到80%,綠色交通出行網正織得越來越密。
產業是綠色蓬勃的。向云端,打造空天信息產業新高地;發展樓宇經濟,構建“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產業生態……新區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樹立綠色經濟城市典范。
8年來,雄安以綠色為筆,在“一張白紙”上繪就一幅壯美的生態畫卷。“千年秀林”的年輪,白洋淀的漣漪,綠色建筑的磚瓦……每一筆,都飽蘸對自然的敬畏,生動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