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滹沱河畔,黑鸛“靜靜”攜家歸來
來源:河北日報 時間:2025-08-06
□本報記者 周 潔
7月29日清晨,雨后初晴。滹沱河上游的井陘縣綿蔓河濕地,水面上碎金點點,幾只黑鸛正在淺灘悠然踱步。
石家莊太行野生動物救護站站長高玉喜舉起望遠鏡,在水面細細搜尋——他在等一位特殊的“家人”,那只后腦勺總翹著一撮標志性羽毛的黑鸛,名叫“靜靜”。
五年光陰流轉,這只鳥兒的命運,早已與這條母親河緊緊相連。
2020年8月,一只才四個月大的小黑鸛被送到救護站,高玉喜至今忘不了那一幕:小家伙后腦勺上爛了個雞蛋大小的洞,虛弱得連頭都抬不起來。
“整整忙了五六個鐘頭,給它處理傷口。”現在回想起來,高玉喜語氣里仍帶著疼惜。他們給這只鳥取名“靜靜”,寄托著讓它安靜康復的愿望。
起初二十多天,“靜靜”連吃東西的力氣都沒有。工作人員把泥鰍打成肉泥,用針管小心翼翼喂到它嘴里。“夜里輪班守著,就怕它撐不過去。”高玉喜說。
精心照料下,“靜靜”奇跡般康復。2021年5月19日,是它重返藍天的日子。籠門打開,它振翅飛向濕地深處,卻又幾次盤旋飛回,仿佛訴說著不舍。最終,它背馱著小小的衛星定位器,消失在滹沱河廣闊的懷抱中。
從此,高玉喜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看“靜靜”的蹤跡。屏幕上那個移動的小點,北抵淶源,西至平山,南達贊皇,東到藁城……是“靜靜”探索世界的足跡,也是高玉喜心安的寄托。
然而,2023年夏天,信號突然消失了。“心像被揪住了,就怕它熬不過風雨。”此后的700多個日夜,這份擔憂一直壓在高玉喜心頭。
今年5月19日清晨,高玉喜的望遠鏡像往常一樣緩緩移動。突然,一個熟悉的身影猛地跳進視野——那撮獨一無二的翹毛!
“是‘靜靜’!它回來了!”高玉喜脫口而出,眼眶瞬間濕潤了。更讓他驚喜的是“靜靜”身邊的景象:一只健壯的黑鸛相依而立,幾只幼雛正笨拙地學著覓食。失聯的日子里,它不僅安然無恙,還在母親河畔開枝散葉了!
“靜靜”的故事,是滹沱河重煥生機的生動注腳。
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生態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如今,在滹沱河觀測到的黑鸛數量,已從2019年的40余只增加至200多只。從候鳥到留鳥,它們的穩定棲息是對生態改善最有力的印證。
滹沱河一度斷流,土壤沙化。2017年,石家莊啟動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對109公里河段實施系統修復,兩岸新增綠地10289公頃,形成生態水面2292公頃,沿線地下水位回升約5.5米。
水清岸綠,飛鳥翔集。如今的滹沱河,已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年春秋,220多種上百萬只鳥兒在此停歇,連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都成了“常客”。
就在幾天前,又一只康復的黑鸛從這里起飛,消失在葦叢深處。這是救護站放歸的第9712只鳥兒。高玉喜看著它矯健的身影,一如五年前目送“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