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頻道:感知生態之變丨衛星視角看今昔變遷 解鎖廠區變景區的 “綠色密碼”河北邢臺德龍鋼鐵)
來源:央視新聞頻道 時間:2025-08-13
最新數據顯示,與10年前相比,全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累計下降56%。藍天白云,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常態。
這個夏天,很多鋼鐵廠成了小朋友們的“游樂場”。然而曾經這些鋼鐵廠可都是空氣污染的重災區,人們都避之不及,現在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里有兩張衛星影像,這張是環境監測衛星在2013年底拍到的河北邢臺的一家鋼鐵廠,可以看到這里被厚厚的霧霾籠罩,幾乎看不出廠區輪廓。
而另一張,則是今年6月份拍攝的同一個地方,整個廠區清晰可見,綠意蔥蔥。
如此大的變化,究竟是如何而來的呢
綠色鋼鐵“煉成記”:廠區變景區
總臺央視記者王音棋:工業生產曾是空氣污染的最大來源之一。現在穿越到10年前的一座鋼廠,這是一座露天料場,卡車將鐵粉原料直接傾倒在這里,漫天的煙塵簡直讓人睜不開眼。
那些原料就是在這個車間里通過高溫被燒結成型,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這些濃煙的味道太嗆人了。
在這樣的鋼廠走幾步,感覺簡直無法呼吸,鼻子都要被堵上了,這也就成了我們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的首要痛點。
料場上蓋起巨大的廠房,將鐵粉原料全部包裹其中,露天料場變成全封閉料場,讓粉塵再也無法肆意飛揚。
燒結車間建成了先進的煙氣過濾裝置。能夠脫硫、脫硝、脫重金屬等污染物,從根本上消除了燃燒煙氣污染。
現在,通過智能環保管控平臺,對全廠2000多個塵源排放點進行全天候、全流程監測,讓整個生產過程的環保治理變得可視、可管、可控。
像這樣的綠色鋼廠在全國越來越多,不只是污染排放大幅降低,很多工廠甚至還變身成了國家級景區,一起去看看工廠里還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工業文化新地標 鋼鐵廠的“環保賬”
在綠蔭下蕩秋千,跟機器人合影,讓人意想不到,這樣的場景竟然發生在邢臺的一家正在生產的鋼鐵廠里。每到周末,這里都會迎來大批游客,讓廠門口的小超市都跟著紅火了起來。
超市店主 張紅云:現在飲料、冰棍、小朋友的玩具賣得可好了。以前我們這人都不愿來,天總是灰蒙蒙的,空氣都嗆人,你看現在多好。
如今,這家鋼鐵廠不僅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還將生產流程展示給游客,來鋼廠參觀研學、散步遛娃成了附近居民生活的常態。
在廠里工作20多年的趙建衛對于變化深有感觸。他帶著記者來到高爐出鐵場,這里曾是廠區里最臟的地方。
德龍鋼鐵有限公司煉鐵總廠安全員 趙建衛:以前高爐出鐵場只要一出鐵,高溫粉塵,現場彌漫,都是煙霧。職工下班以后滿臉特別黑。你看現在改造以后,一點灰塵都沒有,特別干凈。
曾經這個濃煙滾滾的出鐵場,如今,大功率除塵風機將粉塵一網打盡。曾經粉塵漫天的露天料場,變成7座全封閉式環保料場。
曾經靠人工記錄的排放數據,變成了智能環保管控平臺,每秒采集上千條數據,對300多個生產流程實施智能化控制。
近年來,廠里光是環保改造,就先后投入了40多億元。那么這么大的投入到底劃算不劃算耿力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德龍鋼鐵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耿力偉:這個投資很大,但也從另一個角度,促進企業主體設備升級。從2023年到今年,我們品種鋼新增了將近40個種類,整體利潤率提升10%。鋼渣、廢氣、蒸汽、煤氣循環利用,一年給企業增效將近5個億。
不只是邢臺的這家鋼鐵廠發生著變化。通過大數據檢索我們發現,2012年至2015年間,與“鋼鐵廠”關聯最多的是這些詞——污染、臟、灰塵、排放超標。而在2017年以后,關聯詞大幅變化——綠色、環保、低排放。
在這張全國“鋼鐵版圖”上,“綠色工廠”的數量逐年遞增,如今已達205家,其中還有26家鋼廠被評為國家級景區,成為供市民散步休閑的“城市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