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衡水市政府副市長劉玉華到棗強縣調研。期間,劉玉華副市長一行在棗強縣恩察、馬屯等鄉鎮參觀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施工現場,詳細了解了移動式管網的工作流程及工藝,并對棗強縣這一因地制宜的創新式惠民舉措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今年以來,棗強縣為嚴格落實省政府確定的二十項民心工程要求,切實做好農村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無縫式銜接,攻堅克難、不斷創新,探索出了一套“戶收集、村轉運、鄉處理”的移動式管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
因地制宜,試點先行
目前,農村生活污水主要來自沖廁、炊事、洗衣、洗浴、清掃等產生的污水,多為有機物、氨氮、懸浮物等污染物,污染源為一家一戶形式,量小、點多、面廣,如按照傳統的污水收集模式和處置模式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將面臨投資大、工期長、效益低、維護難等諸多問題。針對現狀,縣生態環境分局經多方調研、考察、論證,結合多種污水治理方式的特點反復研討方案,最終確定了“戶收集、村轉運、鄉處理”的移動式管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并結合農村改廁、扶貧等工程,在縣域內選取了試點村開展先行先試。
入戶收集,集中處置
該模式下,以戶為單位修建小型儲污池;以村為單位增設轉運吸污車;以鄉鎮為單位建成日處理能力100噸的小型污水處理站,并配套使用無害化糞污處理車。吸污車可定期或不定期入戶收集各家暫存的糞污,并轉運至鄉鎮污水處理點。收集、轉運的污染物經無害化糞污處理車集中處理后,產生的少量污泥可作為有機肥料直接還田,產生的污水可就近排入小型污水處理站進行二次處理,并最終實現達標排放。這種新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較之傳統模式大幅削減了整體工程量和資金投入,實現了當前農村現狀下的污水治理收益最大化。
該項目一期工程計劃投資1600余萬元,5個小型污水處理站建成后,不僅能收納13個試點村的生活污水,還能輻射惠及周邊完成農村改廁工程的157個村,可實現對農村生活污水的無害化、資源化、集中化、便捷化處置,受益群眾達8萬余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市領導點贊棗強縣移動式管網
來源: 時間:2019-11-27
11月25日,衡水市政府副市長劉玉華到棗強縣調研。期間,劉玉華副市長一行在棗強縣恩察、馬屯等鄉鎮參觀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施工現場,詳細了解了移動式管網的工作流程及工藝,并對棗強縣這一因地制宜的創新式惠民舉措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今年以來,棗強縣為嚴格落實省政府確定的二十項民心工程要求,切實做好農村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無縫式銜接,攻堅克難、不斷創新,探索出了一套“戶收集、村轉運、鄉處理”的移動式管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
因地制宜,試點先行
目前,農村生活污水主要來自沖廁、炊事、洗衣、洗浴、清掃等產生的污水,多為有機物、氨氮、懸浮物等污染物,污染源為一家一戶形式,量小、點多、面廣,如按照傳統的污水收集模式和處置模式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將面臨投資大、工期長、效益低、維護難等諸多問題。針對現狀,縣生態環境分局經多方調研、考察、論證,結合多種污水治理方式的特點反復研討方案,最終確定了“戶收集、村轉運、鄉處理”的移動式管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并結合農村改廁、扶貧等工程,在縣域內選取了試點村開展先行先試。
入戶收集,集中處置
該模式下,以戶為單位修建小型儲污池;以村為單位增設轉運吸污車;以鄉鎮為單位建成日處理能力100噸的小型污水處理站,并配套使用無害化糞污處理車。吸污車可定期或不定期入戶收集各家暫存的糞污,并轉運至鄉鎮污水處理點。收集、轉運的污染物經無害化糞污處理車集中處理后,產生的少量污泥可作為有機肥料直接還田,產生的污水可就近排入小型污水處理站進行二次處理,并最終實現達標排放。這種新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較之傳統模式大幅削減了整體工程量和資金投入,實現了當前農村現狀下的污水治理收益最大化。
該項目一期工程計劃投資1600余萬元,5個小型污水處理站建成后,不僅能收納13個試點村的生活污水,還能輻射惠及周邊完成農村改廁工程的157個村,可實現對農村生活污水的無害化、資源化、集中化、便捷化處置,受益群眾達8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