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生態環境系統“轉作風樹形象講擔當促發展”活動中,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提出扎實推進“四項改革”、建設智慧環保體系的工作目標,衡水市以信息化改革為突破口,加速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創新性探索衡水智慧環保之路。
時代之問,如何做好“小地方的大文章”
2020下半年以來,通過全面摸底調研,發現在衡水市生態環境系統存在著業務系統繁雜,各類平臺林立,不同種類、不同渠道的業務數據難以聯動共享的問題,僅市局層面就同時運行著20余個業務系統,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系統內部普遍面臨著環境執法力量不足、基層執法人員素質不高、環境污染精準溯源難、環境監管人情干擾、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空置等一些突出問題。面對著人員、編制、資金等方面的諸多限制,如何走出一條適應衡水市發展現狀的環保道路,成為擺在衡水環保人面前的時代問卷。
面對時代之問,在黨和國家大力倡導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市局與廳黨組提出的信息化改革思路不謀而合,也把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改革為突破口,大力推進系統和數據的融合,將探索與實踐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作為破解以上難題的關鍵一招。
衡水之答,描繪科技環保發展的宏偉藍圖
在現實工作壓力和改革爭先的雙重動因下,按照技術先行的實施策略,全力推進指揮中心的軟硬件建設。2020下半年以來,衡水市局籌措資金,重組項目先后投資了400余萬元,全力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
目前,在硬件建設上,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占地200平米,設置有300寸的作戰指揮屏幕和24個操作工位,實行大屏指揮作戰與人工坐席值守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在各縣市區配套建設了13個分指揮中心,選聘了5500余名環境監管網格員,可以實現中心與分中心之間、中心與網格員之間的實時視頻指揮調度。
在軟件開發上,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平臺已完成對局內21個分散獨立的業務系統的全面整合,基本建成了以全市162個空氣監測站、261套秸稈高點攝像頭、184家重點污染企業在線監測、313個施工工地揚塵監測、51家重點VOC企業監測、22個環境信訪渠、4套移動污染源監控系統為基礎的覆蓋全市的環境感知物聯網,同時應用GIS地理信息技術將相關監測信息匯總在數字地圖上,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一張圖”的線上管理模式。
在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上,經過反復論證,將工作中心定位于: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雙網格合一監管體系”為抓手,以“五步閉環監管機制”為重點,以統一指揮調度為核心的生態環境指揮調度體系,為衡水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信息化、數字化建設,貫徹科技環保理念,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跨越發展描繪出宏偉藍圖。
敢為人先,不斷摸索嘗試出的改革與創新
2021年以來,在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前期開發建設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摸索與反復嘗試,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全力推進了五項改革與創新舉措。
一是創新思路,優化頂層設計,推進機構改革。在生態委辦工作框架下,通過整合編制,抽調相關業務人員,吸納三方公司、運維單位人員,成立了18人的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使之成為統籌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司令部”。同時,全市13個縣市區分別配套建設分中心,成為上傳下達,直接調度網格人員工作成效的“作戰室”。二是依托科技創新,推進系統整合與數據融合。通過技術手段,全面整合局內分散獨立的業務系統,將大氣、水、土、車、塵、固等相關環境監管數據通過GIS地理信息技術形成“生態環境保護一張圖”的線上管理模式,統籌全市的生態環境信息數據,實現對當前環境運行狀況的大數據分析。三是探索工作機制創新,建立“五步閉環監管機制”。依托開發的生態環境指揮調度平臺和“生態衡環”手機APP軟件以及將空氣站點指數監測、施工揚塵監測、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重點VOC企業監測、工業企業分表計電等業務流程納入市縣聯動的指揮交辦工作體系,從而實現從“實時監測”到“超標報警”到“數據分析”到“指揮調度”最后到“審核反饋”的線上管理工作機制。四是實踐監管體系創新,打造“雙網格合一監管體系”。為充分調動鄉村等基層網格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壓實屬地環境監管責任,將側重環境日常巡查工作的“鄉村環境網格人員”與側重環境監管執法工作的“生態環境系統網格人員”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有機融合,打造了以全市的5500名網格員隊伍為核心,統領全市24000余名網格人員隊伍的環境監管體系。五是推動監管工具創新,高標準推進市縣聯動的指揮調度能力建設。為保障生態環境指揮體系的高效運轉,依托新技術、新手段,為生態環境指揮中心配備了視頻通訊、高點視頻監控、衛星定位、無人機互聯等工具手段,確保了指揮中心能夠實時與基層網格視頻互聯,利用技術手段統籌調度指揮上萬人的網格監管隊伍。
雙向發力,探索實踐智慧環保的衡水之路
廳黨組印發的《河北省智慧環保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為全省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改革方向,下一步衡水市生態環境局將在廳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擔當作為、奮勇爭先,在保障全省大氣環境綜合監管指揮調度平臺建設和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兩個方向持續發力。一方面,依托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前期建設成果,參照《關于建立河北省大氣環境綜合監管指揮調度平臺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的新的工作要求,在原有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補齊相關監測設備短板,對環境監測能力、數據整合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先行先試,為全省生態環境指揮調度體系建設總結經驗;另一方面,按照《河北省智慧環保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要求,不忘初心,以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為中心,按照既定目標,不斷推進生態環境智慧監管手段的提質增效,從軟硬件建設上、從體制機制改革上、從科技創新應用上繼續精進,最終實現“按照一張藍圖,錘煉一支隊伍,打造一套機制,走出一條改革創新道路”的目的。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衡水市加快建設生態環境指揮中心推進智慧環保
來源:衡水 時間:2021-10-18
在全省生態環境系統“轉作風樹形象講擔當促發展”活動中,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提出扎實推進“四項改革”、建設智慧環保體系的工作目標,衡水市以信息化改革為突破口,加速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創新性探索衡水智慧環保之路。
時代之問,如何做好“小地方的大文章”
2020下半年以來,通過全面摸底調研,發現在衡水市生態環境系統存在著業務系統繁雜,各類平臺林立,不同種類、不同渠道的業務數據難以聯動共享的問題,僅市局層面就同時運行著20余個業務系統,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系統內部普遍面臨著環境執法力量不足、基層執法人員素質不高、環境污染精準溯源難、環境監管人情干擾、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空置等一些突出問題。面對著人員、編制、資金等方面的諸多限制,如何走出一條適應衡水市發展現狀的環保道路,成為擺在衡水環保人面前的時代問卷。
面對時代之問,在黨和國家大力倡導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市局與廳黨組提出的信息化改革思路不謀而合,也把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改革為突破口,大力推進系統和數據的融合,將探索與實踐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作為破解以上難題的關鍵一招。
衡水之答,描繪科技環保發展的宏偉藍圖
在現實工作壓力和改革爭先的雙重動因下,按照技術先行的實施策略,全力推進指揮中心的軟硬件建設。2020下半年以來,衡水市局籌措資金,重組項目先后投資了400余萬元,全力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
目前,在硬件建設上,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占地200平米,設置有300寸的作戰指揮屏幕和24個操作工位,實行大屏指揮作戰與人工坐席值守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在各縣市區配套建設了13個分指揮中心,選聘了5500余名環境監管網格員,可以實現中心與分中心之間、中心與網格員之間的實時視頻指揮調度。
在軟件開發上,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平臺已完成對局內21個分散獨立的業務系統的全面整合,基本建成了以全市162個空氣監測站、261套秸稈高點攝像頭、184家重點污染企業在線監測、313個施工工地揚塵監測、51家重點VOC企業監測、22個環境信訪渠、4套移動污染源監控系統為基礎的覆蓋全市的環境感知物聯網,同時應用GIS地理信息技術將相關監測信息匯總在數字地圖上,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一張圖”的線上管理模式。
在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上,經過反復論證,將工作中心定位于: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雙網格合一監管體系”為抓手,以“五步閉環監管機制”為重點,以統一指揮調度為核心的生態環境指揮調度體系,為衡水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信息化、數字化建設,貫徹科技環保理念,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跨越發展描繪出宏偉藍圖。
敢為人先,不斷摸索嘗試出的改革與創新
2021年以來,在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前期開發建設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摸索與反復嘗試,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全力推進了五項改革與創新舉措。
一是創新思路,優化頂層設計,推進機構改革。在生態委辦工作框架下,通過整合編制,抽調相關業務人員,吸納三方公司、運維單位人員,成立了18人的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使之成為統籌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司令部”。同時,全市13個縣市區分別配套建設分中心,成為上傳下達,直接調度網格人員工作成效的“作戰室”。二是依托科技創新,推進系統整合與數據融合。通過技術手段,全面整合局內分散獨立的業務系統,將大氣、水、土、車、塵、固等相關環境監管數據通過GIS地理信息技術形成“生態環境保護一張圖”的線上管理模式,統籌全市的生態環境信息數據,實現對當前環境運行狀況的大數據分析。三是探索工作機制創新,建立“五步閉環監管機制”。依托開發的生態環境指揮調度平臺和“生態衡環”手機APP軟件以及將空氣站點指數監測、施工揚塵監測、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重點VOC企業監測、工業企業分表計電等業務流程納入市縣聯動的指揮交辦工作體系,從而實現從“實時監測”到“超標報警”到“數據分析”到“指揮調度”最后到“審核反饋”的線上管理工作機制。四是實踐監管體系創新,打造“雙網格合一監管體系”。為充分調動鄉村等基層網格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壓實屬地環境監管責任,將側重環境日常巡查工作的“鄉村環境網格人員”與側重環境監管執法工作的“生態環境系統網格人員”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有機融合,打造了以全市的5500名網格員隊伍為核心,統領全市24000余名網格人員隊伍的環境監管體系。五是推動監管工具創新,高標準推進市縣聯動的指揮調度能力建設。為保障生態環境指揮體系的高效運轉,依托新技術、新手段,為生態環境指揮中心配備了視頻通訊、高點視頻監控、衛星定位、無人機互聯等工具手段,確保了指揮中心能夠實時與基層網格視頻互聯,利用技術手段統籌調度指揮上萬人的網格監管隊伍。
雙向發力,探索實踐智慧環保的衡水之路
廳黨組印發的《河北省智慧環保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為全省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改革方向,下一步衡水市生態環境局將在廳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擔當作為、奮勇爭先,在保障全省大氣環境綜合監管指揮調度平臺建設和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兩個方向持續發力。一方面,依托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前期建設成果,參照《關于建立河北省大氣環境綜合監管指揮調度平臺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的新的工作要求,在原有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補齊相關監測設備短板,對環境監測能力、數據整合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先行先試,為全省生態環境指揮調度體系建設總結經驗;另一方面,按照《河北省智慧環保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要求,不忘初心,以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為中心,按照既定目標,不斷推進生態環境智慧監管手段的提質增效,從軟硬件建設上、從體制機制改革上、從科技創新應用上繼續精進,最終實現“按照一張藍圖,錘煉一支隊伍,打造一套機制,走出一條改革創新道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