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省生態環境廳和滄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滄州市以“一年一個臺階”的速度和力度持續推動全市水環境質量改善。據生態環境部監測總站反饋數據:1-10月份,滄州市地表水14個國考斷面“全部實現消除Ⅴ類”目標,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28.6%,同比提高5.5個百分點;10月份全市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42.8%。
一、引蓄并重持續增加水環境容量。一是大力實施生態補水。通過引江、引黃等線路,引調水量8億立方米以上,南運河實現全線貫通,子牙河、子牙新河納入常態化補水河道,補水河長延長至151公里。二是加強蓄水能力建設。投資28.82億元,實施“萬塘千渠百河”水系連通工程,已開工項目60個,連通全市143條河、817條渠、9203座坑塘,可增加蓄水能力3億立方米以上。
二、控源截污全面強化綜合治理。一是強化工業源治理。開展工業水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加強對18個縣(市、區)594家河流溝渠沿線工業企業的監管。全市18家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進一步實施工業企業入園升規技改三年行動計劃;44座污水處理廠全部完成準Ⅴ類提標,其中27座提標至準Ⅳ類。二是強化生活源治理。中心城區累計改造雨污分流管網610余公里、清淤管網110余公里,封堵私接排口489處,有效解決汛期雨污混排問題。累計完成2421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5686個村莊生活污水得到無害化處置,全市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實現全覆蓋。三是強化農業源治理。全市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配建率繼續保持100%,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1.97%,10個綠色防控示范區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
三、工程建設不斷夯實治水基礎。督導各縣(市、區)累計投入7億余元,建成97個河流治理或管控工程。強化河流岸線管控,排查解決河湖問題70處,劃定生態緩沖帶46個。以項目建設推動水生態環境持續提升,計劃投資3.28億元實施11個排水水質提升工程、投資1.99億元實施19個重要匯水支流水質改善工程、投資2.33億元實施6個河流綜合治理項目。大運河滄州段全線216公里實施水系治理、污染防治等,打造綠色生態長廊,南運河市區段獲評全省優美河湖。
四、多措并舉健全完善長效機制。一是常態化開展水質監測。整合全市水質自動站監測數據,形成系統科學的監測監控網絡,定期監測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斷面,及時掌握河流水質狀況。二是進一步強化目標管理。印發《滄州市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情況月度通報排名和獎懲問責制度》,將斷面達標率、斷面優良比例、入河排污口達標率納入月度排名考核,向地方政府精準傳導壓力。三是推動河湖長制落地落實。編發水質周報,每周向市、縣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及河長通報水質狀況,推動各級河長履職盡責。四是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積極通過“雙微”平臺、門戶網站發布水生態環境保護信息,組織開展民間巡河護河志愿服務活動,逐步形成全民參與治水的濃厚氛圍。
下一步,滄州市將始終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更加突出“三水統籌”、穩中求進,著力夯實基礎、提升質效,推動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行穩致遠,更好服務滄州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