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千年大計”,從基本理念、重大地位、戰略縱深和體制保障4方面夯實了基礎,奠定了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格局。
第一,深化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我們黨關注和重視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生態規律,并將其寫入黨綱黨章,是執政黨執政理念的飛躍和升華。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們黨就提出,環境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20世紀90年代,提出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強調了環境問題與經濟建設同步走的基本策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環境保護提升擴展到生態文明的高度,豐富了環境保護的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濃墨重彩。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基礎上加上了“美麗”二字,把美麗中國與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報告中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增加了一個“草”字,體現了黨中央對自然共同體的認識更加完整;報告中提出“物耗”,將降低資源消耗進一步細化為降低能耗、物耗,顯示出我國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工作將進一步細化;報告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之一,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開辟了更廣闊的國際政治視野。
第二,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地位。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政治判斷,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也凸顯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在解決當前國內主要矛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中國奇跡”。然而,粗放的發展方式也使我國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沉重代價,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成為國家發展的短板,環境污染成為人民生活的痛點。過去人們盼溫飽、求生存,現在則是盼環保、求生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呼吁生態文明建設勇挑重任,黨中央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產生原因及解決路徑的重大判斷和部署,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國家策略的制定與實施必須基于社會的主要矛盾,深刻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有助于把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緊缺等問題放在全局發展中統籌考慮、妥善解決。
第三,拓展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縱深。
十九大報告提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國土資源、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各個層面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縱深進一步推進。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源頭,也是事半功倍的有力舉措。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的劃定。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舉措。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方案,包括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是其應有之義,更是推進生態文明進程中需要關注的重大環節。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只有在全社會形成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并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踐行,才能真正形成壓倒性態勢。當前,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習慣必須向綠色消費轉變,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正是踐行這一理念的有效渠道。
第四,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體制保障。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這是從組織層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保障最為關鍵的步驟,也是最根本的環節。
總體來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展相對較快,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比如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還處于試點階段,確權難度很大。同時,整合體制機制改革的難度也比較大,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中,部門職責交叉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必須把握住源頭,實現政策的統一協調。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正是破題之所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楊智明:十九大奠定了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來源: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 時間:2017-11-09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千年大計”,從基本理念、重大地位、戰略縱深和體制保障4方面夯實了基礎,奠定了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格局。
第一,深化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我們黨關注和重視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生態規律,并將其寫入黨綱黨章,是執政黨執政理念的飛躍和升華。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們黨就提出,環境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20世紀90年代,提出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強調了環境問題與經濟建設同步走的基本策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環境保護提升擴展到生態文明的高度,豐富了環境保護的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濃墨重彩。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基礎上加上了“美麗”二字,把美麗中國與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報告中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增加了一個“草”字,體現了黨中央對自然共同體的認識更加完整;報告中提出“物耗”,將降低資源消耗進一步細化為降低能耗、物耗,顯示出我國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工作將進一步細化;報告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之一,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開辟了更廣闊的國際政治視野。
第二,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地位。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政治判斷,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也凸顯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在解決當前國內主要矛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中國奇跡”。然而,粗放的發展方式也使我國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沉重代價,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成為國家發展的短板,環境污染成為人民生活的痛點。過去人們盼溫飽、求生存,現在則是盼環保、求生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呼吁生態文明建設勇挑重任,黨中央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產生原因及解決路徑的重大判斷和部署,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國家策略的制定與實施必須基于社會的主要矛盾,深刻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有助于把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緊缺等問題放在全局發展中統籌考慮、妥善解決。
第三,拓展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縱深。
十九大報告提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國土資源、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各個層面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縱深進一步推進。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源頭,也是事半功倍的有力舉措。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的劃定。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舉措。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方案,包括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是其應有之義,更是推進生態文明進程中需要關注的重大環節。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只有在全社會形成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并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踐行,才能真正形成壓倒性態勢。當前,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習慣必須向綠色消費轉變,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正是踐行這一理念的有效渠道。
第四,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體制保障。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這是從組織層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保障最為關鍵的步驟,也是最根本的環節。
總體來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展相對較快,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比如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還處于試點階段,確權難度很大。同時,整合體制機制改革的難度也比較大,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中,部門職責交叉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必須把握住源頭,實現政策的統一協調。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正是破題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