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省委九屆六次全會提出,要打好污染防治的硬仗,努力打造生態環境支撐區,加快建設新時代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環保部門要牢記使命擔當,強化法治思維,敢于執法亮劍,堅決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不斷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良好優美生態環境新期待。
牢固樹立法治思維,讓依法保護環境成為環保部門的精神信仰
近年來,我國、我省環境法治建設都在不斷深入,從《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修訂,到“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規范性文件的出臺,環境立法取得明顯進展;從執法思路由督企為主轉向督企和督政并重,到創新查封扣押、按日計罰等執法手段,環境執法已邁入新的階段;從出臺環境保護“兩高”司法解釋,到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銜接機制,環境司法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些都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形成了一定震懾。
但是,在具體實踐中,環保領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仍然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對于環保部門來說,首先要強化法治信仰,樹立法治思維,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發揮制度和法治的引導、規制等功能,規范各類開發、利用、保護活動,讓環境法治為環保工作保駕護航。
加大改革推進力度,探索建立權威高效的環境執法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作為全國試點省份,我省率先開展了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各市環保局實行以省環保廳為主的雙重管理,縣(市、區)級環保局調整為市級環保局的派出分局,跨區域設立六個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設立省駐市環境監測機構,為實施全省范圍內大規模、立體化作戰打下了堅實基礎。一是整合環境執法力量。建立高效運行體制、指揮體制,統籌使用省市縣環境監測監察執法人員,形成上下貫通、協調聯動、整體作戰的執法體系,提高協同作戰能力。進一步完善省市縣鄉村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推動環境監管關口前移、觸角向下延伸,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二是改進執法手段。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綜合協調政府、部門、司法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強化環境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聯動,建立環保、公安聯合執法機制,推行集中式、交叉式、點穴式、突擊式執法,嚴格執行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行政拘留等法規制度,打出執法監管的“組合拳”。三是加強科技執法。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指揮平臺,健全省、市、縣、鄉、企業五級監測體系,推進鄉鎮及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空氣質量監測全覆蓋,在重點河流建設出入境水質自動監測站,強化無人機、遙感衛星等科技手段運用,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管控模式。
努力提高執法本領,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環保鐵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領導干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做好環境執法工作,必須要全面增強執法本領。要加強執法人員的學習培訓。嚴格執行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堅持做好人員培訓和考核上崗工作,開展全員業務大輪訓大練兵。根據不同分工,分別開展通用法律知識、專門法律知識等專題培訓等,探索執法人員分行業培訓。加強實戰鍛煉,提高執法隊伍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強化對案件違法規律的分析研究。充分運用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測、監督性監測、衛星遙感等數據以及企業自行監測、申報數據等資料,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手段,加強對有關監測數據、統計數據分析研究,把握違法案件發展趨勢,掌握違法案件發案規律,加強檢查針對性,控制和減少違法案件,降低執法成本,提高行政執法效果。提高調查取證能力。強化證據意識,發現證據后及時進行提取、固定,確保證據內容和形式符合法律法規要求。規范調查取證行為,認真聽取當事人的陳述,依法制作詢問筆錄、現場筆錄、勘驗筆錄等法律文書,堅決禁止以不正當手段收集證據。增強證據的分析和運用能力,對案件證據進行科學的梳理整合,使證據內容前后一致、不同證據間相互印證,形成完整證據鏈,提高證據證明力。增強執行力。建立科學的執行力績效管理體系,培育令行禁止、雷厲風行的執行文化,推動實現環保執法隊伍思想作風、業務能力和專業水準的大提升,著力打造一支對黨忠誠、紀律嚴明、精干內行、能打硬仗的環保鐵軍。
敢于執法亮劍,不斷提高環境執法威懾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對環境污染、破壞生態“零容忍”,堅持最嚴格的環境執法,是我省環保執法隊伍一貫努力的方向。全省環保系統持續開展“利劍斬污”等專項行動,破獲了一批環境違法犯罪案件,特別是自2017年9月,開展了四輪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專項督察和執法檢查,統籌省市縣三級監測監察執法力量,抽調近1400人,成立11個督察組、155個執法組、21個監測組,采取混合編組、異地執法、交叉執法的方式,運用督查、交辦、復查、問責“四步法”,開展督察執法,共檢查企業(點位)7.3萬個,查處環境問題1.89萬個,查辦違法案件2215起,依法取締關停企業386家,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279人,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環境問題難題,切實提升了企業環境法治意識和污染治理責任擔當,推動了全省環境質量的改善。2017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6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比2013年下降40%,超額完成大氣“國十條”確定的較2013年下降25%的目標任務,其中10月1日至12月31日,全省PM2.5平均濃度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秋冬季空氣質量為五年來最好,人民群眾感受度明顯好于往年;全省納入國家考核的74個地表水斷面中,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43.24%,劣Ⅴ類比例35.14%,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考核目標。
數據彰顯著環境執法的威懾力和實效,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初戰告捷。但是也要看到,我省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既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環境保護大有作為的歷史性窗口期和戰略性機遇期,只有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將依法保護環境的思路貫徹環保工作的始終,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建設美麗河北的目標才能加快實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河北法制報:強化法治思維 敢于執法亮劍 以環境執法新成效助力美麗河北建設
來源: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 時間:2018-01-1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省委九屆六次全會提出,要打好污染防治的硬仗,努力打造生態環境支撐區,加快建設新時代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環保部門要牢記使命擔當,強化法治思維,敢于執法亮劍,堅決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不斷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良好優美生態環境新期待。
牢固樹立法治思維,讓依法保護環境成為環保部門的精神信仰
近年來,我國、我省環境法治建設都在不斷深入,從《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修訂,到“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規范性文件的出臺,環境立法取得明顯進展;從執法思路由督企為主轉向督企和督政并重,到創新查封扣押、按日計罰等執法手段,環境執法已邁入新的階段;從出臺環境保護“兩高”司法解釋,到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銜接機制,環境司法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些都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形成了一定震懾。
但是,在具體實踐中,環保領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仍然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對于環保部門來說,首先要強化法治信仰,樹立法治思維,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發揮制度和法治的引導、規制等功能,規范各類開發、利用、保護活動,讓環境法治為環保工作保駕護航。
加大改革推進力度,探索建立權威高效的環境執法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作為全國試點省份,我省率先開展了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各市環保局實行以省環保廳為主的雙重管理,縣(市、區)級環保局調整為市級環保局的派出分局,跨區域設立六個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設立省駐市環境監測機構,為實施全省范圍內大規模、立體化作戰打下了堅實基礎。一是整合環境執法力量。建立高效運行體制、指揮體制,統籌使用省市縣環境監測監察執法人員,形成上下貫通、協調聯動、整體作戰的執法體系,提高協同作戰能力。進一步完善省市縣鄉村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推動環境監管關口前移、觸角向下延伸,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二是改進執法手段。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綜合協調政府、部門、司法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強化環境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聯動,建立環保、公安聯合執法機制,推行集中式、交叉式、點穴式、突擊式執法,嚴格執行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行政拘留等法規制度,打出執法監管的“組合拳”。三是加強科技執法。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指揮平臺,健全省、市、縣、鄉、企業五級監測體系,推進鄉鎮及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空氣質量監測全覆蓋,在重點河流建設出入境水質自動監測站,強化無人機、遙感衛星等科技手段運用,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管控模式。
努力提高執法本領,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環保鐵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領導干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做好環境執法工作,必須要全面增強執法本領。要加強執法人員的學習培訓。嚴格執行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堅持做好人員培訓和考核上崗工作,開展全員業務大輪訓大練兵。根據不同分工,分別開展通用法律知識、專門法律知識等專題培訓等,探索執法人員分行業培訓。加強實戰鍛煉,提高執法隊伍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強化對案件違法規律的分析研究。充分運用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測、監督性監測、衛星遙感等數據以及企業自行監測、申報數據等資料,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手段,加強對有關監測數據、統計數據分析研究,把握違法案件發展趨勢,掌握違法案件發案規律,加強檢查針對性,控制和減少違法案件,降低執法成本,提高行政執法效果。提高調查取證能力。強化證據意識,發現證據后及時進行提取、固定,確保證據內容和形式符合法律法規要求。規范調查取證行為,認真聽取當事人的陳述,依法制作詢問筆錄、現場筆錄、勘驗筆錄等法律文書,堅決禁止以不正當手段收集證據。增強證據的分析和運用能力,對案件證據進行科學的梳理整合,使證據內容前后一致、不同證據間相互印證,形成完整證據鏈,提高證據證明力。增強執行力。建立科學的執行力績效管理體系,培育令行禁止、雷厲風行的執行文化,推動實現環保執法隊伍思想作風、業務能力和專業水準的大提升,著力打造一支對黨忠誠、紀律嚴明、精干內行、能打硬仗的環保鐵軍。
敢于執法亮劍,不斷提高環境執法威懾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對環境污染、破壞生態“零容忍”,堅持最嚴格的環境執法,是我省環保執法隊伍一貫努力的方向。全省環保系統持續開展“利劍斬污”等專項行動,破獲了一批環境違法犯罪案件,特別是自2017年9月,開展了四輪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專項督察和執法檢查,統籌省市縣三級監測監察執法力量,抽調近1400人,成立11個督察組、155個執法組、21個監測組,采取混合編組、異地執法、交叉執法的方式,運用督查、交辦、復查、問責“四步法”,開展督察執法,共檢查企業(點位)7.3萬個,查處環境問題1.89萬個,查辦違法案件2215起,依法取締關停企業386家,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279人,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環境問題難題,切實提升了企業環境法治意識和污染治理責任擔當,推動了全省環境質量的改善。2017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6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比2013年下降40%,超額完成大氣“國十條”確定的較2013年下降25%的目標任務,其中10月1日至12月31日,全省PM2.5平均濃度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秋冬季空氣質量為五年來最好,人民群眾感受度明顯好于往年;全省納入國家考核的74個地表水斷面中,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43.24%,劣Ⅴ類比例35.14%,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考核目標。
數據彰顯著環境執法的威懾力和實效,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初戰告捷。但是也要看到,我省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既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環境保護大有作為的歷史性窗口期和戰略性機遇期,只有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將依法保護環境的思路貫徹環保工作的始終,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建設美麗河北的目標才能加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