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以“形成新形象、建設新功能、發展新產業、聚集新人才、構建新機制”為抓手,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各項工作,雄安新區畫卷徐徐鋪展。部分片區雛形初步顯現,數字智能城市建設不斷推進,高端高新產業與科技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未來之城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
2021年1-9月,雄安新區固定資產投資在2020年增長655.2%的基礎上,繼續保持37.5%的同比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 15.7%;測算地區生產總值經增長15.9%,雄安已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
聚焦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一“牛鼻子”
加速集聚高端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資源
雄安新區銘記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的職責。認真落實“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再開工建設”的要求,扎實推進政策規劃制定工作。努力加速集聚高端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資源,推動新區高質量建設。
一是設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務中心,緊密銜接中央協同辦“9+3”疏解政策,圍繞用地保障、住房保障等10個方面,研究起草雄安新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一攬子”配套政策,保障疏解企業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二是研究細化疏解項目布局及落地流程,緊跟中央疏解清單出臺情況,開通項目落地“一條龍”綠色通道,以“一個項目、一個團隊、一套方案、一跟到底”的服務機制,“店小二”“保姆式”的服務理念,保障首批中央疏解清單項目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以及中證商品指數等代表性企業落地,中央企業在雄安新區設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分支機構100余家,形成良好的集聚帶動效應。
三是開放式、市場化推動實施片區綜合開發,推進啟動區、雄安站樞紐片區、容東片區市場化項目洽談,積極對接大型央企、國企,成功引入招商局、中交集團、中電建、中鐵建等參與片區開發建設。持續強化產業項目“生命線”理念,不斷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在重點片區聚集。
四是加快金融資源集聚區建設,推進中關村科技園、互聯網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中石化資本、華融基金等已注冊設立的市場主體加快產業導入,形成產業活力。設立區塊鏈實驗室IPv6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率先完成并應用國內首個城市級區塊鏈底層操作系統,打造集知識和產業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提升。
聚焦打造高質量發展全國樣板
推動部分重點片區維形初步顯現
雄安新區合理謀劃城市建設布局,嚴格按規劃高水平高質量統籌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創建數字智能之城,加速雄安新區智能感知體系建設,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智能城市。
一是加快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榮烏高速新線、京德高速公路一期建成通車,外圍骨干交通網4條高速、3條國省道全部建成,“四縱三橫”對外高速公通路骨干路網全面形成。
二是城市風貌顯著提升,精心實施雄安新區主要交通廊道沿線環境整治提升工程、老縣城改造項目,“精致細膩、整潔有序”的城市形象初步顯現。堅持成片開發、混合開發、融合開發,嚴格按規劃高水平高質量統籌重點項目建設,全力推進、點面開花。容東片區作為新區首個集中建成區即將投入使用,首批安置住房正在開展現場搖號工作,百姓對未來生活充滿希冀。容西、雄東、昝崗等片區已進入穩定開發期,啟動區、起步區重點項目有序建設,雄安高鐵站開通運營,京雄城際用時2年建成通車,防洪、排澇、路網、橋梁、綠化等基礎設施工程齊頭并進,形成了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建設局面,逐步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三是加快建設智能城市,建立涵蓋3大類12方面200余項標準的智能城市建設標準體系框架,印發實施22 項智能城市標準成果。以“一中心四平臺”為核心搭建完成智能城市基礎框架,基礎平臺、體系架構、協同運行機制基本成熟,多項關鍵技術實現創新突破。
四是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部署開通5G基站1668個,實現縣城城區、白洋淀景區、交通干線等重點場景區域的5G連續覆蓋,單用戶下載峰值速率與京、滬、深等地峰值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結合道路工程建設,同步部署建設數字化道路153公里。建設未來城市創新中心、智能交通示范區等創新示范平臺,打造數字產業創新基地,探索建設智能高效宜居新型城市。
聚焦抓好白洋淀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
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
雄安新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白洋淀的保護要做到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的重要批示精神,堅決扛起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全力攻堅克難、狠抓落實,推動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一是推動制定出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條例獲河北省人代會全票通過,并得到全國人大充分肯定。統籌城水林田淀系統治理,白洋淀流域綜合治理和淀區污染治理扎實推進,初步建成以白洋淀為中心的水環境質量智慧監測監控體系,謀劃實施系列白洋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開展引黃、引江、引上游水庫、引再生水等多水源生態補水,截至9月底累計向白洋淀補水約23.8億立方米,深入推進鐵腕治污,白洋淀總體水質達到Ⅳ類標準并穩步提升,達到十年來最好水平,“華北之腎”功能加快恢復。加快綠色空間建設,千年秀林累計造林44.8萬畝,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2%。
二是建設綠色能源體系,加快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研究制定雄安新區碳達峰行動方案和重點領域專項實施方案,構建以接受區外清潔電力為主、區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為輔的綠色低碳供電方式,穩步推進“無煤區”及“無石化能源區”建設,充分挖掘雄安新區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加快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在全國率先劃定移動源污染物低排放控制區,構建體現雄安特色的“無廢城市”指標體系,全面提升雄安新區生態環境質量。
聚焦改革創新和擴大開放
加快建立體制機制新高地
新區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零跑腿、不見面、智能審、無人批”的政務服務模式,實現政務服務事項95%以上網上辦理。
一是開發建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企業創新發展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企業支持政策“不見面審批,零跑腿通辦”。建立區塊鏈資金支付系統,強化從投資評審、預算安排、資金支付到資產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實現財政資金穿透式支付。持續深化審批制度改革,上線項目審批區塊鏈系統,實現審批過程規范化、流程線上化、審批智能化。
二是深入落實“三集中、三到位、三個一”,全面實行會議集體審議決策、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函、設計方案審查意見函、施工意見登記函“一會三函”審批制度,“三函”辦理時限壓縮至14個工作日。
三是推動出臺《河北雄安新區條例》,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積極穩妥推進管理體制創新,全力配合推進雄安新區向城市管理體制過渡重點工作,推動設立雄安新區人大、政協工作機構,探索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新路徑。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進中國(河北)自貿試驗區雄安片區建設,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首創3項案例上報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
四是積極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成首個跨境電商產業園和首個跨境電商進出口監管場所,推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起步。推進綜合保稅區項目規劃建設,深化完善綜合保稅區項目設立方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長城網】:雄安新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 打造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示范區
來源:冀云客戶端 時間:2022-01-23
雄安新區以“形成新形象、建設新功能、發展新產業、聚集新人才、構建新機制”為抓手,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各項工作,雄安新區畫卷徐徐鋪展。部分片區雛形初步顯現,數字智能城市建設不斷推進,高端高新產業與科技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未來之城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
2021年1-9月,雄安新區固定資產投資在2020年增長655.2%的基礎上,繼續保持37.5%的同比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 15.7%;測算地區生產總值經增長15.9%,雄安已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
聚焦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一“牛鼻子”
加速集聚高端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資源
雄安新區銘記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的職責。認真落實“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再開工建設”的要求,扎實推進政策規劃制定工作。努力加速集聚高端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資源,推動新區高質量建設。
一是設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務中心,緊密銜接中央協同辦“9+3”疏解政策,圍繞用地保障、住房保障等10個方面,研究起草雄安新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一攬子”配套政策,保障疏解企業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二是研究細化疏解項目布局及落地流程,緊跟中央疏解清單出臺情況,開通項目落地“一條龍”綠色通道,以“一個項目、一個團隊、一套方案、一跟到底”的服務機制,“店小二”“保姆式”的服務理念,保障首批中央疏解清單項目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以及中證商品指數等代表性企業落地,中央企業在雄安新區設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分支機構100余家,形成良好的集聚帶動效應。
三是開放式、市場化推動實施片區綜合開發,推進啟動區、雄安站樞紐片區、容東片區市場化項目洽談,積極對接大型央企、國企,成功引入招商局、中交集團、中電建、中鐵建等參與片區開發建設。持續強化產業項目“生命線”理念,不斷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在重點片區聚集。
四是加快金融資源集聚區建設,推進中關村科技園、互聯網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中石化資本、華融基金等已注冊設立的市場主體加快產業導入,形成產業活力。設立區塊鏈實驗室IPv6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率先完成并應用國內首個城市級區塊鏈底層操作系統,打造集知識和產業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提升。
聚焦打造高質量發展全國樣板
推動部分重點片區維形初步顯現
雄安新區合理謀劃城市建設布局,嚴格按規劃高水平高質量統籌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創建數字智能之城,加速雄安新區智能感知體系建設,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智能城市。
一是加快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榮烏高速新線、京德高速公路一期建成通車,外圍骨干交通網4條高速、3條國省道全部建成,“四縱三橫”對外高速公通路骨干路網全面形成。
二是城市風貌顯著提升,精心實施雄安新區主要交通廊道沿線環境整治提升工程、老縣城改造項目,“精致細膩、整潔有序”的城市形象初步顯現。堅持成片開發、混合開發、融合開發,嚴格按規劃高水平高質量統籌重點項目建設,全力推進、點面開花。容東片區作為新區首個集中建成區即將投入使用,首批安置住房正在開展現場搖號工作,百姓對未來生活充滿希冀。容西、雄東、昝崗等片區已進入穩定開發期,啟動區、起步區重點項目有序建設,雄安高鐵站開通運營,京雄城際用時2年建成通車,防洪、排澇、路網、橋梁、綠化等基礎設施工程齊頭并進,形成了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建設局面,逐步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三是加快建設智能城市,建立涵蓋3大類12方面200余項標準的智能城市建設標準體系框架,印發實施22 項智能城市標準成果。以“一中心四平臺”為核心搭建完成智能城市基礎框架,基礎平臺、體系架構、協同運行機制基本成熟,多項關鍵技術實現創新突破。
四是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部署開通5G基站1668個,實現縣城城區、白洋淀景區、交通干線等重點場景區域的5G連續覆蓋,單用戶下載峰值速率與京、滬、深等地峰值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結合道路工程建設,同步部署建設數字化道路153公里。建設未來城市創新中心、智能交通示范區等創新示范平臺,打造數字產業創新基地,探索建設智能高效宜居新型城市。
聚焦抓好白洋淀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
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
雄安新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白洋淀的保護要做到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的重要批示精神,堅決扛起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全力攻堅克難、狠抓落實,推動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一是推動制定出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條例獲河北省人代會全票通過,并得到全國人大充分肯定。統籌城水林田淀系統治理,白洋淀流域綜合治理和淀區污染治理扎實推進,初步建成以白洋淀為中心的水環境質量智慧監測監控體系,謀劃實施系列白洋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開展引黃、引江、引上游水庫、引再生水等多水源生態補水,截至9月底累計向白洋淀補水約23.8億立方米,深入推進鐵腕治污,白洋淀總體水質達到Ⅳ類標準并穩步提升,達到十年來最好水平,“華北之腎”功能加快恢復。加快綠色空間建設,千年秀林累計造林44.8萬畝,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2%。
二是建設綠色能源體系,加快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研究制定雄安新區碳達峰行動方案和重點領域專項實施方案,構建以接受區外清潔電力為主、區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為輔的綠色低碳供電方式,穩步推進“無煤區”及“無石化能源區”建設,充分挖掘雄安新區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加快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在全國率先劃定移動源污染物低排放控制區,構建體現雄安特色的“無廢城市”指標體系,全面提升雄安新區生態環境質量。
聚焦改革創新和擴大開放
加快建立體制機制新高地
新區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零跑腿、不見面、智能審、無人批”的政務服務模式,實現政務服務事項95%以上網上辦理。
一是開發建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企業創新發展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企業支持政策“不見面審批,零跑腿通辦”。建立區塊鏈資金支付系統,強化從投資評審、預算安排、資金支付到資產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實現財政資金穿透式支付。持續深化審批制度改革,上線項目審批區塊鏈系統,實現審批過程規范化、流程線上化、審批智能化。
二是深入落實“三集中、三到位、三個一”,全面實行會議集體審議決策、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函、設計方案審查意見函、施工意見登記函“一會三函”審批制度,“三函”辦理時限壓縮至14個工作日。
三是推動出臺《河北雄安新區條例》,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積極穩妥推進管理體制創新,全力配合推進雄安新區向城市管理體制過渡重點工作,推動設立雄安新區人大、政協工作機構,探索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新路徑。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進中國(河北)自貿試驗區雄安片區建設,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首創3項案例上報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
四是積極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成首個跨境電商產業園和首個跨境電商進出口監管場所,推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起步。推進綜合保稅區項目規劃建設,深化完善綜合保稅區項目設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