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冀云客戶端
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專程前往白洋淀。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將來城市距離白洋淀這么近,應該留有保護地帶。要有嚴格的管理辦法,絕對不允許往里面排污水,絕對不允許人為破壞。
牢記總書記囑托,五年來,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復,水質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白洋淀水質已從劣Ⅴ類全面提升至Ⅲ類以上標準,首次步入了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劉冬梅在監測水質。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寒露剛過,正是秋涼。沿著白洋淀木棧道長廊,登上集翔臺極目遠眺,只見碧波萬頃、蘆草搖曳、水鳥翩躚,“華北明珠”白洋淀煥發新彩。
“今天剛測完水質,達標!”國慶假期,劉冬梅并沒有閑著,作為土生土長的安新人,今年是她做環境保護工作的第29個年頭,如今,她每周都會來到白洋淀國控點位及周邊采樣監測水質,實驗室里的數據會“說話”,這幾年,劉冬梅切身感受到,白洋淀一天天變得清澈。
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雄安新區發展的重要生態水體,新區設立以前,由于各種原因,白洋淀污染較為嚴重。為了改善修復白洋淀生態環境,近年來,白洋淀上游的保定20個縣(市、區)的污水處理廠,全部提標改造,排放水質達到地表Ⅲ類水的標準。在工業方面,取締了13000多個排污口。
為了解決生活污水入淀問題,安新縣在78個淀中村和淀邊村共建了89個農村污水處理站。劉冬梅介紹,這樣一來,老百姓的生活污水被全部收集起來,經過處理后的水再用作農田灌溉等資源化利用。
劉冬梅說,原來這里8個國控點,每個國控點采樣1瓶水,每月監測一次。“現在我們每周監測兩次,并且在每個國控點周邊進行采樣,每次采近40個水樣,確保數據科學準確。”
“雖然工作量成倍增加,但通過這幾年的努力,白洋淀的水質不斷提升,2021年白洋淀水質全域達到了Ⅲ類標準,進入了全國良好湖泊行列,我打心眼里高興!”劉冬梅自豪地說。
淀中村有了污水處理站
村委委員王亞威在清理河邊垃圾。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這幾年村里環境更美了,白洋淀的水更清了,生活越來越舒心。”今年38歲的王亞威,是雄安新區安新縣邵莊子村人,這些年,他親眼見證了白洋淀水質變化。
邵莊子村地處白洋淀中心地段,全村有500多戶,共1400多人,轄區水域面積大約兩千畝,是白洋淀有名的水鄉。近年來,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開展了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治理。
“在新區設立之前,村里環境臟亂差,垃圾到處堆放,新區設立以后,村里加大環境改造力度,現在的生活污水都接入了管網。”王亞威說,村里新建了2座大型污水處理站,日處理污水量200余噸。
“這兒便是我們的生活污水處理站,到目前為止,全村沒有一處旱廁,家用廁所全部接入管網,公共廁所全部實現水沖式管理,并安排專人負責保潔。”王亞威告訴記者。
白洋淀的水質好了,外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村民們抓住機會玩起了網絡直播。王亞威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村的網紅可不少,有直播銷售荷葉茶等特色產品的,有帶網友‘云游’白洋淀的,還有葦編線上教學的,總之村民們是實實在在享受到生態福利了。”
水產養殖戶化身環保志愿者
志愿者趙四仙為村民普及環保知識。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在村里沒走多遠,便看到了志愿者趙四仙。“以前的河水又黑又臭,你看看這水現在多么清澈啊!”趙四仙興奮地說。
趙四仙告訴記者,過去,她和當地許多村民一樣,在家門口白洋淀里搞水產養殖。三年前,為改善白洋淀水質,安新縣對域內的水產養殖進行全面清除。此后,趙四仙從水產養殖戶變成了白洋淀清潔員,負責清理水面垃圾。
趙四仙說,以前村民都會往水里倒垃圾,自己也不例外。“如今,人們的思想認識提高了,不少村民主動當了志愿者,像我這樣的志愿者,我們村還有百八十個。”
“我們每天都會有志愿者打掃街道衛生、打撈水里垃圾、宣傳環保知識。”趙四仙告訴記者:“每月的初一、十五我們還會為村里的老人包餃子,像我這個年齡,還能為家鄉做些事情,我感覺由衷地幸福。”
“如今,白洋淀環境越來越好,我們這些老年人結伴到河邊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鮮空氣,舒活舒活筋骨,心情非常舒暢。”趙四仙開心地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冀云客戶端:說說咱這兒的新變化 | 雄安新區白洋淀:水鄉人家幸福多
來源:長城網 時間:2022-10-12
2022年10月12日冀云客戶端
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專程前往白洋淀。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將來城市距離白洋淀這么近,應該留有保護地帶。要有嚴格的管理辦法,絕對不允許往里面排污水,絕對不允許人為破壞。
牢記總書記囑托,五年來,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復,水質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白洋淀水質已從劣Ⅴ類全面提升至Ⅲ類以上標準,首次步入了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劉冬梅在監測水質。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寒露剛過,正是秋涼。沿著白洋淀木棧道長廊,登上集翔臺極目遠眺,只見碧波萬頃、蘆草搖曳、水鳥翩躚,“華北明珠”白洋淀煥發新彩。
“今天剛測完水質,達標!”國慶假期,劉冬梅并沒有閑著,作為土生土長的安新人,今年是她做環境保護工作的第29個年頭,如今,她每周都會來到白洋淀國控點位及周邊采樣監測水質,實驗室里的數據會“說話”,這幾年,劉冬梅切身感受到,白洋淀一天天變得清澈。
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雄安新區發展的重要生態水體,新區設立以前,由于各種原因,白洋淀污染較為嚴重。為了改善修復白洋淀生態環境,近年來,白洋淀上游的保定20個縣(市、區)的污水處理廠,全部提標改造,排放水質達到地表Ⅲ類水的標準。在工業方面,取締了13000多個排污口。
為了解決生活污水入淀問題,安新縣在78個淀中村和淀邊村共建了89個農村污水處理站。劉冬梅介紹,這樣一來,老百姓的生活污水被全部收集起來,經過處理后的水再用作農田灌溉等資源化利用。
劉冬梅說,原來這里8個國控點,每個國控點采樣1瓶水,每月監測一次。“現在我們每周監測兩次,并且在每個國控點周邊進行采樣,每次采近40個水樣,確保數據科學準確。”
“雖然工作量成倍增加,但通過這幾年的努力,白洋淀的水質不斷提升,2021年白洋淀水質全域達到了Ⅲ類標準,進入了全國良好湖泊行列,我打心眼里高興!”劉冬梅自豪地說。
淀中村有了污水處理站
村委委員王亞威在清理河邊垃圾。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這幾年村里環境更美了,白洋淀的水更清了,生活越來越舒心。”今年38歲的王亞威,是雄安新區安新縣邵莊子村人,這些年,他親眼見證了白洋淀水質變化。
邵莊子村地處白洋淀中心地段,全村有500多戶,共1400多人,轄區水域面積大約兩千畝,是白洋淀有名的水鄉。近年來,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開展了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治理。
“在新區設立之前,村里環境臟亂差,垃圾到處堆放,新區設立以后,村里加大環境改造力度,現在的生活污水都接入了管網。”王亞威說,村里新建了2座大型污水處理站,日處理污水量200余噸。
“這兒便是我們的生活污水處理站,到目前為止,全村沒有一處旱廁,家用廁所全部接入管網,公共廁所全部實現水沖式管理,并安排專人負責保潔。”王亞威告訴記者。
白洋淀的水質好了,外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村民們抓住機會玩起了網絡直播。王亞威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村的網紅可不少,有直播銷售荷葉茶等特色產品的,有帶網友‘云游’白洋淀的,還有葦編線上教學的,總之村民們是實實在在享受到生態福利了。”
水產養殖戶化身環保志愿者
志愿者趙四仙為村民普及環保知識。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在村里沒走多遠,便看到了志愿者趙四仙。“以前的河水又黑又臭,你看看這水現在多么清澈啊!”趙四仙興奮地說。
趙四仙告訴記者,過去,她和當地許多村民一樣,在家門口白洋淀里搞水產養殖。三年前,為改善白洋淀水質,安新縣對域內的水產養殖進行全面清除。此后,趙四仙從水產養殖戶變成了白洋淀清潔員,負責清理水面垃圾。
趙四仙說,以前村民都會往水里倒垃圾,自己也不例外。“如今,人們的思想認識提高了,不少村民主動當了志愿者,像我這樣的志愿者,我們村還有百八十個。”
“我們每天都會有志愿者打掃街道衛生、打撈水里垃圾、宣傳環保知識。”趙四仙告訴記者:“每月的初一、十五我們還會為村里的老人包餃子,像我這個年齡,還能為家鄉做些事情,我感覺由衷地幸福。”
“如今,白洋淀環境越來越好,我們這些老年人結伴到河邊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鮮空氣,舒活舒活筋骨,心情非常舒暢。”趙四仙開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