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媒體播報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媒體播報

河北日報:新聞縱深|“無廢”鋼廠是怎樣煉成的

發布日期:2024-10-24 07:00 信息來源:河北日報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 閱讀提示

近日,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首鋼京唐公司”)的“無廢”生產模式,經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評定為“無廢企業”典型案例,成為全省唯一一個入選的鋼鐵企業案例。

“無廢”的概念原本僅限于對固體廢物的減排、處置、利用等。但在首鋼京唐公司,“無廢”體現在綠色生產的方方面面,包括固體廢物、廢氣以及廢水。

“工業三廢”如何在首鋼京唐公司“消失不見”廢物處置中用了哪些先進技術被處理過的廢物最后去了哪兒日前,記者來到這家“無廢”鋼廠一探究竟。

近日,在首鋼京唐公司鋅資源循環產線,工作人員正檢查設備運行情況。河北日報記者 王育民攝

能減的減

在源頭上實現減排降碳

秋季的渤海灣,碧空如洗。

藍,是渤海灣的主色調,也是渤海灣畔的首鋼京唐公司廠區最醒目的顏色——許多建筑物都頂著天藍色的“帽子”。

眼見為藍,但綠才是這里的底色。

“這些‘藍帽子’下面,是一個個封閉料場,從原料運輸環節我們就開始了潔凈生產。”9月30日,在首鋼京唐公司廠區,公司環境保護處綜合主管兼計劃管理魏金梅介紹。

在魏金梅看來,作為“無廢”鋼廠,必須在源頭上實現減排降碳,做到能減的盡量減。其中,要重點做好無組織排放和有組織排放兩方面的治理。

原料堆積、裝卸、傳送等環節產生的排放,被稱為無組織排放。和有組織排放相比,它具有排放源數量多、陣發性強、分布散、單源小、總量大等特點。

在無組織排放治理方面,首鋼京唐公司可謂“武裝到牙齒”:全面實施料場封閉項目,徹底解決原燃料及固廢物資裝卸、堆存無組織排放問題;建成總貯存能力14萬噸的20個燒結礦筒倉,杜絕燒結礦落地現象;擁有上料、返礦、物料輸送皮帶554條,完全滿足廠內大宗物料、返礦、返焦等密閉輸送需求……

治理生產環節產生的有組織排放,更是不能含糊。

在首鋼京唐公司冷軋作業部高強鍍鋅板成品庫,看著一卷卷打包好的鋼卷裝載上車,公司能源技術運行中心碳排放與能評管理高赫岐十分自豪:“這些用來制造高端汽車、家電的鋼材,原料里有50%用的是廢鋼。”

高赫岐介紹,廢鋼作為一種載能資源,其在煉鋼過程中的占比增加不但能節約大量的焦炭和原煤,還有助于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和廢水排放——研究顯示,每使用1噸廢鋼,可以節約0.4噸焦炭或1噸左右的原煤,比用鐵水節能60%、節水40%。

2023年以來,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首鋼京唐公司瞄準大廢鋼比連續生產持續攻關,并在今年上半年順利完成50%大廢鋼比7爐連澆生產,在低碳煉鋼技術上取得新突破。

廢鋼比上去了,碳排放較高的煉鐵環節也在不斷優化工藝。

3臺504平方米球團帶式焙燒機、2臺500平方米燒結機,配套3座5500立方米高爐……首鋼京唐公司獨創了55%以上的高比例球團冶煉技術,廢渣和碳排放量大大降低。

“高比例球團冶煉技術,就是要改善高爐的‘飲食結構’。”高赫岐打了個比方,高爐“吃進去”的是鐵礦石,“產出來”的是鐵水,用球團好“消化”、易“吸收”,按55%的比例計算,每煉一噸鐵水,碳排放量就能降低10%。

改良配餐還不夠,首鋼京唐公司還給高爐吃上了“健胃消食片”——開發高富氧冶煉技術,把更多氧氣吹到高爐的“肚子”里,幫助它更加充分地“消化吸收”。這樣一來,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得以進一步減少。

對鋼鐵企業而言,減排降碳永遠在路上。從北京石景山到河北曹妃甸,首鋼完成的絕不僅僅是一座鋼廠的搬遷,更是對綠色制造發展趨勢的引領和示范。

“在建廠之初,公司采用的環保標準就遠高于當時的國標。此后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嚴格,公司又將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線進一步下調,環保技術改造升級始終是進行時。”魏金梅說。

完成2000多項治理工作,累計投入環保治理資金42億元……如今,首鋼京唐公司高爐渣比從290kg/t降至222kg/t以下,除塵灰以及顆粒物排放降低20%,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河北省鋼鐵長流程環保績效A級企業。

近日,在首鋼京唐公司冷軋作業部高強鍍鋅板成品庫,運用大廢鋼比冶煉技術生產的鋼卷正等待裝車。河北日報記者王育民攝

能“吃”的“吃”

創新技術工藝讓廢棄物循環起來

行走在首鋼京唐公司廠區,印象最深的便是各式騰空而架的管線。

“這些有的是物料運輸連廊,有的是資源循環利用的通道。”首鋼京唐公司能源與環境部部長陳恩軍說。

超低排放不等于“零排放”,對于生產過程中不得不產生的廢棄物,如何處置

首鋼京唐公司的答案是:能“吃”的“吃”。

在陳恩軍看來,“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本著這一理念,他們創新技術工藝,讓廢棄物循環起來,把其中有用的元素進行提取,做到“吃干榨凈”。

煉鋼工序中,石灰起到為鋼水脫硫、脫磷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然而,這一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

變廢為寶,首鋼京唐公司建設了全國首例白灰窯尾氣二氧化碳回收項目,將回收的二氧化碳應用于轉爐吹煉。

“過去轉爐吹煉用的都是氮氣或氬氣,但效果卻不如用二氧化碳。”陳恩軍說,鋼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碳元素,二氧化碳可與其發生化學反應,讓鋼水更純。

在首鋼京唐公司辦公區,擺放著一款名為“海澄露”的瓶裝飲用水。喝上一口,甘洌清甜,查看瓶身卻發現,水源竟是渤海海水。

“這款飲用水是我們用海水淡化的,已通過國家機構檢測,我們職工日常都在飲用。”陳恩軍說。

眾所周知,鋼鐵企業是用水大戶,每生產1噸鋼大約需要消耗3噸淡水。

首鋼京唐公司靠吹沙造地建起廠區,沒有地下水源,也沒有完備的地表水輸送系統,煉鋼用水從哪里來

既然面朝大海,那就淡化海水。首鋼京唐公司的海水淡化工程幾乎與主體工程同時開工。

如今,首鋼京唐公司工業用水中七成來自海水淡化,每年可節約地表水2600萬噸。

焦化和冷軋是兩大用水環節,其產生的廢水因水質復雜,處理難度較大。

“我們采用‘分質處理、分質回用’的方法,配套建設焦化廢水處理站、冷軋廢水處理站和綜合污水處理站,實現工業廢水全部高效回用。”陳恩軍說。

對于焦化廢水,采用雙膜法深度處理,處理后的淡水用于循環冷卻水系統,達標排放的尾水用于燒結混料、煉鐵沖渣。冷軋廢水處理后,利用其含鹽量低的特點,采用耦合式鹽平衡的方式全部回收利用,實現全流程廢水零排放。

在首鋼京唐公司,水資源有自己的“小循環”,也融入“燃—熱—電—水—鹽”能源利用“大循環”。

陳恩軍介紹,公司的海水淡化項目應用了熱法海水淡化技術,運行所用的電能來自汽輪機發電,推動汽輪機的,則是冶金工序中燃氣燃燒產生的高溫煙氣。同時,熱法海水淡化產生的一次濃鹽水,是下游膜法海水淡化裝置的原料水,可被再次利用。

在這個“大循環”中,綜合能源轉化效率達81.5%。

廢水零排放,固廢“不出廠”。

對于鋼鐵企業來說,鋼渣處理是個難題,一般都會選擇堆至一角,打入“冷宮”。然而,首鋼京唐公司看中了鋼渣中豐富的鐵元素。

“我們建成了鋼渣輥壓熱悶產線,相當于把鋼渣碾碎放進‘高壓鍋’,變成更細小的顆粒,再通過‘吸鐵石’將里面的鐵選出,用于轉爐煉鋼。”陳恩軍說。

鍋爐渣、工業污泥、脫硫灰、粉煤灰、除塵灰、鋼渣、水渣……按照工業固廢的特點和用途,首鋼京唐公司根據“依法合規、全量處置、效益最大”原則,已形成固體廢物梯級利用體系,實現鋼鐵企業固體廢物全量處置,將鋼鐵企業工業固體廢物全部消納于廠內工業原料制造單元,助力實現企業資源增值、產業融合、協同降碳。

目前,首鋼京唐公司每年消納固廢100余萬噸,其中含鐵類、含鈣類固廢實現100%消納,含碳類固廢在高爐噴吹100%循環利用,燒結工序配加固廢比例達12%。

9月24日,首鋼京唐公司循環經濟中心研發管理室主任程崢明展示由冶金渣做成的工藝品。河北日報記者王育民攝

能賣的賣

將各種廢棄物“點廢成金”

鋼企不只賣鋼,還賣上了乙醇和飼料蛋白。這樣的“不務正業”,在首鋼京唐公司早已司空見慣。

在首鋼京唐公司廠區里,6個巨大的罐體看著與鋼鐵冶煉不太搭邊。

“這是北京首鋼朗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發酵罐,里面養著無數菌體,吃的是一氧化碳,產的是乙醇。”首鋼京唐公司循環經濟中心研發管理室主任程崢明說。

依托研發的氣體生物發酵技術,首鋼朗澤利用首鋼京唐公司冶金產生的尾氣,將一氧化碳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乙醇和飼料蛋白。

從消納到增值,首鋼京唐公司已進入廢棄物利用新階段——“點廢成金”,能賣則賣。

“我們正積極打造‘固廢不出廠、固廢產品占領更多市場’的發展模式。”程崢明介紹,通過“無廢細胞”建設,首鋼京唐公司推進全流程廢渣、塵泥等固體廢物高效回收,通過深加工、再利用、提價值,實現資源增值、產業融合、協同降碳。

對于首鋼京唐公司來說,循環經濟中心便是“無廢細胞”的“孵化器”。

2020年7月1日,循環經濟中心掛牌成立,設有研發管理室、運行管理室、營銷綜合室。中心利用鋼渣、水渣、粉煤灰等固廢資源,不斷開拓冶金固廢資源利用途徑。

皮帶機飛速運轉,攪拌機嗡嗡作響……在廠區東南角,低碳膠凝材料產線正有序生產。

“冶金渣和水泥在化學組成方面具有相似性,我們通過適當活化激發,將冶金渣制成膠凝材料,具備普通硅酸鹽水泥的功效。”該產線生產負責人趙濤說,如今,廠區內多條道路鋪設的都是自家產“新水泥”。

將冶金渣變為膠凝材料,既解決了固廢處理問題,又開辟出一條新賽道。

前不久,首鋼京唐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鋼鐵生產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項目正式啟動。

程崢明介紹,項目建設周期1年,將對現行節能、環保、固廢循環利用相關標準進行收集、整理、完善,構建包括生產工序能源管理、鋼鐵行業智能工廠能源管控、碳減排等在內的循環經濟標準體系。

鋼渣輥壓熱悶產線、水渣細磨產線、鋅資源循環產線……當前,首鋼京唐公司以冶金固廢資源跨行業綜合利用為目標,正不斷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機構的合作。

“我們積極向安徽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集智’,建立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固廢管理體系。”程崢明說,通過不斷研發,固廢新材料產品類型持續豐富,已包含全固廢膠凝材料、復合礦粉、盾粉、鋼渣粉(超細粉)、固廢基低碳混凝土、路基料、免燒磚等150多種新型材料產品,產品附加值從每噸幾元至數千元不等。

在程崢明辦公桌上,冶金渣做成的筆筒和花瓶擺在中間位置。“這是我們的新嘗試,待完成市場調研、時機成熟后,將打造一批固廢手工藝品,通過融入首鋼元素,把‘首鋼造’品牌叫得更響。”程崢明說。

記者手記

“環境包袱”也能是“綠色財富”

過去,鋼渣是鋼鐵企業難處理的廢棄物,如今卻變成供應下游生產的必需品。

鋼渣還是那些鋼渣,何以從“包袱”變為“財富”

在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能源與環境部部長陳恩軍看來,這是因為他們“跳出了鋼鐵看固廢”,找到了不同產業體系中的交集。

思路一新,遍地黃金。站在新視角,“環境包袱”也能是“綠色財富”。

一個綠色“密碼”,同樣能解鎖一座城市的轉型。

如今,唐山正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為核心,打造國內一流的廢棄物循環利用示范城市。

在灤南縣,粉煤灰變身新型建材陶瓷棉;在玉田縣,廢舊家電可用于鋼廠、鋁廠、銅廠等再生產;在豐南區,廢棄飲料瓶成為織布做衣的滌綸產品……一個個看似不同產業的“混搭”,構成了變廢為寶的生動圖景。

“無廢城市”建設,“循環”是關鍵詞。

唐山市發改委環資科科長胥戰海認為,循環利用體系就是將產業鏈進一步延伸、互補、閉合,這其中流動的看似是各種廢棄物,實則是寶貴資源。

唐山金利海生物柴油股份有限公司,將令人厭惡的地溝油視為生產生物柴油不可或缺的寶貝,年回收利用地溝油等廢棄油脂20萬噸,年生產生物柴油1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

灤南富瑞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把臭氣熏天的禽畜糞便變成并網發電的清潔能源,年處理禽畜糞便100萬噸,年實現沼氣發電5187.6萬千瓦時,碳減排達1.14萬噸;

…………

物盡其用,是對大自然饋贈的珍惜。據權威部門測算,每回收利用1萬噸廢舊物資,可節約原生資源4.12萬噸,節約能源1.4萬噸標準煤,可減少垃圾處理量6萬至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67萬噸、二氧化硫119噸、氮氧化物103噸。

當前,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正火熱開展,換下來的舊設備、舊產品何去何從

這對于城市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是一種考驗,對于城市轉型發展,開辟固廢產業新藍海,也是一個機遇。

文/本報記者 王育民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媒體播報

■ 閱讀提示

近日,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首鋼京唐公司”)的“無廢”生產模式,經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評定為“無廢企業”典型案例,成為全省唯一一個入選的鋼鐵企業案例。

“無廢”的概念原本僅限于對固體廢物的減排、處置、利用等。但在首鋼京唐公司,“無廢”體現在綠色生產的方方面面,包括固體廢物、廢氣以及廢水。

“工業三廢”如何在首鋼京唐公司“消失不見”廢物處置中用了哪些先進技術被處理過的廢物最后去了哪兒日前,記者來到這家“無廢”鋼廠一探究竟。

近日,在首鋼京唐公司鋅資源循環產線,工作人員正檢查設備運行情況。河北日報記者 王育民攝

能減的減

在源頭上實現減排降碳

秋季的渤海灣,碧空如洗。

藍,是渤海灣的主色調,也是渤海灣畔的首鋼京唐公司廠區最醒目的顏色——許多建筑物都頂著天藍色的“帽子”。

眼見為藍,但綠才是這里的底色。

“這些‘藍帽子’下面,是一個個封閉料場,從原料運輸環節我們就開始了潔凈生產。”9月30日,在首鋼京唐公司廠區,公司環境保護處綜合主管兼計劃管理魏金梅介紹。

在魏金梅看來,作為“無廢”鋼廠,必須在源頭上實現減排降碳,做到能減的盡量減。其中,要重點做好無組織排放和有組織排放兩方面的治理。

原料堆積、裝卸、傳送等環節產生的排放,被稱為無組織排放。和有組織排放相比,它具有排放源數量多、陣發性強、分布散、單源小、總量大等特點。

在無組織排放治理方面,首鋼京唐公司可謂“武裝到牙齒”:全面實施料場封閉項目,徹底解決原燃料及固廢物資裝卸、堆存無組織排放問題;建成總貯存能力14萬噸的20個燒結礦筒倉,杜絕燒結礦落地現象;擁有上料、返礦、物料輸送皮帶554條,完全滿足廠內大宗物料、返礦、返焦等密閉輸送需求……

治理生產環節產生的有組織排放,更是不能含糊。

在首鋼京唐公司冷軋作業部高強鍍鋅板成品庫,看著一卷卷打包好的鋼卷裝載上車,公司能源技術運行中心碳排放與能評管理高赫岐十分自豪:“這些用來制造高端汽車、家電的鋼材,原料里有50%用的是廢鋼。”

高赫岐介紹,廢鋼作為一種載能資源,其在煉鋼過程中的占比增加不但能節約大量的焦炭和原煤,還有助于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和廢水排放——研究顯示,每使用1噸廢鋼,可以節約0.4噸焦炭或1噸左右的原煤,比用鐵水節能60%、節水40%。

2023年以來,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首鋼京唐公司瞄準大廢鋼比連續生產持續攻關,并在今年上半年順利完成50%大廢鋼比7爐連澆生產,在低碳煉鋼技術上取得新突破。

廢鋼比上去了,碳排放較高的煉鐵環節也在不斷優化工藝。

3臺504平方米球團帶式焙燒機、2臺500平方米燒結機,配套3座5500立方米高爐……首鋼京唐公司獨創了55%以上的高比例球團冶煉技術,廢渣和碳排放量大大降低。

“高比例球團冶煉技術,就是要改善高爐的‘飲食結構’。”高赫岐打了個比方,高爐“吃進去”的是鐵礦石,“產出來”的是鐵水,用球團好“消化”、易“吸收”,按55%的比例計算,每煉一噸鐵水,碳排放量就能降低10%。

改良配餐還不夠,首鋼京唐公司還給高爐吃上了“健胃消食片”——開發高富氧冶煉技術,把更多氧氣吹到高爐的“肚子”里,幫助它更加充分地“消化吸收”。這樣一來,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得以進一步減少。

對鋼鐵企業而言,減排降碳永遠在路上。從北京石景山到河北曹妃甸,首鋼完成的絕不僅僅是一座鋼廠的搬遷,更是對綠色制造發展趨勢的引領和示范。

“在建廠之初,公司采用的環保標準就遠高于當時的國標。此后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嚴格,公司又將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線進一步下調,環保技術改造升級始終是進行時。”魏金梅說。

完成2000多項治理工作,累計投入環保治理資金42億元……如今,首鋼京唐公司高爐渣比從290kg/t降至222kg/t以下,除塵灰以及顆粒物排放降低20%,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河北省鋼鐵長流程環保績效A級企業。

近日,在首鋼京唐公司冷軋作業部高強鍍鋅板成品庫,運用大廢鋼比冶煉技術生產的鋼卷正等待裝車。河北日報記者王育民攝

能“吃”的“吃”

創新技術工藝讓廢棄物循環起來

行走在首鋼京唐公司廠區,印象最深的便是各式騰空而架的管線。

“這些有的是物料運輸連廊,有的是資源循環利用的通道。”首鋼京唐公司能源與環境部部長陳恩軍說。

超低排放不等于“零排放”,對于生產過程中不得不產生的廢棄物,如何處置

首鋼京唐公司的答案是:能“吃”的“吃”。

在陳恩軍看來,“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本著這一理念,他們創新技術工藝,讓廢棄物循環起來,把其中有用的元素進行提取,做到“吃干榨凈”。

煉鋼工序中,石灰起到為鋼水脫硫、脫磷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然而,這一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

變廢為寶,首鋼京唐公司建設了全國首例白灰窯尾氣二氧化碳回收項目,將回收的二氧化碳應用于轉爐吹煉。

“過去轉爐吹煉用的都是氮氣或氬氣,但效果卻不如用二氧化碳。”陳恩軍說,鋼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碳元素,二氧化碳可與其發生化學反應,讓鋼水更純。

在首鋼京唐公司辦公區,擺放著一款名為“海澄露”的瓶裝飲用水。喝上一口,甘洌清甜,查看瓶身卻發現,水源竟是渤海海水。

“這款飲用水是我們用海水淡化的,已通過國家機構檢測,我們職工日常都在飲用。”陳恩軍說。

眾所周知,鋼鐵企業是用水大戶,每生產1噸鋼大約需要消耗3噸淡水。

首鋼京唐公司靠吹沙造地建起廠區,沒有地下水源,也沒有完備的地表水輸送系統,煉鋼用水從哪里來

既然面朝大海,那就淡化海水。首鋼京唐公司的海水淡化工程幾乎與主體工程同時開工。

如今,首鋼京唐公司工業用水中七成來自海水淡化,每年可節約地表水2600萬噸。

焦化和冷軋是兩大用水環節,其產生的廢水因水質復雜,處理難度較大。

“我們采用‘分質處理、分質回用’的方法,配套建設焦化廢水處理站、冷軋廢水處理站和綜合污水處理站,實現工業廢水全部高效回用。”陳恩軍說。

對于焦化廢水,采用雙膜法深度處理,處理后的淡水用于循環冷卻水系統,達標排放的尾水用于燒結混料、煉鐵沖渣。冷軋廢水處理后,利用其含鹽量低的特點,采用耦合式鹽平衡的方式全部回收利用,實現全流程廢水零排放。

在首鋼京唐公司,水資源有自己的“小循環”,也融入“燃—熱—電—水—鹽”能源利用“大循環”。

陳恩軍介紹,公司的海水淡化項目應用了熱法海水淡化技術,運行所用的電能來自汽輪機發電,推動汽輪機的,則是冶金工序中燃氣燃燒產生的高溫煙氣。同時,熱法海水淡化產生的一次濃鹽水,是下游膜法海水淡化裝置的原料水,可被再次利用。

在這個“大循環”中,綜合能源轉化效率達81.5%。

廢水零排放,固廢“不出廠”。

對于鋼鐵企業來說,鋼渣處理是個難題,一般都會選擇堆至一角,打入“冷宮”。然而,首鋼京唐公司看中了鋼渣中豐富的鐵元素。

“我們建成了鋼渣輥壓熱悶產線,相當于把鋼渣碾碎放進‘高壓鍋’,變成更細小的顆粒,再通過‘吸鐵石’將里面的鐵選出,用于轉爐煉鋼。”陳恩軍說。

鍋爐渣、工業污泥、脫硫灰、粉煤灰、除塵灰、鋼渣、水渣……按照工業固廢的特點和用途,首鋼京唐公司根據“依法合規、全量處置、效益最大”原則,已形成固體廢物梯級利用體系,實現鋼鐵企業固體廢物全量處置,將鋼鐵企業工業固體廢物全部消納于廠內工業原料制造單元,助力實現企業資源增值、產業融合、協同降碳。

目前,首鋼京唐公司每年消納固廢100余萬噸,其中含鐵類、含鈣類固廢實現100%消納,含碳類固廢在高爐噴吹100%循環利用,燒結工序配加固廢比例達12%。

9月24日,首鋼京唐公司循環經濟中心研發管理室主任程崢明展示由冶金渣做成的工藝品。河北日報記者王育民攝

能賣的賣

將各種廢棄物“點廢成金”

鋼企不只賣鋼,還賣上了乙醇和飼料蛋白。這樣的“不務正業”,在首鋼京唐公司早已司空見慣。

在首鋼京唐公司廠區里,6個巨大的罐體看著與鋼鐵冶煉不太搭邊。

“這是北京首鋼朗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發酵罐,里面養著無數菌體,吃的是一氧化碳,產的是乙醇。”首鋼京唐公司循環經濟中心研發管理室主任程崢明說。

依托研發的氣體生物發酵技術,首鋼朗澤利用首鋼京唐公司冶金產生的尾氣,將一氧化碳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乙醇和飼料蛋白。

從消納到增值,首鋼京唐公司已進入廢棄物利用新階段——“點廢成金”,能賣則賣。

“我們正積極打造‘固廢不出廠、固廢產品占領更多市場’的發展模式。”程崢明介紹,通過“無廢細胞”建設,首鋼京唐公司推進全流程廢渣、塵泥等固體廢物高效回收,通過深加工、再利用、提價值,實現資源增值、產業融合、協同降碳。

對于首鋼京唐公司來說,循環經濟中心便是“無廢細胞”的“孵化器”。

2020年7月1日,循環經濟中心掛牌成立,設有研發管理室、運行管理室、營銷綜合室。中心利用鋼渣、水渣、粉煤灰等固廢資源,不斷開拓冶金固廢資源利用途徑。

皮帶機飛速運轉,攪拌機嗡嗡作響……在廠區東南角,低碳膠凝材料產線正有序生產。

“冶金渣和水泥在化學組成方面具有相似性,我們通過適當活化激發,將冶金渣制成膠凝材料,具備普通硅酸鹽水泥的功效。”該產線生產負責人趙濤說,如今,廠區內多條道路鋪設的都是自家產“新水泥”。

將冶金渣變為膠凝材料,既解決了固廢處理問題,又開辟出一條新賽道。

前不久,首鋼京唐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鋼鐵生產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項目正式啟動。

程崢明介紹,項目建設周期1年,將對現行節能、環保、固廢循環利用相關標準進行收集、整理、完善,構建包括生產工序能源管理、鋼鐵行業智能工廠能源管控、碳減排等在內的循環經濟標準體系。

鋼渣輥壓熱悶產線、水渣細磨產線、鋅資源循環產線……當前,首鋼京唐公司以冶金固廢資源跨行業綜合利用為目標,正不斷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機構的合作。

“我們積極向安徽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集智’,建立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固廢管理體系。”程崢明說,通過不斷研發,固廢新材料產品類型持續豐富,已包含全固廢膠凝材料、復合礦粉、盾粉、鋼渣粉(超細粉)、固廢基低碳混凝土、路基料、免燒磚等150多種新型材料產品,產品附加值從每噸幾元至數千元不等。

在程崢明辦公桌上,冶金渣做成的筆筒和花瓶擺在中間位置。“這是我們的新嘗試,待完成市場調研、時機成熟后,將打造一批固廢手工藝品,通過融入首鋼元素,把‘首鋼造’品牌叫得更響。”程崢明說。

記者手記

“環境包袱”也能是“綠色財富”

過去,鋼渣是鋼鐵企業難處理的廢棄物,如今卻變成供應下游生產的必需品。

鋼渣還是那些鋼渣,何以從“包袱”變為“財富”

在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能源與環境部部長陳恩軍看來,這是因為他們“跳出了鋼鐵看固廢”,找到了不同產業體系中的交集。

思路一新,遍地黃金。站在新視角,“環境包袱”也能是“綠色財富”。

一個綠色“密碼”,同樣能解鎖一座城市的轉型。

如今,唐山正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為核心,打造國內一流的廢棄物循環利用示范城市。

在灤南縣,粉煤灰變身新型建材陶瓷棉;在玉田縣,廢舊家電可用于鋼廠、鋁廠、銅廠等再生產;在豐南區,廢棄飲料瓶成為織布做衣的滌綸產品……一個個看似不同產業的“混搭”,構成了變廢為寶的生動圖景。

“無廢城市”建設,“循環”是關鍵詞。

唐山市發改委環資科科長胥戰海認為,循環利用體系就是將產業鏈進一步延伸、互補、閉合,這其中流動的看似是各種廢棄物,實則是寶貴資源。

唐山金利海生物柴油股份有限公司,將令人厭惡的地溝油視為生產生物柴油不可或缺的寶貝,年回收利用地溝油等廢棄油脂20萬噸,年生產生物柴油1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

灤南富瑞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把臭氣熏天的禽畜糞便變成并網發電的清潔能源,年處理禽畜糞便100萬噸,年實現沼氣發電5187.6萬千瓦時,碳減排達1.14萬噸;

…………

物盡其用,是對大自然饋贈的珍惜。據權威部門測算,每回收利用1萬噸廢舊物資,可節約原生資源4.12萬噸,節約能源1.4萬噸標準煤,可減少垃圾處理量6萬至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67萬噸、二氧化硫119噸、氮氧化物103噸。

當前,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正火熱開展,換下來的舊設備、舊產品何去何從

這對于城市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是一種考驗,對于城市轉型發展,開辟固廢產業新藍海,也是一個機遇。

文/本報記者 王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