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工新聞網訊(段華鵬)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3月3日召開的“河北省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要素,圍繞白洋淀流域、京津水源涵養區等重點區域分區施策、分類指導,以更高標準打好碧水保衛戰。
據介紹,白洋淀首次實現8條通道同時補水入淀,水深穩定在7米左右,水質連續四年鞏固保持Ⅲ類,白洋淀穩居全國良好湖泊行列,魚類恢復至48種、野生鳥類增至295種,分別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21種和89種,此外,衡水湖鳥類總數增至336種。為了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我省完成流域746家涉水企業清潔化改造,建成市政污水處理廠55座,日處理能力達到260萬立方米以上,237個建制鎮全部具備污水處理能力,流域新增完成503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白洋淀上游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作已完成主體工程,上游山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9平方公里,建設清潔小流域6條。
我省持續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京津水源上游河流國控斷面優良比例保持100%,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到考核要求。深化橫向補償機制,積極推動承德市、張家口市節水灌溉、中水回用等一批節水工程等一批污染治理工程落實。促進水資源合理分配,密云水庫、官廳水庫、于橋水庫水量得到有效保障,潮河、白河出境入京國控斷面和沙河、黎河出境入津國控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保障了京津水源水質、水量安全。京津冀三省市在河湖長制、污染防控、環境執法、應急處置等多領域密切協作配合,不斷深化拓展務實合作。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175個,其中市級31個,縣級178個,縣級以下966個。通過科學劃定保護區范圍、加強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定期開展水質監測等措施,強化從源頭到龍頭的全過程監管。2024年,全省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比例連續三年達到80%以上,劣V類斷面比例連續五年保持為零,我省共向87條河道補水52.57億立方米,形成有水河道4655公里,滹沱河等50條河道全線有水,重點河湖生態流量連續四年保障達標率為100%,滹沱河(石家莊段)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城鎮污染治理加力推進,全省累計建成城市市政污水處理廠228座,日處理能力達到1132萬立方米。全省196家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完成污水集中治理任務,累計建成140個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達到217.8萬立方米。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初見成效,持續推進補水河道清理整治,累計完成2305公里河段治理。2024年共安排中央和省級水污染防治資金開展人工濕地建設項目11項,涉及總投資7.6億元。有序推進南大港、察汗淖爾等重要濕地保護修復,開展清潔小流域建設和水土保持治理,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96平方公里。雄安新區持續推進生態空間建設,鞏固“千年秀林”成效,各類造林綠化面積達到74.1萬畝,建成燕南堤等濱水岸線,“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空間初具雛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河工新聞網:京津冀生態“水缸”安全有保障
來源:河工新聞網 時間:2025-03-04
河工新聞網訊(段華鵬)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3月3日召開的“河北省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要素,圍繞白洋淀流域、京津水源涵養區等重點區域分區施策、分類指導,以更高標準打好碧水保衛戰。
據介紹,白洋淀首次實現8條通道同時補水入淀,水深穩定在7米左右,水質連續四年鞏固保持Ⅲ類,白洋淀穩居全國良好湖泊行列,魚類恢復至48種、野生鳥類增至295種,分別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21種和89種,此外,衡水湖鳥類總數增至336種。為了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我省完成流域746家涉水企業清潔化改造,建成市政污水處理廠55座,日處理能力達到260萬立方米以上,237個建制鎮全部具備污水處理能力,流域新增完成503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白洋淀上游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作已完成主體工程,上游山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9平方公里,建設清潔小流域6條。
我省持續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京津水源上游河流國控斷面優良比例保持100%,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到考核要求。深化橫向補償機制,積極推動承德市、張家口市節水灌溉、中水回用等一批節水工程等一批污染治理工程落實。促進水資源合理分配,密云水庫、官廳水庫、于橋水庫水量得到有效保障,潮河、白河出境入京國控斷面和沙河、黎河出境入津國控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保障了京津水源水質、水量安全。京津冀三省市在河湖長制、污染防控、環境執法、應急處置等多領域密切協作配合,不斷深化拓展務實合作。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175個,其中市級31個,縣級178個,縣級以下966個。通過科學劃定保護區范圍、加強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定期開展水質監測等措施,強化從源頭到龍頭的全過程監管。2024年,全省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比例連續三年達到80%以上,劣V類斷面比例連續五年保持為零,我省共向87條河道補水52.57億立方米,形成有水河道4655公里,滹沱河等50條河道全線有水,重點河湖生態流量連續四年保障達標率為100%,滹沱河(石家莊段)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城鎮污染治理加力推進,全省累計建成城市市政污水處理廠228座,日處理能力達到1132萬立方米。全省196家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完成污水集中治理任務,累計建成140個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達到217.8萬立方米。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初見成效,持續推進補水河道清理整治,累計完成2305公里河段治理。2024年共安排中央和省級水污染防治資金開展人工濕地建設項目11項,涉及總投資7.6億元。有序推進南大港、察汗淖爾等重要濕地保護修復,開展清潔小流域建設和水土保持治理,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96平方公里。雄安新區持續推進生態空間建設,鞏固“千年秀林”成效,各類造林綠化面積達到74.1萬畝,建成燕南堤等濱水岸線,“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空間初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