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 打造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上)

發布日期:2022-04-03 19:20 信息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去年,我省藍天保衛戰交出亮眼成績單——

全省PM2.5平均濃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3%;優良天數269天,占比達到七成以上。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比率均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9次視察河北,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美麗河北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始終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河北省委、省政府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省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增強。

秦皇島市天藍水清,美景如畫,市民生活愜意和諧。(資料片)河北日報通訊員 陳 劍攝

堅持標本兼治,緊抓結構調整“牛鼻子”

臨近中午,邢臺南宮市魏家莊村村民魏樹果正忙著給家人準備午餐。干凈整潔的廚房里,白色的天然氣壁掛爐掛在墻上。他擰開燃氣灶的開關,藍色的火焰頓時騰起。

去年,魏家莊村進行了氣代煤改造,通了天然氣,不僅溫度有保障,院里屋里也沒了煤煙味。“煤改氣”讓魏樹果一家人享受著現代生活的便捷與舒適,“既能做飯又能洗澡,冬季還能取暖,家里的煤球爐‘下崗’了。”魏樹果高興地說。

治理大氣污染,讓藍天白云常駐,是群眾所愿、民生所系。

偏煤的能源結構、偏重的產業結構、偏公路的交通運輸結構,粗放的發展方式帶來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嚴重的大氣污染曾給河北貼上了一張“黑色名片”。

“全國1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河北占了7個。再不下決心調整結構,就無法向歷史和人民交代。”2013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指出了河北的癥結所在、出路所在。

治沉疴,需下猛藥。抓住結構調整的“牛鼻子”,從霧霾圍城中奮力突圍!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以為民擔當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深入基層密集調研,召開會議專題部署,研究破解難題之策。一次次調研考察,一次次重要部署,一件件攻堅克難,宣示了堅決向大氣污染宣戰的堅定決心和歷史擔當。

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正譜多次就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多次深入一線調研指導,部署調度重點工作,協調解決實際問題。

頂層設計,保駕護航——

省委九屆六次全會提出“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將“污染防治”列為“打好六場硬仗”之一;成立以省委書記、省長為“雙主任”的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深入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十條措施”,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剛性的約束,奮力治本攻堅、不信藍天喚不回。

標本兼治,重點突破——

2021年9月29日,年產800萬噸鋼鐵的河鋼宣鋼全部鋼鐵產能實現關停,張家口實現無鋼鐵生產市的目標。至此,廊坊、保定、衡水、張家口成為“無鋼市”。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鋼鐵產能由峰值時3.2億噸壓減到2億噸以內,石鋼、唐鋼等城市鋼廠退出主城區,宣鋼產能全部退出,產業結構在“二三一”轉變為“三二一”的基礎上持續優化提升。

突出能源結構調整。我省堅持對全省農村1450萬戶農村常住戶分類施策,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驅散籠罩在村莊的煤煙。去年,我省氣代煤、電代煤改造和農村散煤治理實現全覆蓋,“雙代戶”達到1296.5萬戶,清潔取暖累計改造量占全國50%以上。經生態環境部門測算,河北清潔取暖改造工程每年對京津冀大氣環境改善貢獻率達30%以上。

加快調整運輸結構。河北與北京、天津協同制定了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實施國六排放標準。推進公轉鐵和海鐵聯運,秦皇島港、唐山港、黃驊港港口的煤炭運輸基本實現了鐵路和水路集港。推廣新能源汽車,2019年以來,全省新增和更換的公交車主要是新能源車。

從霧霾重重到藍天頻現,我省藍天保衛戰成效持續顯現,各地環境“顏值”普遍提升。2017至2021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由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8.8微克/立方米,下降37.4%;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由6.62下降到4.43,下降33.1%;優良天數由222天增加到269天,重污染天數由27天減少到9天。

2021年,我省將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退后十”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邢臺、邯鄲、石家莊3個城市成功實現“退后十”。全國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后十位的城市中,我省由曾經的7個減少為1個。

依法鐵腕治污,讓環保長出“鋼牙利齒”

2021年,石家莊共收獲240個優良天,比2020年增加32天,這是自2013年以來,石家莊收獲優良天數最多的一年,全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89,同比下降18.2%,成功實現“退后十”。

這份戰果來之不易。就在去年10月20日,因8、9月連續兩個月沒有完成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問題突出,石家莊市政府分管負責同志被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開約談。

面對切中要害的批評,石家莊市痛定思痛,按照“減總量、管夜間、控揚塵、削高值”總體思路,開展全員、全時、全域、全行業大排查、大整治行動,結合本地產業結構特點采取差異化管控措施。全市上下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強大工作合力,堅決去除群眾“心肺之患”。

省大氣辦每月通報全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排名,對大氣污染防治存在問題的市、縣(市、區)進行預警提示、通報批評,甚至進行公開約談,把責任落實到黨政“一把手”。我省著力構建環境空氣質量“國家考市、省考縣(市、區)、市考鄉鎮”的完整考核體系,有效地將大氣污染治理的壓力傳導到各級政府。

2018年以來,我省累計對有關市縣黨委或政府負責人公開約談272次;對1個市、45個縣(市、區)實施區域限批;累計獎扣資金3.3億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我省環保領域改革動真碰硬,環保執法更嚴、監督手段更多、體制更加完善,讓各項制度規定真正落到了實處、發揮了作用。

依法鐵腕治污,用法治的力量護衛藍天。

率先組建省市縣三級環保警察隊伍;率先完成省以下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實現鄉(鎮、街道)環保所全覆蓋,形成條塊結合、各司其職、權責明確、保障有力、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新體制。

深化生態環境執法改革,讓環保長出“鋼牙利齒”。2018至2021年,我省生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數量、處罰金額和配套辦法五類案件數量均排名全國前列。持續勁吹的法治之風,吹散了霧霾,喚回了藍天。

依法鐵腕治污,要嚴禁環保“一刀切”。

2021年,新興鑄管投資3億多元,對67項環保治理設施進行優化升級。因環保治理成效好,公司被評為環保績效A級企業,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可采取自主減排措施。

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我省對47個重點行業實行績效分級管理。將疫情防控重點企業項目、重點工程項目等七類企業項目納入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不停產、不限產、少檢查、少打擾,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依法鐵腕治污,更要善用科技“利器”。

走進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執法指揮調度平臺,占據一整面墻的大屏幕上,23.9萬個監控點位實時監控著全省重點排污企業、建筑工地、露天焚燒、機動車等大氣污染源,各項實時數據一目了然。

推進智慧環保改革,大力推行非現場執法。我省著力實現數據跨行業跨部門跨級次整合,形成省市縣縱向貫通、線上線下聯動的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建成省大氣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實行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部門24小時值班值守機制,推動監管模式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大數據賦能,生態環境執法更精準、高效。2021年,全省全年現場執法檢查企業家次同比減少9.01%,發現問題率同比提升13.34%。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十四五”時期,我省將繼續鞏固深化“退后十”成果,以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核心,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藍天白云,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新的貢獻。

來源:河北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去年,我省藍天保衛戰交出亮眼成績單——

全省PM2.5平均濃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3%;優良天數269天,占比達到七成以上。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比率均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9次視察河北,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美麗河北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始終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河北省委、省政府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省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增強。

秦皇島市天藍水清,美景如畫,市民生活愜意和諧。(資料片)河北日報通訊員 陳 劍攝

堅持標本兼治,緊抓結構調整“牛鼻子”

臨近中午,邢臺南宮市魏家莊村村民魏樹果正忙著給家人準備午餐。干凈整潔的廚房里,白色的天然氣壁掛爐掛在墻上。他擰開燃氣灶的開關,藍色的火焰頓時騰起。

去年,魏家莊村進行了氣代煤改造,通了天然氣,不僅溫度有保障,院里屋里也沒了煤煙味。“煤改氣”讓魏樹果一家人享受著現代生活的便捷與舒適,“既能做飯又能洗澡,冬季還能取暖,家里的煤球爐‘下崗’了。”魏樹果高興地說。

治理大氣污染,讓藍天白云常駐,是群眾所愿、民生所系。

偏煤的能源結構、偏重的產業結構、偏公路的交通運輸結構,粗放的發展方式帶來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嚴重的大氣污染曾給河北貼上了一張“黑色名片”。

“全國1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河北占了7個。再不下決心調整結構,就無法向歷史和人民交代。”2013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指出了河北的癥結所在、出路所在。

治沉疴,需下猛藥。抓住結構調整的“牛鼻子”,從霧霾圍城中奮力突圍!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以為民擔當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深入基層密集調研,召開會議專題部署,研究破解難題之策。一次次調研考察,一次次重要部署,一件件攻堅克難,宣示了堅決向大氣污染宣戰的堅定決心和歷史擔當。

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正譜多次就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多次深入一線調研指導,部署調度重點工作,協調解決實際問題。

頂層設計,保駕護航——

省委九屆六次全會提出“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將“污染防治”列為“打好六場硬仗”之一;成立以省委書記、省長為“雙主任”的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深入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十條措施”,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剛性的約束,奮力治本攻堅、不信藍天喚不回。

標本兼治,重點突破——

2021年9月29日,年產800萬噸鋼鐵的河鋼宣鋼全部鋼鐵產能實現關停,張家口實現無鋼鐵生產市的目標。至此,廊坊、保定、衡水、張家口成為“無鋼市”。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鋼鐵產能由峰值時3.2億噸壓減到2億噸以內,石鋼、唐鋼等城市鋼廠退出主城區,宣鋼產能全部退出,產業結構在“二三一”轉變為“三二一”的基礎上持續優化提升。

突出能源結構調整。我省堅持對全省農村1450萬戶農村常住戶分類施策,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驅散籠罩在村莊的煤煙。去年,我省氣代煤、電代煤改造和農村散煤治理實現全覆蓋,“雙代戶”達到1296.5萬戶,清潔取暖累計改造量占全國50%以上。經生態環境部門測算,河北清潔取暖改造工程每年對京津冀大氣環境改善貢獻率達30%以上。

加快調整運輸結構。河北與北京、天津協同制定了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實施國六排放標準。推進公轉鐵和海鐵聯運,秦皇島港、唐山港、黃驊港港口的煤炭運輸基本實現了鐵路和水路集港。推廣新能源汽車,2019年以來,全省新增和更換的公交車主要是新能源車。

從霧霾重重到藍天頻現,我省藍天保衛戰成效持續顯現,各地環境“顏值”普遍提升。2017至2021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由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8.8微克/立方米,下降37.4%;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由6.62下降到4.43,下降33.1%;優良天數由222天增加到269天,重污染天數由27天減少到9天。

2021年,我省將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退后十”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邢臺、邯鄲、石家莊3個城市成功實現“退后十”。全國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后十位的城市中,我省由曾經的7個減少為1個。

依法鐵腕治污,讓環保長出“鋼牙利齒”

2021年,石家莊共收獲240個優良天,比2020年增加32天,這是自2013年以來,石家莊收獲優良天數最多的一年,全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89,同比下降18.2%,成功實現“退后十”。

這份戰果來之不易。就在去年10月20日,因8、9月連續兩個月沒有完成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問題突出,石家莊市政府分管負責同志被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開約談。

面對切中要害的批評,石家莊市痛定思痛,按照“減總量、管夜間、控揚塵、削高值”總體思路,開展全員、全時、全域、全行業大排查、大整治行動,結合本地產業結構特點采取差異化管控措施。全市上下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強大工作合力,堅決去除群眾“心肺之患”。

省大氣辦每月通報全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排名,對大氣污染防治存在問題的市、縣(市、區)進行預警提示、通報批評,甚至進行公開約談,把責任落實到黨政“一把手”。我省著力構建環境空氣質量“國家考市、省考縣(市、區)、市考鄉鎮”的完整考核體系,有效地將大氣污染治理的壓力傳導到各級政府。

2018年以來,我省累計對有關市縣黨委或政府負責人公開約談272次;對1個市、45個縣(市、區)實施區域限批;累計獎扣資金3.3億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我省環保領域改革動真碰硬,環保執法更嚴、監督手段更多、體制更加完善,讓各項制度規定真正落到了實處、發揮了作用。

依法鐵腕治污,用法治的力量護衛藍天。

率先組建省市縣三級環保警察隊伍;率先完成省以下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實現鄉(鎮、街道)環保所全覆蓋,形成條塊結合、各司其職、權責明確、保障有力、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新體制。

深化生態環境執法改革,讓環保長出“鋼牙利齒”。2018至2021年,我省生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數量、處罰金額和配套辦法五類案件數量均排名全國前列。持續勁吹的法治之風,吹散了霧霾,喚回了藍天。

依法鐵腕治污,要嚴禁環保“一刀切”。

2021年,新興鑄管投資3億多元,對67項環保治理設施進行優化升級。因環保治理成效好,公司被評為環保績效A級企業,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可采取自主減排措施。

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我省對47個重點行業實行績效分級管理。將疫情防控重點企業項目、重點工程項目等七類企業項目納入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不停產、不限產、少檢查、少打擾,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依法鐵腕治污,更要善用科技“利器”。

走進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執法指揮調度平臺,占據一整面墻的大屏幕上,23.9萬個監控點位實時監控著全省重點排污企業、建筑工地、露天焚燒、機動車等大氣污染源,各項實時數據一目了然。

推進智慧環保改革,大力推行非現場執法。我省著力實現數據跨行業跨部門跨級次整合,形成省市縣縱向貫通、線上線下聯動的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建成省大氣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實行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部門24小時值班值守機制,推動監管模式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大數據賦能,生態環境執法更精準、高效。2021年,全省全年現場執法檢查企業家次同比減少9.01%,發現問題率同比提升13.34%。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十四五”時期,我省將繼續鞏固深化“退后十”成果,以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核心,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藍天白云,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新的貢獻。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