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透碧藍的天空,晶亮潔白的雪花,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場上運動員們最美的襯托。監測數據顯示,北京冬奧會期間,京津冀三地PM2.5濃度同比下降40%以上,周邊地區同比下降30%以上。
藍天的底色更純,公眾的幸福感倍增,離不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聯防聯控聯治。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重大戰略,同時也是一個長期、系統和復雜工程,盡管在三省市的共同努力下,京津冀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但仍存在問題與挑戰。”今年全國兩會,農工黨中央的一份“關于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的提案建議,要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以資源環境承載和碳達峰為約束,規劃區域產業結構、產能規模及水資源分配等,深化區域水生態保護協作,推動實現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監管一體化發展。
01
聚焦減污降碳,統籌推進區域結構調整
“由于歷史原因,京津冀區域大氣環境治理仍需加大力度,產業結構偏重偏舊偏粗放、能源結構偏煤、交通運輸結構偏柴油貨車等結構性問題尚未根本解決。”農工黨中央的提案直指問題。
由于產業布局缺乏區域統籌,大氣污染區域傳輸影響明顯,一些地區污染企業“環城圍市”現象依然存在。以天津為例,2020年天津市PM2.5源解析結果顯示,約30%以上的PM2.5來自于區域輸送。
產業結構偏重、交通物流仍以公路為主,導致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治理仍顯任重道遠。
提案為此建議,京津冀區域以碳達峰碳中和為重要抓手,將減污降碳擺在更加突出的優先位置,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
建議國家層面建立重大項目區域會商、聯合審查機制,統籌區域重化行業產能分配、統籌規劃項目布局,實現污染影響“區域最優”。
從頂層設計層面,確定區域產業結構、產能規模、產業布局、能耗總量、能源結構、水資源分配等;研究制定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中長期戰略專項規劃。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架構下,捋清京津冀各地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建立職責清單。”提案為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監管一體化出謀劃策,強調區域應推動完善跨界聯合執法、交叉執法機制,強化聯合檢查執法。
“針對‘飛地’監管問題,推動建立生態環境聯合監管機制,建立健全‘飛地’聯合執法體系,妥善解決‘飛地’環境管理體制障礙。”提案中這樣表述。
02
強化協同治理,臭氧污染聯防更要聯控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這是寫入“十四五”規劃中的愿景目標。
對身處京津冀地區的公眾而言,藍天的變化“眼見為實”;“歷史最優”“污染物濃度大幅下降”等字眼,在三地的新聞中“捷報頻傳”。
可即便如此,還遠遠未到可以“喘口氣”的時刻。
猶記得2021年10月,京津冀區域持續出現重污染天氣過程,充分表明空氣質量改善成效還沒有完全擺脫氣象條件的影響。
“有的城市認為本轄區污染物排放總量不高,對可能到來的外源輸入污染放松警惕,采取的應對措施忽略了周邊城市可能傳輸帶來的污染狀況,最終導致污染疊加。”在河北省廊坊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春元看來,區域內每個城市、包括污染排放總量偏少的城市,在應對每一輪重污染過程中,都應在精準分析本地污染源的同時,全面了解周邊城市可能帶來的影響,更加全面客觀地制定本地防控措施,“做到知己知彼、有備而戰。”
此次農工黨中央的提案中強調,強化大氣污染協同治理,進一步完善區域重污染天氣聯合預警預報機制和應急聯動長效機制。
持續關注、參與推動區域聯防聯控政策落地的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對記者表示,目前京津冀地區總體來說大氣治理措施取得的成效顯著,聯防聯控機制運行較為順暢,但應對區域內重污染天氣,尤其是在秋冬季時節,在聯動上仍缺乏更完善的措施。
“這也與目前大氣的監測預測能力水平相關。有時提前一周左右的大氣預報,往往使得區域應急響應的時間有限,采取的措施也有限。”彭應登進一步指出,“所以功夫更應該用在平時,進行精細化、常態化管控,站在城市群的高度上統籌考慮。”
農工黨中央的提案中還建議,探索開展二氧化碳、揮發性有機物、臭氧及前體物聯合監測,推動建立臭氧污染風險聯防聯控機制。
對此,彭應登深表贊同,并強調說,“臭氧已成為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制約因素,VOCs、氮氧化物排放量大是重要原因,且針對復合型污染的治理在目前區域協作上效果不夠理想。下一步,在繼續強化PM2.5治理的同時,京津冀地區也應加快補齊臭氧污染防治短板,精準發力,推進VOCs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
03
管好水用好水,深化區域水生態保護協作
“多年來,海河流域以全國1.3%的有限水資源量,承載著全國10%的人口以及京津冀等26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生產生活用水,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相比大氣治理取得的亮眼成績單,京津冀地區水生態保護問題仍面臨諸多挑戰。
海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06%,水資源過度開發擠占了大量生態環境用水,流域水資源、水生態形勢嚴峻。農工黨中央的提案緊盯區域“用水治水”這一民生議題。
承擔京津冀地區水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機制研究課題的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董戰峰告訴記者,盡管針對區域內重點河流,成立了京津冀鳳河西支、龍河環境污染聯合處置工作協調小組以及永定河流域市級河長聯絡辦公室等,有力推動了京津冀水污染防治協作的組織和落實;津冀、京冀分別實施了引灤入津、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在探索流域治理的區域協同上邁出重要步伐。
“但三地目前仍缺乏區域性、統一的水污染協同治理法律法規體系,地區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不統一,治污成本差距較大,聯防聯控機制未完全發揮作用。”董戰峰表示。
山水相連、你我相鄰。農工黨中央的提案為區域治水“謀劃出路”。提案強調,要完善流域治理上下游聯動機制,建立京津冀三地跨界河湖灣長制;推動建立基于生態流量的海河流域水資源分配機制,努力做到入境河流“有水”。實施流域生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管理,統籌建立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監測評價體系。
董戰峰則進一步提出,推動京津冀地區水污染防治協同立法,乃是當務之急。
“同時應盡快制定區域統一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北京、天津、雄安新區為圓心,從內向外、分步分時實施統一標準。實行統一的違法處罰標準,防止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向區域內標準‘洼地’轉移。”董戰峰說。
在他和團隊的研究中,建設京津冀地區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公布京津冀三地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信息、環境監測實時數據等,同樣是更好助力聯動監管的重要手段。
“總之,對京津冀地區而言,治污攻堅是集體行動,顯然應該站位更高、提升認識、形成共識。”董戰峰如是說。
來源:中國環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代表委員話攻堅 | 京津冀協同治污如何“更深一步”?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2-03-09
清透碧藍的天空,晶亮潔白的雪花,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場上運動員們最美的襯托。監測數據顯示,北京冬奧會期間,京津冀三地PM2.5濃度同比下降40%以上,周邊地區同比下降30%以上。
藍天的底色更純,公眾的幸福感倍增,離不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聯防聯控聯治。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重大戰略,同時也是一個長期、系統和復雜工程,盡管在三省市的共同努力下,京津冀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但仍存在問題與挑戰。”今年全國兩會,農工黨中央的一份“關于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的提案建議,要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以資源環境承載和碳達峰為約束,規劃區域產業結構、產能規模及水資源分配等,深化區域水生態保護協作,推動實現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監管一體化發展。
01
聚焦減污降碳,統籌推進區域結構調整
“由于歷史原因,京津冀區域大氣環境治理仍需加大力度,產業結構偏重偏舊偏粗放、能源結構偏煤、交通運輸結構偏柴油貨車等結構性問題尚未根本解決。”農工黨中央的提案直指問題。
由于產業布局缺乏區域統籌,大氣污染區域傳輸影響明顯,一些地區污染企業“環城圍市”現象依然存在。以天津為例,2020年天津市PM2.5源解析結果顯示,約30%以上的PM2.5來自于區域輸送。
產業結構偏重、交通物流仍以公路為主,導致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治理仍顯任重道遠。
提案為此建議,京津冀區域以碳達峰碳中和為重要抓手,將減污降碳擺在更加突出的優先位置,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
建議國家層面建立重大項目區域會商、聯合審查機制,統籌區域重化行業產能分配、統籌規劃項目布局,實現污染影響“區域最優”。
從頂層設計層面,確定區域產業結構、產能規模、產業布局、能耗總量、能源結構、水資源分配等;研究制定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中長期戰略專項規劃。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架構下,捋清京津冀各地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建立職責清單。”提案為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監管一體化出謀劃策,強調區域應推動完善跨界聯合執法、交叉執法機制,強化聯合檢查執法。
“針對‘飛地’監管問題,推動建立生態環境聯合監管機制,建立健全‘飛地’聯合執法體系,妥善解決‘飛地’環境管理體制障礙。”提案中這樣表述。
02
強化協同治理,臭氧污染聯防更要聯控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這是寫入“十四五”規劃中的愿景目標。
對身處京津冀地區的公眾而言,藍天的變化“眼見為實”;“歷史最優”“污染物濃度大幅下降”等字眼,在三地的新聞中“捷報頻傳”。
可即便如此,還遠遠未到可以“喘口氣”的時刻。
猶記得2021年10月,京津冀區域持續出現重污染天氣過程,充分表明空氣質量改善成效還沒有完全擺脫氣象條件的影響。
“有的城市認為本轄區污染物排放總量不高,對可能到來的外源輸入污染放松警惕,采取的應對措施忽略了周邊城市可能傳輸帶來的污染狀況,最終導致污染疊加。”在河北省廊坊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春元看來,區域內每個城市、包括污染排放總量偏少的城市,在應對每一輪重污染過程中,都應在精準分析本地污染源的同時,全面了解周邊城市可能帶來的影響,更加全面客觀地制定本地防控措施,“做到知己知彼、有備而戰。”
此次農工黨中央的提案中強調,強化大氣污染協同治理,進一步完善區域重污染天氣聯合預警預報機制和應急聯動長效機制。
持續關注、參與推動區域聯防聯控政策落地的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對記者表示,目前京津冀地區總體來說大氣治理措施取得的成效顯著,聯防聯控機制運行較為順暢,但應對區域內重污染天氣,尤其是在秋冬季時節,在聯動上仍缺乏更完善的措施。
“這也與目前大氣的監測預測能力水平相關。有時提前一周左右的大氣預報,往往使得區域應急響應的時間有限,采取的措施也有限。”彭應登進一步指出,“所以功夫更應該用在平時,進行精細化、常態化管控,站在城市群的高度上統籌考慮。”
農工黨中央的提案中還建議,探索開展二氧化碳、揮發性有機物、臭氧及前體物聯合監測,推動建立臭氧污染風險聯防聯控機制。
對此,彭應登深表贊同,并強調說,“臭氧已成為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制約因素,VOCs、氮氧化物排放量大是重要原因,且針對復合型污染的治理在目前區域協作上效果不夠理想。下一步,在繼續強化PM2.5治理的同時,京津冀地區也應加快補齊臭氧污染防治短板,精準發力,推進VOCs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
03
管好水用好水,深化區域水生態保護協作
“多年來,海河流域以全國1.3%的有限水資源量,承載著全國10%的人口以及京津冀等26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生產生活用水,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相比大氣治理取得的亮眼成績單,京津冀地區水生態保護問題仍面臨諸多挑戰。
海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06%,水資源過度開發擠占了大量生態環境用水,流域水資源、水生態形勢嚴峻。農工黨中央的提案緊盯區域“用水治水”這一民生議題。
承擔京津冀地區水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機制研究課題的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董戰峰告訴記者,盡管針對區域內重點河流,成立了京津冀鳳河西支、龍河環境污染聯合處置工作協調小組以及永定河流域市級河長聯絡辦公室等,有力推動了京津冀水污染防治協作的組織和落實;津冀、京冀分別實施了引灤入津、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在探索流域治理的區域協同上邁出重要步伐。
“但三地目前仍缺乏區域性、統一的水污染協同治理法律法規體系,地區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不統一,治污成本差距較大,聯防聯控機制未完全發揮作用。”董戰峰表示。
山水相連、你我相鄰。農工黨中央的提案為區域治水“謀劃出路”。提案強調,要完善流域治理上下游聯動機制,建立京津冀三地跨界河湖灣長制;推動建立基于生態流量的海河流域水資源分配機制,努力做到入境河流“有水”。實施流域生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管理,統籌建立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監測評價體系。
董戰峰則進一步提出,推動京津冀地區水污染防治協同立法,乃是當務之急。
“同時應盡快制定區域統一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北京、天津、雄安新區為圓心,從內向外、分步分時實施統一標準。實行統一的違法處罰標準,防止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向區域內標準‘洼地’轉移。”董戰峰說。
在他和團隊的研究中,建設京津冀地區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公布京津冀三地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信息、環境監測實時數據等,同樣是更好助力聯動監管的重要手段。
“總之,對京津冀地區而言,治污攻堅是集體行動,顯然應該站位更高、提升認識、形成共識。”董戰峰如是說。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