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流進去,清水入坑塘,自從村里安裝了污水治理設備后,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終于敢放心地排了,蚊蠅滿天飛、不敢開窗戶的日子終于拜拜了。”廊坊市永清縣管家務回族鄉吳莊子村村民趙金祥提起去年村子里的生活污水治理,高興地合不攏嘴。
過去的一年,對于永清縣管家務回族鄉吳莊子村的村民來說,是幸福感滿滿的一年。因為全村110戶百姓期盼已久的生活污水排放問題終于得到了圓滿解決,原來的納污坑塘經過治理,一改污水橫流臭氣熏天,變成了清水滿塘、群魚嬉戲的美景。
吳莊子村是新民居村街,幾年前,村子集體進行新民居改造,家家戶戶住上了樓房。然而,村里生活污水無處排放,只能不經處理流入村南的坑塘。時間久了,坑塘成了污水坑、垃圾池,困擾著全村百姓。“去年,在縣、鄉政府和廊坊市生態環境局永清縣分局的幫助下,對該村實施污水治理,安裝了集中式污水治理設備,一舉解決了全村的生活污水問題,處理后的清水能養魚、澆地。”村委會主任楊廣學說,村委會趁機對坑塘進行了治理,在周邊栽上了樹,水清岸綠的美景讓新農村更加美麗。
吳莊子村的生態嬗變,是廊坊市統籌推進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積極破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題的一個生動實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2021年,廊坊市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因村制宜、逐步推進”的總體思路,不斷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工作,切實補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這一突出短板。全市累計完成1363個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任務,其中廊坊市生態環境部門指導相關縣(市、區)建設了16座可覆蓋22個村莊的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將1個村莊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管網,農業農村部門指導相關縣(市、區)建設了78個可覆蓋1340個村莊的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站。
農村污水治理不是也不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廊坊市加強學習走訪、科學比選模式,廊坊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聯合組織相關縣(市、區)赴省內先進地區考察學習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先進工作經驗,結合農業農村部門改廁和糞污資源化利用情況。按照“因地制宜、區域統籌、經濟適用、易于維護”的原則,積極探索本地適宜模式并加以推廣復制,形成了一批經濟適用、綠色低碳的技術模式和經驗做法,合理指導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方式復雜、收集困難的實際,廊坊市按照“因村制宜、分類施策、原位消納、綜合利用、長效管控”的思路,推動實現村莊生活污水應納盡納、應集盡集。特別是結合農業農村部門的“廁所革命”,堅持污水治理與農村廁污處理共同研究規劃,協同推進實施,分類采取接入城鎮污水管網集中處理、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分戶或聯戶處理等模式,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題。“三分建設,七分運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僅是一場攻堅戰,更是持久戰。廊坊市按照《廊坊市農村生活污水管控村莊長效管控機制》《廊坊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莊長效管護機制》,組織各縣(市、區)依照現有底數,對已建成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開展“回頭看”,持續開展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出水監測,每半年報送設施運行和監測情況,進一步形成規范化、可持續的運行管護機制。經過長效管理,已建成設施正常穩定,實現了生活污水亂排亂倒的有效管控,村內主要道路污水橫流現象成為了“過去時”。
“下一步,廊坊市將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進一步謀劃污水管控村莊治理措施,合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村改廁工作的有效銜接,引導村民將生活灰水用于庭院潑灑、花草灌溉等,生活黑水進入農廁進行集中處理,加快補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短板,為建設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打下堅實基礎。”廊坊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科科長劉東偉表示。
來源:廊坊日報、廊坊生態環境發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各地頭條 | 廊坊市農村污水治理煥發鄉村生態新活力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2-01-23
“污水流進去,清水入坑塘,自從村里安裝了污水治理設備后,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終于敢放心地排了,蚊蠅滿天飛、不敢開窗戶的日子終于拜拜了。”廊坊市永清縣管家務回族鄉吳莊子村村民趙金祥提起去年村子里的生活污水治理,高興地合不攏嘴。
過去的一年,對于永清縣管家務回族鄉吳莊子村的村民來說,是幸福感滿滿的一年。因為全村110戶百姓期盼已久的生活污水排放問題終于得到了圓滿解決,原來的納污坑塘經過治理,一改污水橫流臭氣熏天,變成了清水滿塘、群魚嬉戲的美景。
吳莊子村是新民居村街,幾年前,村子集體進行新民居改造,家家戶戶住上了樓房。然而,村里生活污水無處排放,只能不經處理流入村南的坑塘。時間久了,坑塘成了污水坑、垃圾池,困擾著全村百姓。“去年,在縣、鄉政府和廊坊市生態環境局永清縣分局的幫助下,對該村實施污水治理,安裝了集中式污水治理設備,一舉解決了全村的生活污水問題,處理后的清水能養魚、澆地。”村委會主任楊廣學說,村委會趁機對坑塘進行了治理,在周邊栽上了樹,水清岸綠的美景讓新農村更加美麗。
吳莊子村的生態嬗變,是廊坊市統籌推進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積極破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題的一個生動實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2021年,廊坊市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因村制宜、逐步推進”的總體思路,不斷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工作,切實補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這一突出短板。全市累計完成1363個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任務,其中廊坊市生態環境部門指導相關縣(市、區)建設了16座可覆蓋22個村莊的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將1個村莊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管網,農業農村部門指導相關縣(市、區)建設了78個可覆蓋1340個村莊的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站。
農村污水治理不是也不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廊坊市加強學習走訪、科學比選模式,廊坊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聯合組織相關縣(市、區)赴省內先進地區考察學習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先進工作經驗,結合農業農村部門改廁和糞污資源化利用情況。按照“因地制宜、區域統籌、經濟適用、易于維護”的原則,積極探索本地適宜模式并加以推廣復制,形成了一批經濟適用、綠色低碳的技術模式和經驗做法,合理指導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方式復雜、收集困難的實際,廊坊市按照“因村制宜、分類施策、原位消納、綜合利用、長效管控”的思路,推動實現村莊生活污水應納盡納、應集盡集。特別是結合農業農村部門的“廁所革命”,堅持污水治理與農村廁污處理共同研究規劃,協同推進實施,分類采取接入城鎮污水管網集中處理、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分戶或聯戶處理等模式,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題。“三分建設,七分運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僅是一場攻堅戰,更是持久戰。廊坊市按照《廊坊市農村生活污水管控村莊長效管控機制》《廊坊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莊長效管護機制》,組織各縣(市、區)依照現有底數,對已建成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開展“回頭看”,持續開展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出水監測,每半年報送設施運行和監測情況,進一步形成規范化、可持續的運行管護機制。經過長效管理,已建成設施正常穩定,實現了生活污水亂排亂倒的有效管控,村內主要道路污水橫流現象成為了“過去時”。
“下一步,廊坊市將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進一步謀劃污水管控村莊治理措施,合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村改廁工作的有效銜接,引導村民將生活灰水用于庭院潑灑、花草灌溉等,生活黑水進入農廁進行集中處理,加快補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短板,為建設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打下堅實基礎。”廊坊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科科長劉東偉表示。
來源:廊坊日報、廊坊生態環境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