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馬鈴薯種植“坡改梯”工程,既治理了坡耕地水土流失,又增加了農民收益。
“人間奇跡”塞罕壩,“綠色發展”木蘭圍場。
打開河北地圖,位于最北部的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區過渡帶上,一片深深的綠色鋪展在河北與內蒙古交界之地。
這里就是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狝”之所,因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山川形勝甲于紫塞載入史冊。
作為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近年來,圍場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努力將生態資源的綠色寶庫變成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財富,讓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美,護水塔養綠肺保護最美生態
圍場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更是首都水源涵養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承擔著為京津涵水源、阻風沙的政治責任。
“前幾年,這里到處是荒草,一刮風全是土。周邊群眾在這里打草放牧,植被遭到破壞,成為小灤河水質的一大隱患。”在圍場御道口村附近的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承德市生態環境局圍場分局局長李千秋向記者介紹說,“小灤河發源塞罕壩,是灤河最大支流,為了保護灤河水質和壩上地區生態,我們開始在這里建設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
經過幾年的生態修復,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面積達3755畝,濕地率達70%。如今,這里有390多種植物,是黑鸛、白天鵝、大鴇、鴛鴦等珍稀動物的棲息地,成為上壩旅游游客的網紅打卡地。
小灤河的改善正是圍場建設好生態、保護好“華為水塔”的一個縮影。
“圍繞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圍場打造人工濕地330畝,保護與恢復不同類型自然濕地1300畝,流轉租賃和保護濕地草場2430畝,區域蓄水保水功能顯著增強,每年可向天津輸送飲用水2億多噸。”李千秋介紹說,為確保一泓清水送京津,圍場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集中治理工業污染,深入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伊遜河哈里哈鄉段獲評河北省“秀美河湖”。
涵水源,阻風沙,半個多世紀來,塞罕壩建設者創造了“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的人間奇跡,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十三五”期間,圍場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大力營造防風固沙林、水源涵養林、農田防護林和生態景觀林,讓這里成了“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據統計,圍場有森林面積816萬畝,草原面積16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0.05%,林草覆蓋率達到72.5%,藍綠空間占比73.6%。境內擁有塞罕壩、灤河上游、紅松洼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塞罕壩、河北木蘭圍場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小灤河國家級濕地公園。
2021年,圍場PM2.5平均濃度1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32.1%,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85,同比下降16.4%。
藍天白云下,享受深呼吸。郁郁蔥蔥的森林,廣袤無垠的草原,為圍場贏得了“華北綠肺、天然氧吧”的美譽,年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225萬噸,釋放氧氣184萬噸,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含負氧離子2000—5000個。
圖為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一角。
產業興,生態資源轉化為“1+2”產業
“我家的農家院又擴建出來6個住宿房間和6個雅間,今年準備大干一場。”圍場哈里哈鎮扣花營村邢國林信心滿滿地說。
像邢國林家這樣的農家院,在通往塞罕壩的棋塞公路沿線隨處可見。
近幾年,塞罕壩林場建成了七星湖濕地公園、木蘭秋狝文化園、塞罕塔、灤河源頭等高品位生態旅游文化景區,每年來塞罕壩旅游的人數達到了50萬人次。綠色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資源,讓周邊群眾享受到了生態紅利。
“圍場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劉洋說,讓生態資源物盡其用,圍場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橋”和“船”,在開展“塞罕壩”二次創業的基礎上,加快建設經濟綠色發展的“美麗高嶺”。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圍場確定了“1+2”主導產業,即文化旅游、清潔能源和食品醫藥產業,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推進富民強縣。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出現在地平線上時,圍場大頭山鄉毯梁溝村的光伏發電站就啟動了,每天追著太陽跑,把光能轉化成電能。
“每個月能分到300元左右的光伏發電收益,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毯梁溝村民于慶義向記者介紹說,村里利用荒山、荒坡等閑置資源建設村級集中式光伏電站,利用村部、農宅屋頂等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獲取光伏收益。
走進紅松洼自然保護區,一排排白色風機巍然聳立,風塔上的槳葉隨風轉動,靠大風,這里一年生產7億至8億度綠色電能,實現產值超過4億元。
光、風、水是圍場優勢,也是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最堅實的基礎。如今,在圍場,像毯梁溝村這樣的光伏村共有176個,占56.4%。圍場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突破400萬千瓦。
不斷壯大食品醫藥產業,截至2021年底,圍場有機食品認證企業達到17家、認證單品總量45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53家,其中25家企業入駐“承德山水”平臺,總量居承德市首位。
圍場哈里哈鄉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綜合治理項目。
百姓富,用“好生態”換來“好錢景”
好生態種出好產品,獨特的氣候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圍場馬鈴薯成了“金蛋蛋”。
圍場始終把馬鈴薯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構建研發、育種、深加工完整產業鏈,每年向全國提供不同品種的種薯1.5億公斤,提供菜用薯約3億公斤,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馬鈴薯之鄉”。
進入盛夏,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八頃村及周邊村鎮的金蓮花相繼盛開,農民忙著采摘、裝運鮮花,運往當地企業進行深加工。
圍場全域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中藥材種植總面積3.5萬畝,除了金蓮花外,還種植有黃芩、桔梗、苦參、蒼術等40余個品種,是河北省中藥材特優區。
鼓勵農戶參與生態種植、養殖項目,圍場建設了玫瑰花、沙棘等基地近6萬畝,帶動1萬多農戶月均增收2000到3500元。截至2020年底,圍場14.2萬人穩定脫貧,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
在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充分發掘旅游資源,圍場建成了萬畝飛天花海、千畝御道花海農旅融合示范項目園區2個,帶動民宿、賓館等各類旅游服務市場主體近200家。僅御道口鎮,年接待游客總數達5萬余人次,創產值超500萬元。
生態與經濟并重,山綠與民富共贏。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帶動下,苗木產業成為圍場特色富民產業。圍場年銷售各類苗木9000余萬株,總產值近7億元,苗木產業所提供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以上,戶均增收達到5000元至1萬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把生態的綠色寶庫變成群眾的綠色財富,圍場探索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圍場蘭旗卡倫鄉苗木基地,苗景兼用,既保持了生態,又為農民拓寬了增收路徑。
來源:中國環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圍場“綠色寶庫”成“綠色財富”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2-07-20
圍場馬鈴薯種植“坡改梯”工程,既治理了坡耕地水土流失,又增加了農民收益。
“人間奇跡”塞罕壩,“綠色發展”木蘭圍場。
打開河北地圖,位于最北部的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區過渡帶上,一片深深的綠色鋪展在河北與內蒙古交界之地。
這里就是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狝”之所,因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山川形勝甲于紫塞載入史冊。
作為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近年來,圍場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努力將生態資源的綠色寶庫變成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財富,讓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美,護水塔養綠肺保護最美生態
圍場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更是首都水源涵養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承擔著為京津涵水源、阻風沙的政治責任。
“前幾年,這里到處是荒草,一刮風全是土。周邊群眾在這里打草放牧,植被遭到破壞,成為小灤河水質的一大隱患。”在圍場御道口村附近的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承德市生態環境局圍場分局局長李千秋向記者介紹說,“小灤河發源塞罕壩,是灤河最大支流,為了保護灤河水質和壩上地區生態,我們開始在這里建設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
經過幾年的生態修復,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面積達3755畝,濕地率達70%。如今,這里有390多種植物,是黑鸛、白天鵝、大鴇、鴛鴦等珍稀動物的棲息地,成為上壩旅游游客的網紅打卡地。
小灤河的改善正是圍場建設好生態、保護好“華為水塔”的一個縮影。
“圍繞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圍場打造人工濕地330畝,保護與恢復不同類型自然濕地1300畝,流轉租賃和保護濕地草場2430畝,區域蓄水保水功能顯著增強,每年可向天津輸送飲用水2億多噸。”李千秋介紹說,為確保一泓清水送京津,圍場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集中治理工業污染,深入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伊遜河哈里哈鄉段獲評河北省“秀美河湖”。
涵水源,阻風沙,半個多世紀來,塞罕壩建設者創造了“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的人間奇跡,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十三五”期間,圍場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大力營造防風固沙林、水源涵養林、農田防護林和生態景觀林,讓這里成了“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據統計,圍場有森林面積816萬畝,草原面積16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0.05%,林草覆蓋率達到72.5%,藍綠空間占比73.6%。境內擁有塞罕壩、灤河上游、紅松洼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塞罕壩、河北木蘭圍場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小灤河國家級濕地公園。
2021年,圍場PM2.5平均濃度1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32.1%,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85,同比下降16.4%。
藍天白云下,享受深呼吸。郁郁蔥蔥的森林,廣袤無垠的草原,為圍場贏得了“華北綠肺、天然氧吧”的美譽,年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225萬噸,釋放氧氣184萬噸,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含負氧離子2000—5000個。
圖為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一角。
產業興,生態資源轉化為“1+2”產業
“我家的農家院又擴建出來6個住宿房間和6個雅間,今年準備大干一場。”圍場哈里哈鎮扣花營村邢國林信心滿滿地說。
像邢國林家這樣的農家院,在通往塞罕壩的棋塞公路沿線隨處可見。
近幾年,塞罕壩林場建成了七星湖濕地公園、木蘭秋狝文化園、塞罕塔、灤河源頭等高品位生態旅游文化景區,每年來塞罕壩旅游的人數達到了50萬人次。綠色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資源,讓周邊群眾享受到了生態紅利。
“圍場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劉洋說,讓生態資源物盡其用,圍場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橋”和“船”,在開展“塞罕壩”二次創業的基礎上,加快建設經濟綠色發展的“美麗高嶺”。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圍場確定了“1+2”主導產業,即文化旅游、清潔能源和食品醫藥產業,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推進富民強縣。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出現在地平線上時,圍場大頭山鄉毯梁溝村的光伏發電站就啟動了,每天追著太陽跑,把光能轉化成電能。
“每個月能分到300元左右的光伏發電收益,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毯梁溝村民于慶義向記者介紹說,村里利用荒山、荒坡等閑置資源建設村級集中式光伏電站,利用村部、農宅屋頂等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獲取光伏收益。
走進紅松洼自然保護區,一排排白色風機巍然聳立,風塔上的槳葉隨風轉動,靠大風,這里一年生產7億至8億度綠色電能,實現產值超過4億元。
光、風、水是圍場優勢,也是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最堅實的基礎。如今,在圍場,像毯梁溝村這樣的光伏村共有176個,占56.4%。圍場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突破400萬千瓦。
不斷壯大食品醫藥產業,截至2021年底,圍場有機食品認證企業達到17家、認證單品總量45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53家,其中25家企業入駐“承德山水”平臺,總量居承德市首位。
圍場哈里哈鄉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綜合治理項目。
百姓富,用“好生態”換來“好錢景”
好生態種出好產品,獨特的氣候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圍場馬鈴薯成了“金蛋蛋”。
圍場始終把馬鈴薯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構建研發、育種、深加工完整產業鏈,每年向全國提供不同品種的種薯1.5億公斤,提供菜用薯約3億公斤,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馬鈴薯之鄉”。
進入盛夏,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八頃村及周邊村鎮的金蓮花相繼盛開,農民忙著采摘、裝運鮮花,運往當地企業進行深加工。
圍場全域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中藥材種植總面積3.5萬畝,除了金蓮花外,還種植有黃芩、桔梗、苦參、蒼術等40余個品種,是河北省中藥材特優區。
鼓勵農戶參與生態種植、養殖項目,圍場建設了玫瑰花、沙棘等基地近6萬畝,帶動1萬多農戶月均增收2000到3500元。截至2020年底,圍場14.2萬人穩定脫貧,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
在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充分發掘旅游資源,圍場建成了萬畝飛天花海、千畝御道花海農旅融合示范項目園區2個,帶動民宿、賓館等各類旅游服務市場主體近200家。僅御道口鎮,年接待游客總數達5萬余人次,創產值超500萬元。
生態與經濟并重,山綠與民富共贏。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帶動下,苗木產業成為圍場特色富民產業。圍場年銷售各類苗木9000余萬株,總產值近7億元,苗木產業所提供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以上,戶均增收達到5000元至1萬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把生態的綠色寶庫變成群眾的綠色財富,圍場探索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圍場蘭旗卡倫鄉苗木基地,苗景兼用,既保持了生態,又為農民拓寬了增收路徑。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