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大地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母親河。曾幾何時,城市母親河或污水橫流,或斷水斷流,令人扼腕嘆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加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1年在國考斷面個數增加70%以上的情況下,全省河流優良水體提升至74.6%,劣Ⅴ類維持全消除。截至今年6月上旬,我省通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引江水量突破150億立方米,為沿線27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60億立方米。治水,讓城市母親河獲得了新生。
本文選擇石家莊滹沱河、邢臺七里河、邯鄲滏陽河三條城市母親河,通過記者深入采訪治水、管水的生態修復親歷者,折射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發生的巨大變化。
讓河流與城市相互成就
——30公里滹沱河段如何成為城市新地標
石家莊市滹沱河生態景區鳥瞰。河北日報記者田明攝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成群的水鳥在滹沱河上嬉戲;游玩的市民迎著清風,陶醉在兩岸公園的綠樹花海中。
眼前人水和諧的生態美景,讓年過六旬的薛運田感慨萬千。
6年前,同樣站在這里,時任石家莊市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前線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的薛運田看到的卻是黃沙四起、污水橫流、垃圾成堆。
滹沱河是石家莊的母親河。然而,上世紀70年代中期,由于上游來水減少、氣候變化等原因,滹沱河出現斷流,河道沙化嚴重,逐漸變成了一條滿目狼藉的垃圾帶,成為石家莊市區的主要沙塵污染源。
拯救母親河,還碧波清流。
華北缺水,如何讓滹沱河不再斷流
恰逢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工程開始通水,缺水問題一舉解決,滹沱河逐漸恢復活力。
城市與母親河如何相處才能相互成就
人們開始思索。兩次關于滹沱河的重要規劃,讓生態優先理念深入人心,也從此喚醒了石家莊這座城市的新活力。
2017年,在2012年完成滹沱河城區段16公里綜合整治的基礎上,石家莊市研究出臺了《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規劃暨沿線地區綜合提升規劃》,計劃總投資209億元、分三期對黃壁莊水庫以下109公里流域實施生態修復工程。
“這份規劃可謂是幾易其稿才形成的!”薛運田至今記憶猶新。起初,他們只是計劃對滹沱河河道進行生態修復,主要實施修路筑堤、疏浚河道及建壩蓄水等工程。經反復論證后,石家莊市委、市政府果斷決定多規合一,會同沿線地區綜合提升一并規劃。其中,主城區段以城市公園標準,為市民提供多樣化的休閑游憩場所;其他區段對河灘進行生態恢復,保護基本農田,對河灘進行自然綠化,形成一條綠色生態景觀長廊。
石家莊市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運維服務中心主任康文忠,全程參與了滹沱河生態治理。破解資金難題。石家莊市領導多次表態,寧可在其他方面少花一點,也要保證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的需要。“我們還積極引進社會資本、發行地方債、申請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多渠道、多元化解決了資金難題。”康文忠說。
保障河水水質。環保部門封堵了10家企業的排污口,沿線建成了8家污水處理廠,污染企業進園區,將污水處理達標。
河堤沿岸綠化。石家莊市園林局組建專家團隊,在滹沱河沿岸開辟試驗田,試驗適合種植的樹種、花草。
……
沉疴漸去,清風徐來。母親河開始造福城市。滹沱河沿線生態價值逐步顯現:形成水面2680公頃、綠地10398公頃,兩岸地下水位比修復前提升近3米;沿岸的綠地和濕地的覆蓋度整體提升了62.9%,城市周邊的最高氣溫同比建設前降低了36%。
變美的滹沱河不僅讓石家莊人感受到了美,更讓人看到了母親河生態的價值。
人們對滹沱河有了新期待。
2021年,石家莊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實施擁河發展戰略。把總長度30公里、總規劃面積209平方公里的滹沱河生態經濟帶(城區段)打造成為城市核心發展區,以國際視野加快推進該區域空間形態、交通組織、開敞空間與景觀環境、建筑風貌、地下空間等方面的城市設計工作,最大限度釋放兩岸用地空間,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城市建設發展新的增長極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亮麗城市名片。
發揮生態文明價值,助力城市發展。滹沱河的蝶變不會就此止步,母親河也一定會變得更清更美!
【記者手記】
水是文明之源,是整個生態的核心。
曾經的滹沱河之病,是對城市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關系的深刻警示。可喜的是,石家莊市緊盯筑牢重要生態屏障和流域經濟帶高速發展“雙豐收”目標,提出大力實施擁河發展戰略,打造城市核心發展區。
我們相信石家莊的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加速邁進,滹沱河也將成為母親河與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板。
做,就做群眾歡迎的事
——16.8公里七里河段如何變身生態運動休閑帶
無人機拍攝的邢臺七里河景觀帶。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
夏日的七里河,清風徐徐,水波淼淼。沿河兩岸柳綠花紅,各種喬灌木、花草繁盛蔥蘢,錯落有致。體育公園里,孩子們打球,老人們放風箏,歡笑聲此起彼伏……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畫卷躍然眼前。
十多年前,七里河并不是這個樣子。
七里河發源于邢臺西部山區,橫貫邢臺市區南部20多公里,被邢臺人譽為母親河。長期以來,七里河區域由于缺乏有效治理,河道淤積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行洪能力不足五年一遇。
這樣一條河不但不能造福人民,還是懸在城市頭頂的“利劍”。
“經過深入調研并到外地考察,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動七里河綜合治理工程,工程涉及河道治理、防洪抗旱、環境整治和城市建設,要讓七里河重現自然美景,同時市區段大部分河道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準。”邢臺市城管局七里河建設管理中心河道監察科科長梁亮介紹。
七里河區域綜合治理完成后,達到了防洪標準,實現了以水為魂、以綠為題,以生態、園林景觀為特色的規劃目標。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個動議讓七里河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把七里河區域建成體育休閑場所,肯定受歡迎。”在一次討論擴展七里河應用會議上,有人提議。
形成共識,說干就干。
“依托七里河景觀,圍繞群眾健身需求,利用周邊的煤礦采空沉陷區建成了邢臺首個體育公園。”七里河建設管理中心公園管理科張雷介紹,目前,該公園建有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健身場地33處,全民健身的身影讓七里河有了新內涵。
七里河畔不只有大型體育公園,沿線還建成了全長16.8公里的濱水健身綠道以及邢臺首條全塑膠智能健身步道,4處休閑驛站,5處健身廣場。
今年5月10日,占地15.5公頃,集訓練、比賽、健身、休閑于一體的七里河城市運動公園主體完工。漫步園內,寬闊的運動場地、智能的健身器材、精致的仿古建筑、優美的綠化環境,動感又清新,七里河兩岸盡顯生態之美。
【記者手記】
從為消除城市水患而進行綜合治理,到成為群眾健身休閑的首選之地,七里河之變,彰顯了生態文明的力量。
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七里河不僅獲得新生,而且越來越有魅力,到處蕩漾著勃勃生機。
濱河觀光道貫通了,河道水面寬廣了,水質更清了,綠地面積逐年增加,親水游園競相比美,沙灘公園、水上運動中心……一到周末,七里河畔都會引來眾多市民暢游其間。
事關生態,再難也要做
——184公里滏陽河如何實現水清河暢岸綠
經過生態修復,邯鄲域內184公里滏陽河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河北日報記者喬賓娟攝
“滏陽河的水清多了,邊坡上種植了大片月季,太漂亮了!”5月20日下午,帶著孩子在蘇里村附近滏陽河畔游玩的邯鄲市民張秀婷開心地告訴記者,“這里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了!”
邯鄲市自2019年把母親河——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作為全市一項重大生態工程和民心工程進行謀劃和實施。如今,邯鄲域內全長184公里的滏陽河自源頭峰峰,蜿蜒經過9個縣區,處處皆有美景。
1962年出生的王志全對邯鄲域內滏陽河的蝶變“最有發言權”。作為一名工作了40多年的水利專家、邯鄲市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從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項目前期規劃,到后期的實施與建設,他全程參與其中。
王志全對兩件事記憶深刻:一是河道疏通,二是沿岸企業治污。
叢臺區黃粱夢鎮蘇里村就在滏陽河北環路至蓮花口段的右岸。之前,因多年未治理,河道淤積嚴重,最窄的地方不過兩三米寬,滏陽河成了一條“臭水溝”。從小生活在滏陽河邊、當了近20年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海潮告訴記者。
河道不暢,上游再清的水也引不過來。
而要拓寬河道,不僅要占用村里的一部分土地,還要拆掉百余戶村民家的房子。
“拆遷工作太難了,有的房子還是村民的唯一住房,難度極大。剛給村民做工作時,吃閉門羹是常事,打電話還沒開口就聽到一串罵聲。”王海潮說。
但滏陽河生態修復項目事關全市大局,再難也要做。
靠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很難解決問題,需要多部門聯動,齊抓共管。
叢臺區農業農村局、水利局、環保局、相關鎮政府等負責人就住在指揮部,與村干部、黨員一起分組包戶開展工作。村民白天不在家就晚上去找,電話打一遍不行就再打第二遍……有時到了凌晨一兩點還在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就這樣,村民們的態度從最初的不理解一點點轉換到同意和支持。短短40天,解決了積存20來年的大難題!
王海潮高興地說:“現在河道、邊坡還有堤頂路加起來80米寬,清凌凌的水流過來了,路好走了,景色也美了。”
在清淤疏浚的同時,各縣區還加大對污水源頭的治理力度。
在滏陽河上游的峰峰礦區,一方面關閉、淘汰滏陽河沿岸不符合環保產業政策或嚴重污染的企業,另一方面新建了污水處理站及污水處理廠,鋪設地下污水收集管網,使沿河生活污水全部納入管網;冀南新區在污水處理廠周邊通過建立人工濕地,對污水處理廠尾水進行生態凈化,滿足當地工業企業中水循環使用,降低城市排污負荷……為實現長效管理,該市河長辦還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加強對河道的日常巡查和管護。
滏陽河變清了,岸上也美起來了。
如今的滏陽河由南向北一路風景,20多個景觀節點扮靚了河畔。
【記者手記】
邯鄲人對滏陽河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千百年來汩汩流淌的這條河流,已經融入了很多邯鄲人的血脈。水是生態之基。治水也要統籌自然生態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論水。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邯鄲通過發動多方力量進行生態修復,滏陽河實現了河清岸美。如今,邯鄲市民臉上笑容多了。他們徜徉在河岸的花叢中,用手機拍下美麗的照片;他們安安靜靜地坐下來,聽流水潺潺,賞晚霞滿天……
來源:河北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偉大變革 河北實踐 | 治水,一條河改變一座城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2-07-23
燕趙大地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母親河。曾幾何時,城市母親河或污水橫流,或斷水斷流,令人扼腕嘆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加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1年在國考斷面個數增加70%以上的情況下,全省河流優良水體提升至74.6%,劣Ⅴ類維持全消除。截至今年6月上旬,我省通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引江水量突破150億立方米,為沿線27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60億立方米。治水,讓城市母親河獲得了新生。
本文選擇石家莊滹沱河、邢臺七里河、邯鄲滏陽河三條城市母親河,通過記者深入采訪治水、管水的生態修復親歷者,折射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發生的巨大變化。
讓河流與城市相互成就
——30公里滹沱河段如何成為城市新地標
石家莊市滹沱河生態景區鳥瞰。河北日報記者田明攝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成群的水鳥在滹沱河上嬉戲;游玩的市民迎著清風,陶醉在兩岸公園的綠樹花海中。
眼前人水和諧的生態美景,讓年過六旬的薛運田感慨萬千。
6年前,同樣站在這里,時任石家莊市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前線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的薛運田看到的卻是黃沙四起、污水橫流、垃圾成堆。
滹沱河是石家莊的母親河。然而,上世紀70年代中期,由于上游來水減少、氣候變化等原因,滹沱河出現斷流,河道沙化嚴重,逐漸變成了一條滿目狼藉的垃圾帶,成為石家莊市區的主要沙塵污染源。
拯救母親河,還碧波清流。
華北缺水,如何讓滹沱河不再斷流
恰逢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工程開始通水,缺水問題一舉解決,滹沱河逐漸恢復活力。
城市與母親河如何相處才能相互成就
人們開始思索。兩次關于滹沱河的重要規劃,讓生態優先理念深入人心,也從此喚醒了石家莊這座城市的新活力。
2017年,在2012年完成滹沱河城區段16公里綜合整治的基礎上,石家莊市研究出臺了《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規劃暨沿線地區綜合提升規劃》,計劃總投資209億元、分三期對黃壁莊水庫以下109公里流域實施生態修復工程。
“這份規劃可謂是幾易其稿才形成的!”薛運田至今記憶猶新。起初,他們只是計劃對滹沱河河道進行生態修復,主要實施修路筑堤、疏浚河道及建壩蓄水等工程。經反復論證后,石家莊市委、市政府果斷決定多規合一,會同沿線地區綜合提升一并規劃。其中,主城區段以城市公園標準,為市民提供多樣化的休閑游憩場所;其他區段對河灘進行生態恢復,保護基本農田,對河灘進行自然綠化,形成一條綠色生態景觀長廊。
石家莊市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運維服務中心主任康文忠,全程參與了滹沱河生態治理。破解資金難題。石家莊市領導多次表態,寧可在其他方面少花一點,也要保證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的需要。“我們還積極引進社會資本、發行地方債、申請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多渠道、多元化解決了資金難題。”康文忠說。
保障河水水質。環保部門封堵了10家企業的排污口,沿線建成了8家污水處理廠,污染企業進園區,將污水處理達標。
河堤沿岸綠化。石家莊市園林局組建專家團隊,在滹沱河沿岸開辟試驗田,試驗適合種植的樹種、花草。
……
沉疴漸去,清風徐來。母親河開始造福城市。滹沱河沿線生態價值逐步顯現:形成水面2680公頃、綠地10398公頃,兩岸地下水位比修復前提升近3米;沿岸的綠地和濕地的覆蓋度整體提升了62.9%,城市周邊的最高氣溫同比建設前降低了36%。
變美的滹沱河不僅讓石家莊人感受到了美,更讓人看到了母親河生態的價值。
人們對滹沱河有了新期待。
2021年,石家莊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實施擁河發展戰略。把總長度30公里、總規劃面積209平方公里的滹沱河生態經濟帶(城區段)打造成為城市核心發展區,以國際視野加快推進該區域空間形態、交通組織、開敞空間與景觀環境、建筑風貌、地下空間等方面的城市設計工作,最大限度釋放兩岸用地空間,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城市建設發展新的增長極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亮麗城市名片。
發揮生態文明價值,助力城市發展。滹沱河的蝶變不會就此止步,母親河也一定會變得更清更美!
【記者手記】
水是文明之源,是整個生態的核心。
曾經的滹沱河之病,是對城市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關系的深刻警示。可喜的是,石家莊市緊盯筑牢重要生態屏障和流域經濟帶高速發展“雙豐收”目標,提出大力實施擁河發展戰略,打造城市核心發展區。
我們相信石家莊的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加速邁進,滹沱河也將成為母親河與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板。
做,就做群眾歡迎的事
——16.8公里七里河段如何變身生態運動休閑帶
無人機拍攝的邢臺七里河景觀帶。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攝
夏日的七里河,清風徐徐,水波淼淼。沿河兩岸柳綠花紅,各種喬灌木、花草繁盛蔥蘢,錯落有致。體育公園里,孩子們打球,老人們放風箏,歡笑聲此起彼伏……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畫卷躍然眼前。
十多年前,七里河并不是這個樣子。
七里河發源于邢臺西部山區,橫貫邢臺市區南部20多公里,被邢臺人譽為母親河。長期以來,七里河區域由于缺乏有效治理,河道淤積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行洪能力不足五年一遇。
這樣一條河不但不能造福人民,還是懸在城市頭頂的“利劍”。
“經過深入調研并到外地考察,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動七里河綜合治理工程,工程涉及河道治理、防洪抗旱、環境整治和城市建設,要讓七里河重現自然美景,同時市區段大部分河道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準。”邢臺市城管局七里河建設管理中心河道監察科科長梁亮介紹。
七里河區域綜合治理完成后,達到了防洪標準,實現了以水為魂、以綠為題,以生態、園林景觀為特色的規劃目標。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個動議讓七里河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把七里河區域建成體育休閑場所,肯定受歡迎。”在一次討論擴展七里河應用會議上,有人提議。
形成共識,說干就干。
“依托七里河景觀,圍繞群眾健身需求,利用周邊的煤礦采空沉陷區建成了邢臺首個體育公園。”七里河建設管理中心公園管理科張雷介紹,目前,該公園建有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健身場地33處,全民健身的身影讓七里河有了新內涵。
七里河畔不只有大型體育公園,沿線還建成了全長16.8公里的濱水健身綠道以及邢臺首條全塑膠智能健身步道,4處休閑驛站,5處健身廣場。
今年5月10日,占地15.5公頃,集訓練、比賽、健身、休閑于一體的七里河城市運動公園主體完工。漫步園內,寬闊的運動場地、智能的健身器材、精致的仿古建筑、優美的綠化環境,動感又清新,七里河兩岸盡顯生態之美。
【記者手記】
從為消除城市水患而進行綜合治理,到成為群眾健身休閑的首選之地,七里河之變,彰顯了生態文明的力量。
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七里河不僅獲得新生,而且越來越有魅力,到處蕩漾著勃勃生機。
濱河觀光道貫通了,河道水面寬廣了,水質更清了,綠地面積逐年增加,親水游園競相比美,沙灘公園、水上運動中心……一到周末,七里河畔都會引來眾多市民暢游其間。
事關生態,再難也要做
——184公里滏陽河如何實現水清河暢岸綠
經過生態修復,邯鄲域內184公里滏陽河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河北日報記者喬賓娟攝
“滏陽河的水清多了,邊坡上種植了大片月季,太漂亮了!”5月20日下午,帶著孩子在蘇里村附近滏陽河畔游玩的邯鄲市民張秀婷開心地告訴記者,“這里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了!”
邯鄲市自2019年把母親河——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作為全市一項重大生態工程和民心工程進行謀劃和實施。如今,邯鄲域內全長184公里的滏陽河自源頭峰峰,蜿蜒經過9個縣區,處處皆有美景。
1962年出生的王志全對邯鄲域內滏陽河的蝶變“最有發言權”。作為一名工作了40多年的水利專家、邯鄲市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從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項目前期規劃,到后期的實施與建設,他全程參與其中。
王志全對兩件事記憶深刻:一是河道疏通,二是沿岸企業治污。
叢臺區黃粱夢鎮蘇里村就在滏陽河北環路至蓮花口段的右岸。之前,因多年未治理,河道淤積嚴重,最窄的地方不過兩三米寬,滏陽河成了一條“臭水溝”。從小生活在滏陽河邊、當了近20年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海潮告訴記者。
河道不暢,上游再清的水也引不過來。
而要拓寬河道,不僅要占用村里的一部分土地,還要拆掉百余戶村民家的房子。
“拆遷工作太難了,有的房子還是村民的唯一住房,難度極大。剛給村民做工作時,吃閉門羹是常事,打電話還沒開口就聽到一串罵聲。”王海潮說。
但滏陽河生態修復項目事關全市大局,再難也要做。
靠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很難解決問題,需要多部門聯動,齊抓共管。
叢臺區農業農村局、水利局、環保局、相關鎮政府等負責人就住在指揮部,與村干部、黨員一起分組包戶開展工作。村民白天不在家就晚上去找,電話打一遍不行就再打第二遍……有時到了凌晨一兩點還在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就這樣,村民們的態度從最初的不理解一點點轉換到同意和支持。短短40天,解決了積存20來年的大難題!
王海潮高興地說:“現在河道、邊坡還有堤頂路加起來80米寬,清凌凌的水流過來了,路好走了,景色也美了。”
在清淤疏浚的同時,各縣區還加大對污水源頭的治理力度。
在滏陽河上游的峰峰礦區,一方面關閉、淘汰滏陽河沿岸不符合環保產業政策或嚴重污染的企業,另一方面新建了污水處理站及污水處理廠,鋪設地下污水收集管網,使沿河生活污水全部納入管網;冀南新區在污水處理廠周邊通過建立人工濕地,對污水處理廠尾水進行生態凈化,滿足當地工業企業中水循環使用,降低城市排污負荷……為實現長效管理,該市河長辦還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加強對河道的日常巡查和管護。
滏陽河變清了,岸上也美起來了。
如今的滏陽河由南向北一路風景,20多個景觀節點扮靚了河畔。
【記者手記】
邯鄲人對滏陽河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千百年來汩汩流淌的這條河流,已經融入了很多邯鄲人的血脈。水是生態之基。治水也要統籌自然生態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論水。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邯鄲通過發動多方力量進行生態修復,滏陽河實現了河清岸美。如今,邯鄲市民臉上笑容多了。他們徜徉在河岸的花叢中,用手機拍下美麗的照片;他們安安靜靜地坐下來,聽流水潺潺,賞晚霞滿天……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