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二次創業,塞罕壩精神的綠色接力——寫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一周年之際

發布日期:2022-08-22 17:19 信息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夏日的塞罕壩滿眼綠意,一行行云杉、一排排落葉松,鑄就著一望無際的綠色屏障,也講述著這偉大的綠色奇跡。

60年前,369名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創業者豪邁上壩,開始了高寒沙地造林。塞罕壩逐步實現從“飛鳥無棲樹,黃沙滿天飛”,到“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蛻變。

60年后,塞罕壩人謹記習近平總書記“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的囑托,接力傳承,讓發展的綠意更濃、成色更足。

從量到質,森林“體質”壯起來

樹,如今在塞罕壩最稀松平常的東西,也曾是塞罕壩最稀罕的東西。

塞罕壩展覽館里,解說員提及的一組數字展現著當年林場種樹的艱難:1962年造林千畝,成活率不到5%;第二年再造1240畝,成活率不到8%。

肩負著恢復植被、阻斷風沙的使命,每一代塞罕壩務林人都將“樹不種活不下壩”的理念深深融入血液。歷經“大胡子”“矮胖子”等優質壯苗的培育、馬蹄坑大會戰的艱辛以及新世紀以來的攻堅造林,塞外荒原披上了綠裝。

如今的塞罕壩總營林面積115萬畝,林木蓄積量1036.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2%,成為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幾天的采訪,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現在,壩上可造林的空地不多了。”

怎樣把這片林海守護好,成為塞罕壩在新階段面臨的問題。在林場營林科袁中偉的眼中,引種關、育苗關、造林關已被攻克,林場仍在摸索通過新的考驗,比如推動森林質量提升。

“建場時期條件有限,塞罕壩林場植樹品種以落葉松、樟子松和云杉為主,均是耐寒針葉林,樹種單一。且栽種密度極高,每畝達到300多棵,是適生蟲害的先天溫床。”袁中偉對于林場內的病蟲害問題極其了解,一年之前曾向習近平總書記現場介紹相關防治情況。

袁中偉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林場目前轉變造林方向,在落葉松下造云杉、白樺、花楸等樹種,有意從純林改向營造針闊混交、喬灌混交的環境,改變塞罕壩樹種單一現狀,讓森林生態系統更多樣、更健康。

人工異齡復層林經營模式

與袁中偉有著相同看法的,還有林場林業科的常偉強。塞罕壩近年來人工林密度不斷下降,林下喬灌草類植物不斷增多,常偉強認為這得益于林場的科學營林。

“通過撫育、間伐等手段,不斷地去掉次樹、選留好樹,每畝只保留十幾棵樹,然后再利用樹下空間栽上新樹,讓其他樹種穿插落戶,逐漸把林子培育成混交林、異齡林、復層林。”常偉強告訴記者。

近年來,塞罕壩先后啟動了攻堅造林、人工林天然化改良和天然林近自然化改培三大工程,試圖讓人工森林更加接近天然。而現在,林場計劃用兩年時間開展8種闊葉喬木和2種灌木的種植試驗,進一步加大混交林營造力度。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撫育間伐’騰出種植空間,將單一的人造林海變成上有松濤、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態景觀。”常偉強介紹,這樣近自然的生態系統變化,能夠使森林通風透氣性增強,喬灌草類植物更豐富,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森林的體質更加強壯。

系統施策,生態家園好起來

陽光灑滿茂密的森林,一只健碩的野豬緩緩地走向遠處的森林,林子里傳來啾啾的鳥鳴,這是在林場保護地管理科工作的孫朝輝為記者播放的一段拍攝于今年的視頻。

類似的視頻,孫朝輝辦公電腦里還有幾十G。這些視頻,由20多個布設于林場不同位置的紅外相機拍攝,記錄著各類動物在林場范圍內飲水、進食等行動畫面。

36歲的孫朝輝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林三代”。他的爺爺在建場的時候便來到塞罕壩工作,父親當年開著拖拉機造林,母親也曾為林場育苗。“與家中長輩們不同,我不再從事直接造林的工作,而是與同事們一起保護這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孫朝輝說。

根據規定,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草原-濕地交錯帶自然生態系統及其天然植被群落,灤河、遼河水源之地,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而經生物多樣性調查統計,河北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植物625種。

林場內的黑琴雞

一年來,塞罕壩實施自然保護地系統化保護工程,保護這方生物家園:

——加強生態保護力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由30.4萬畝增至97.9萬畝,林場國家級公益林面積由63.48萬畝增至81.58萬畝;

——全面落實五級林長制。建立了林場“三級林長、四級管理、一長三員”網格化管理全覆蓋的管理體系;

——開展相關項目建設。投資3820萬元,實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及監測設施建設項目、塞罕壩松材線蟲病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提升項目建設。

——強化自然保護地科普教育。塞罕壩人工林森林生態系統入選“全球生物多樣性100+案例”,深入開展“愛鳥周”“世界濕地日”“防治荒漠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宣傳活動。

孫朝輝告訴記者,近幾年狍子、灰鶴、大天鵝,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林場里的動物越來越多,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動物畫面也越來越多。

“目前,林場正在大力壓縮景點開放面積。”孫朝輝說。據了解,塞罕壩機械林場目前劃定1.89萬畝,用于集中學習考察和生態觀光,約占林場總面積的1.35%,其余面積全年封閉管理,禁止游客進入,從而確保生態資源的安全。

開啟探索,碳庫錢包鼓起來

今年8月9日,一則固碳生態產品項目相關信息的公示在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網站上掛出。根據公示信息,河北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服務中心擬對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固碳項目進行評估,涉及林場內30多萬畝林地。

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塞罕壩林海有效阻擋了渾善達克沙地風沙南侵,改善了塞罕壩及周邊地區的小氣候,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可供200萬人呼吸一年之用。

森林是碳庫,更是錢庫。挖掘塞罕壩機械林場內115萬畝總營林的多重效益與價值,成為塞罕壩實施二次創業、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的關鍵命題。

事實上,塞罕壩機械林場對于碳匯價值實現的探索很早。常偉強告訴記者,2016年,林場造林碳匯項目首批國家核證減排量(CCER)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成為華北地區首個在國家發改委注冊成功并簽發的林業碳匯項目。但伴隨著2017年國家核證減排量(CCER)的暫停簽發,塞罕壩的探索停滯下來。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網站截圖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后,塞罕壩迎來喜訊。河北省《關于建立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試行)》印發,省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建立健全。在目標部分,《方案》明確指出要率先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及周邊區域開發固碳項目,引導鋼鐵、焦化等行業購買降碳產品,實現降碳產品生態價值,助力塞罕壩二次創業。

承德市依托河北省森林固碳量調查試點契機,成立工作專班先行先試,于2021年率先在全省完成兩批次森林固碳產品價值實現,實現金額2032萬元。

河北省降碳產品的交易實踐,塞罕壩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我們覺得不錯,所以也就開展了嘗試。”常偉強表示。于是,在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的支持下,塞罕壩機械林場將30萬畝次生林開發為森林固碳產品項目,預計今年8月底完成固碳量核證并實現價值,于是便有了前文中提到的公示。

除去依靠森林的“呼吸”掙錢,塞罕壩機械林場還帶動著周邊鄉村游、農家樂的發展。邢國林開的農家樂位于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哈里哈鎮,距離塞罕壩機械林場20多公里。但由于處在通往林場的交通干線——棋賽線路邊,經營餐飲和住宿的邢國林農家樂在旅游時節總是爆滿。

“像我一樣開農家樂的,我們村還有20多戶,壩上對我們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與邢國林的感受一致,數據顯示,塞罕壩林場每年帶動4萬多百姓受益,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

“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塞罕壩精神的高度概括。從初代造林到二次創業,從因林而生到與林共進,塞罕壩上演繹的,始終是對綠色理念的堅守,對永續發展的踐行,以及對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探索。

來源:中國環境APP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夏日的塞罕壩滿眼綠意,一行行云杉、一排排落葉松,鑄就著一望無際的綠色屏障,也講述著這偉大的綠色奇跡。

60年前,369名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創業者豪邁上壩,開始了高寒沙地造林。塞罕壩逐步實現從“飛鳥無棲樹,黃沙滿天飛”,到“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蛻變。

60年后,塞罕壩人謹記習近平總書記“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的囑托,接力傳承,讓發展的綠意更濃、成色更足。

從量到質,森林“體質”壯起來

樹,如今在塞罕壩最稀松平常的東西,也曾是塞罕壩最稀罕的東西。

塞罕壩展覽館里,解說員提及的一組數字展現著當年林場種樹的艱難:1962年造林千畝,成活率不到5%;第二年再造1240畝,成活率不到8%。

肩負著恢復植被、阻斷風沙的使命,每一代塞罕壩務林人都將“樹不種活不下壩”的理念深深融入血液。歷經“大胡子”“矮胖子”等優質壯苗的培育、馬蹄坑大會戰的艱辛以及新世紀以來的攻堅造林,塞外荒原披上了綠裝。

如今的塞罕壩總營林面積115萬畝,林木蓄積量1036.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2%,成為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幾天的采訪,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現在,壩上可造林的空地不多了。”

怎樣把這片林海守護好,成為塞罕壩在新階段面臨的問題。在林場營林科袁中偉的眼中,引種關、育苗關、造林關已被攻克,林場仍在摸索通過新的考驗,比如推動森林質量提升。

“建場時期條件有限,塞罕壩林場植樹品種以落葉松、樟子松和云杉為主,均是耐寒針葉林,樹種單一。且栽種密度極高,每畝達到300多棵,是適生蟲害的先天溫床。”袁中偉對于林場內的病蟲害問題極其了解,一年之前曾向習近平總書記現場介紹相關防治情況。

袁中偉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林場目前轉變造林方向,在落葉松下造云杉、白樺、花楸等樹種,有意從純林改向營造針闊混交、喬灌混交的環境,改變塞罕壩樹種單一現狀,讓森林生態系統更多樣、更健康。

人工異齡復層林經營模式

與袁中偉有著相同看法的,還有林場林業科的常偉強。塞罕壩近年來人工林密度不斷下降,林下喬灌草類植物不斷增多,常偉強認為這得益于林場的科學營林。

“通過撫育、間伐等手段,不斷地去掉次樹、選留好樹,每畝只保留十幾棵樹,然后再利用樹下空間栽上新樹,讓其他樹種穿插落戶,逐漸把林子培育成混交林、異齡林、復層林。”常偉強告訴記者。

近年來,塞罕壩先后啟動了攻堅造林、人工林天然化改良和天然林近自然化改培三大工程,試圖讓人工森林更加接近天然。而現在,林場計劃用兩年時間開展8種闊葉喬木和2種灌木的種植試驗,進一步加大混交林營造力度。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撫育間伐’騰出種植空間,將單一的人造林海變成上有松濤、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態景觀。”常偉強介紹,這樣近自然的生態系統變化,能夠使森林通風透氣性增強,喬灌草類植物更豐富,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森林的體質更加強壯。

系統施策,生態家園好起來

陽光灑滿茂密的森林,一只健碩的野豬緩緩地走向遠處的森林,林子里傳來啾啾的鳥鳴,這是在林場保護地管理科工作的孫朝輝為記者播放的一段拍攝于今年的視頻。

類似的視頻,孫朝輝辦公電腦里還有幾十G。這些視頻,由20多個布設于林場不同位置的紅外相機拍攝,記錄著各類動物在林場范圍內飲水、進食等行動畫面。

36歲的孫朝輝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林三代”。他的爺爺在建場的時候便來到塞罕壩工作,父親當年開著拖拉機造林,母親也曾為林場育苗。“與家中長輩們不同,我不再從事直接造林的工作,而是與同事們一起保護這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孫朝輝說。

根據規定,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草原-濕地交錯帶自然生態系統及其天然植被群落,灤河、遼河水源之地,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而經生物多樣性調查統計,河北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植物625種。

林場內的黑琴雞

一年來,塞罕壩實施自然保護地系統化保護工程,保護這方生物家園:

——加強生態保護力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由30.4萬畝增至97.9萬畝,林場國家級公益林面積由63.48萬畝增至81.58萬畝;

——全面落實五級林長制。建立了林場“三級林長、四級管理、一長三員”網格化管理全覆蓋的管理體系;

——開展相關項目建設。投資3820萬元,實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及監測設施建設項目、塞罕壩松材線蟲病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提升項目建設。

——強化自然保護地科普教育。塞罕壩人工林森林生態系統入選“全球生物多樣性100+案例”,深入開展“愛鳥周”“世界濕地日”“防治荒漠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宣傳活動。

孫朝輝告訴記者,近幾年狍子、灰鶴、大天鵝,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林場里的動物越來越多,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動物畫面也越來越多。

“目前,林場正在大力壓縮景點開放面積。”孫朝輝說。據了解,塞罕壩機械林場目前劃定1.89萬畝,用于集中學習考察和生態觀光,約占林場總面積的1.35%,其余面積全年封閉管理,禁止游客進入,從而確保生態資源的安全。

開啟探索,碳庫錢包鼓起來

今年8月9日,一則固碳生態產品項目相關信息的公示在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網站上掛出。根據公示信息,河北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服務中心擬對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固碳項目進行評估,涉及林場內30多萬畝林地。

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塞罕壩林海有效阻擋了渾善達克沙地風沙南侵,改善了塞罕壩及周邊地區的小氣候,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可供200萬人呼吸一年之用。

森林是碳庫,更是錢庫。挖掘塞罕壩機械林場內115萬畝總營林的多重效益與價值,成為塞罕壩實施二次創業、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的關鍵命題。

事實上,塞罕壩機械林場對于碳匯價值實現的探索很早。常偉強告訴記者,2016年,林場造林碳匯項目首批國家核證減排量(CCER)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成為華北地區首個在國家發改委注冊成功并簽發的林業碳匯項目。但伴隨著2017年國家核證減排量(CCER)的暫停簽發,塞罕壩的探索停滯下來。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網站截圖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后,塞罕壩迎來喜訊。河北省《關于建立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試行)》印發,省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建立健全。在目標部分,《方案》明確指出要率先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及周邊區域開發固碳項目,引導鋼鐵、焦化等行業購買降碳產品,實現降碳產品生態價值,助力塞罕壩二次創業。

承德市依托河北省森林固碳量調查試點契機,成立工作專班先行先試,于2021年率先在全省完成兩批次森林固碳產品價值實現,實現金額2032萬元。

河北省降碳產品的交易實踐,塞罕壩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我們覺得不錯,所以也就開展了嘗試。”常偉強表示。于是,在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的支持下,塞罕壩機械林場將30萬畝次生林開發為森林固碳產品項目,預計今年8月底完成固碳量核證并實現價值,于是便有了前文中提到的公示。

除去依靠森林的“呼吸”掙錢,塞罕壩機械林場還帶動著周邊鄉村游、農家樂的發展。邢國林開的農家樂位于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哈里哈鎮,距離塞罕壩機械林場20多公里。但由于處在通往林場的交通干線——棋賽線路邊,經營餐飲和住宿的邢國林農家樂在旅游時節總是爆滿。

“像我一樣開農家樂的,我們村還有20多戶,壩上對我們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與邢國林的感受一致,數據顯示,塞罕壩林場每年帶動4萬多百姓受益,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

“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塞罕壩精神的高度概括。從初代造林到二次創業,從因林而生到與林共進,塞罕壩上演繹的,始終是對綠色理念的堅守,對永續發展的踐行,以及對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探索。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