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位于河北省最北部,距離北京的直線距離僅有180公里,20世紀50年代起,沙塵暴頻襲北京,引起了國家林業部門高度重視,決定在河北建立大型國有林場。當年相關選址人員在這里曾騎馬搜尋多日,卻只找到了一棵生長旺盛的天然樹木。
河北省塞罕壩展覽館講解員 魏路吉:幾代塞罕壩人聽從黨的號召,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從1962年到1982年,到2002年再到2020年底,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由建成初期的11.4%,增長到了現在的82%。2017年12月,塞罕壩的三代建設者登上了聯合國的領獎臺,捧得聯合國環保的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截止到2021年,塞罕壩共完成石質荒山攻堅造林10余萬畝;截止到2021年,實現栽植苗木5億株,超過600種野生植物得以恢復,每年塞罕壩為京津冀地區涵養水源、凈化淡水2.84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萬多噸,釋放氧氣近60萬噸。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從一片荒沙到一片綠 塞罕壩譜寫“綠色奇跡”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2-09-20
塞罕壩位于河北省最北部,距離北京的直線距離僅有180公里,20世紀50年代起,沙塵暴頻襲北京,引起了國家林業部門高度重視,決定在河北建立大型國有林場。當年相關選址人員在這里曾騎馬搜尋多日,卻只找到了一棵生長旺盛的天然樹木。
河北省塞罕壩展覽館講解員 魏路吉:幾代塞罕壩人聽從黨的號召,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從1962年到1982年,到2002年再到2020年底,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由建成初期的11.4%,增長到了現在的82%。2017年12月,塞罕壩的三代建設者登上了聯合國的領獎臺,捧得聯合國環保的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截止到2021年,塞罕壩共完成石質荒山攻堅造林10余萬畝;截止到2021年,實現栽植苗木5億株,超過600種野生植物得以恢復,每年塞罕壩為京津冀地區涵養水源、凈化淡水2.84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萬多噸,釋放氧氣近60萬噸。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