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國忠,今年54歲,是地地道道的衡水湖人,從小生活在衡水湖畔,靠打漁為生。
曾經,我也和鄉親們一樣,認為“靠水吃水,多打漁就能多掙錢”。最瘋狂的時候,網兜、電打、圍網養殖一擁而上,湖面敲著鑼趕魚的漁船常常有上百艘。鄉親們的錢包倒是鼓了,可衡水湖卻被折騰得不輕。水渾了,魚少了,鳥也不來了。
為了守護好這塊“京津冀最美濕地”,近年來,衡水市加大了對衡水湖濕地保護力度。搬遷了周邊企業和沿湖各類建筑,封堵所有的入湖排污口,徹底清除圍堤圍埝養殖,休漁期也從7個月延長到9個月。
堅決徹底的治理,帶來了顯著變化。現在,衡水湖的水質由曾經的劣Ⅴ類提升到Ⅲ類。水清了、魚蝦多了,越來越多的鳥類選擇在衡水湖安家,完成了從“旅客”到“居民”的身份轉變。
今年年初,成千上萬只候鳥齊聚衡水湖,在湖面自由翱翔,形成了壯觀的“鳥浪”景觀,讓有幸目睹這一幕的游人無不為之感嘆。
如今的我,還是生活在衡水湖畔,但是角色卻有了很大的變化,我成為一名巡護員已經有了五年的光景。我的工作,是24小時值守,巡湖的隔堤有7公里長,由東向西南從湖中穿過,每日我最少要巡兩個來回。
我的巡護工作主要是觀察有沒有需要救助的鳥類,有沒有偷獵的人,有沒有人干撿鳥蛋這類破壞環境的事兒。最開心的是,每當專家來的時候我還能給他們當向導。
現在的衡水湖已成為衡水人的“幸福湖”。每天早上迎著初升的太陽,走在巡護的路上,聽著嘰嘰喳喳的百鳥歡歌,我感覺我的幸福指數,無人能比。
來源:冀時客戶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從打漁為生到守護濕地 我的幸福指數無人可比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2-09-21
我叫李國忠,今年54歲,是地地道道的衡水湖人,從小生活在衡水湖畔,靠打漁為生。
曾經,我也和鄉親們一樣,認為“靠水吃水,多打漁就能多掙錢”。最瘋狂的時候,網兜、電打、圍網養殖一擁而上,湖面敲著鑼趕魚的漁船常常有上百艘。鄉親們的錢包倒是鼓了,可衡水湖卻被折騰得不輕。水渾了,魚少了,鳥也不來了。
為了守護好這塊“京津冀最美濕地”,近年來,衡水市加大了對衡水湖濕地保護力度。搬遷了周邊企業和沿湖各類建筑,封堵所有的入湖排污口,徹底清除圍堤圍埝養殖,休漁期也從7個月延長到9個月。
堅決徹底的治理,帶來了顯著變化。現在,衡水湖的水質由曾經的劣Ⅴ類提升到Ⅲ類。水清了、魚蝦多了,越來越多的鳥類選擇在衡水湖安家,完成了從“旅客”到“居民”的身份轉變。
今年年初,成千上萬只候鳥齊聚衡水湖,在湖面自由翱翔,形成了壯觀的“鳥浪”景觀,讓有幸目睹這一幕的游人無不為之感嘆。
如今的我,還是生活在衡水湖畔,但是角色卻有了很大的變化,我成為一名巡護員已經有了五年的光景。我的工作,是24小時值守,巡湖的隔堤有7公里長,由東向西南從湖中穿過,每日我最少要巡兩個來回。
我的巡護工作主要是觀察有沒有需要救助的鳥類,有沒有偷獵的人,有沒有人干撿鳥蛋這類破壞環境的事兒。最開心的是,每當專家來的時候我還能給他們當向導。
現在的衡水湖已成為衡水人的“幸福湖”。每天早上迎著初升的太陽,走在巡護的路上,聽著嘰嘰喳喳的百鳥歡歌,我感覺我的幸福指數,無人能比。
來源:冀時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