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監測發現,白洋淀魚類已恢復至46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19種,白洋淀魚類生物多樣性已達到高級別水平。9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在介紹近十年來我國水生態變化時,肯定了白洋淀污染治理成效。發布會還直接“點名”:多年沒有見到的鳑鲏魚等白洋淀一些土著魚類也在逐漸得到恢復。下面,讓我們走進白洋淀,去看看白洋淀多種多樣的魚類。
一網下去,收獲的是魚肥蝦美,安新縣大張莊村村民孫運來,自幼在白洋淀生活,年近花甲的他如今和老伴以捕魚為生,看到今天滿網的收獲,孫運來喜不自禁,感慨萬千。
風搖蘆葦,水動菖蒲,白洋淀的水滋養著水鄉的萬千百姓。從曾經的鳥飛魚躍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水質惡化,再到雄安新區設立五年來的今天,白洋淀魚類生物多樣性達到高級別水平,孫運來老兩口眼看著淀內魚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
水清了,魚多了,最高興的除了腰包越來越鼓的漁民,還有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劉存歧教授。劉教授長期從事水生態研究,近兩年來,他經常來到白洋淀進行科學研究,對于不斷增加的魚類名稱,劉教授向記者娓娓道來,其中就有新晉網紅鳑鲏魚。
劉教授介紹,白洋淀魚類在1958年達到頂峰,有54種,后期由于水源減少、惡化,魚種一度持續下降,數量最低時僅有25種,近五年來魚的種類又有了明顯的增多。
劉教授告訴記者,魚類種類數量不斷增加,結構不斷優化,最大的因素在于白洋淀的水質環境持續向好發展。
水生態改觀背后是白洋淀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雄安新區設立五年多來,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系統性生態治理,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白洋淀持續加快推進生態系統恢復,連續多年實施增殖放流,提升水生生物監測能力,實施外來物種防范,維護白洋淀生態系統完整性、自然性、原真性。
如今,白洋淀實現了從“靜態美”到“動態美”,一幅人、水、鳥、魚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來源:冀時客戶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從“靜態美”到“動態美”!白洋淀魚類生物多樣性達到高級別水平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2-10-03
近日,經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監測發現,白洋淀魚類已恢復至46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19種,白洋淀魚類生物多樣性已達到高級別水平。9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在介紹近十年來我國水生態變化時,肯定了白洋淀污染治理成效。發布會還直接“點名”:多年沒有見到的鳑鲏魚等白洋淀一些土著魚類也在逐漸得到恢復。下面,讓我們走進白洋淀,去看看白洋淀多種多樣的魚類。
一網下去,收獲的是魚肥蝦美,安新縣大張莊村村民孫運來,自幼在白洋淀生活,年近花甲的他如今和老伴以捕魚為生,看到今天滿網的收獲,孫運來喜不自禁,感慨萬千。
風搖蘆葦,水動菖蒲,白洋淀的水滋養著水鄉的萬千百姓。從曾經的鳥飛魚躍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水質惡化,再到雄安新區設立五年來的今天,白洋淀魚類生物多樣性達到高級別水平,孫運來老兩口眼看著淀內魚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
水清了,魚多了,最高興的除了腰包越來越鼓的漁民,還有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劉存歧教授。劉教授長期從事水生態研究,近兩年來,他經常來到白洋淀進行科學研究,對于不斷增加的魚類名稱,劉教授向記者娓娓道來,其中就有新晉網紅鳑鲏魚。
劉教授介紹,白洋淀魚類在1958年達到頂峰,有54種,后期由于水源減少、惡化,魚種一度持續下降,數量最低時僅有25種,近五年來魚的種類又有了明顯的增多。
劉教授告訴記者,魚類種類數量不斷增加,結構不斷優化,最大的因素在于白洋淀的水質環境持續向好發展。
水生態改觀背后是白洋淀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雄安新區設立五年多來,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系統性生態治理,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白洋淀持續加快推進生態系統恢復,連續多年實施增殖放流,提升水生生物監測能力,實施外來物種防范,維護白洋淀生態系統完整性、自然性、原真性。
如今,白洋淀實現了從“靜態美”到“動態美”,一幅人、水、鳥、魚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來源:冀時客戶端